發生在兩年前初春的一件事情,讓潼南縣桂林街道大壩村黨支部書記朱席武至今難忘。
那天,他帶著全村人的重托,到縣城找農業口的部門解決改造蔬菜基地道路的資金問題。
農業綜合開發辦的干部很熱情,但那位接待他的干部的話卻很冷冰:“資金已經被20多個鄉鎮‘瓜分’了,你去找找扶貧辦吧。”在扶貧辦,他得到的是另一瓢冷水:“資金早就‘撒’出去了,建議你去問問蔬菜辦。”他又走進蔬菜辦,結果仍然被“婉言謝絕”了:“我們的資金用在新的蔬菜基地建設上了,你還是找找農辦吧。”
忙活好幾天,累得疲憊不堪的朱席武感慨萬千:“唉,這些部門,個個都和我們蔬菜基地相關,可啷個都在‘踢皮球’喲?”
■ “踢皮球”引發“大農辦”改革靈感
朱席武遭“踢了皮球”,背后的問題使縣委一班人陷入了深深思考。
潼南是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縣,蔬菜,可以說是潼南在全市叫得最響、最具影響力的金字招牌。縣里的思路很明確,打造“西部綠色菜都”,以蔬菜為抓手,建設大基地、創立大品牌、形成大市場、構筑大產業,制作一盤以菜富民、以菜立縣的“蔬菜大餐”。
而朱席武們的類似遭遇,讓縣委書記向和平感到了管理體制的困惑,也具有了革新的沖動:“西部綠色菜都”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牽頭單位,農辦主要負責相對宏觀的農業行政事務,蔬菜辦負責蔬菜生產,扶貧辦負責扶貧開發,農綜辦負責農業綜合開發,新農辦負責新農村建設規劃管理。此外,農業口的部門還有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等等。這些龐大的“條條”各自為陣,結果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多頭管理、一盤散沙。
管理的體制弊端,顯然不適應打造“西部綠色菜都”的需要。
問題觸發了縣委的改革靈感:要打造“西部綠色菜都”,必須對部門職能資源進行整合,收縮“五根指頭”,攥成“一個拳頭”!
這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稍有不慎,便會觸發諸多矛盾。
為穩妥起見,向和平帶領縣委、政府一班人展開了一系列調研,他深入實際,聽民意、集民智、尋良策。
預案經過幾上幾下的征求意見、反復討論,“大農辦”改革方案出籠了。
2007年6月,潼南縣政府農辦、新農辦、農綜辦、蔬菜辦、扶貧辦分別接到一份通知——縣委常委會決定,五家合一,統稱為“農辦”。
■ 化解職能和人員去留之惑
“五辦”合一,在潼南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五辦”合一后,原來的五位“一把手”都是副處級干部,找一個什么樣的人擔任正職統籌管理?原“五辦”共有領導職數14個,職工70余人,這些人又如何安置?
一個個問號,一個個懸念,令相關人員坐立不安。一時間,“請示”縣領導的人不少,“光顧”組織人事部門的人也很多。對此,縣委一方面做好宣傳教育工作,防止原“五辦”人心浮動、工作懈怠;一方面,認真研究,反復討論,精心制作方案,讓一個個問號和懸念及時塵埃落定。
在職能確定上,“五辦”合一,統稱農辦,同時掛西部綠色菜都指揮部的牌子,其他“四辦”仍為常設機構,其中:扶貧辦為政府下設行政機構,新農辦掛靠在農辦,蔬菜辦、農綜辦是政府事業單位,均為副處級建制單位,對上以各辦的名義爭取資金、項目,內部分工明確、統一協調。“四辦”的職能全部劃入農辦,原農辦的抗災救災和勞務輸出職能劃入其他部門。
在干部配備上,隨著職能轉變而進行了大調整,“大農辦”保留了一正五副的職數,正職(主任)由分管農業的縣委常委擔任,其他五名副主任,由原來五個部門的“一把手”擔任。對“多出來”的九名領導,采取妥善的辦法分流。第一種辦法是調職,平級調動到其他有職務空缺的部門去;第二種辦法是“改非”,對在領導崗位任職滿十年以上、到一定年齡的干部,改任非領導職務,在行政級別上提半級,以示照顧。一般人員的安排,原來作為政府部門的農辦、新農辦、扶貧辦所有人員編制屬于公務員,合并之后全部保留。原農綜辦、蔬菜辦屬事業單位,對不是公務員身份的職工的解決辦法是,在農辦成立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作為農辦直屬事業單位,原農綜辦和蔬菜辦的職工,全部以事業人員編制,劃入該中心。
“‘五辦’的合并,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并不容易,調整的難度非常大。”潼南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唐邦富頗有感觸地說,“這期間,有很多意見,有這樣那樣的聲音,但為了潼南發展大計,相關領導和同志交出了圓滿的答卷。”
■ “大農辦”的“拳頭效應”
整齊的鋼架大棚,寬闊的水泥路面,漂亮的彩色人行道,熠熠生輝的高桿路燈……這是潼南縣桂林街道雙壩村的靚麗景色,這也是“五辦”合一后“大農辦”打造的“處女作”。
2007年,潼南縣委、縣政府決定把雙壩村打造成為“西部綠色菜都”的“客廳”、全市新農村建設的樣板,示范帶動“西部綠色菜都”的建設。這份重擔自然落到了合并后的農辦肩上。
農辦充分發揮統籌協調和綜合管理全縣農業和農村工作的職能,對原合并進來的各辦資金“拼盤打捆”、統一運作,項目統一管理,集中財力辦大事。
2007年,雙壩村萬畝蔬菜基地,一個個建設工地忙碌不停,到處呈現熱火朝天的場面。
這一年,農辦打捆使用蔬菜建設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新農村建設資金等1500余萬元。這些錢集中用在了刀刃上。短短一年,雙壩村建設基本農田500畝,修建水泥公路6公里,鋪設人行道6000平方米,安裝路燈200多盞,搭建鋼架大棚200多個,引進優良品種20余個……
如今,“西部綠色菜都”“客廳”的形象初顯,并開始發揮示范作用,有力帶動了全縣10個上萬畝的基地建設。
潼南縣委常委、縣農辦主任陳代軍說:“原‘五辦’每年有財政資金1000余萬元,但各辦的資金各作各的開銷,扶貧辦修路、農綜辦搞開發,全面開花花不艷。現在,‘大農辦’可以集中財力辦大事,首要的就是打造‘西部綠色菜都’這個亮點。”
“五辦”的合并,也給基層辦事帶來了更多的方便。對此,大壩村黨支部書記朱席武感受頗深:“大壩村搞了這么多項目,若是在往年,非得跑六七個部門不可,現在方便得多了,只需跑一兩個部門,輕輕松松就做下來了。”
“五辦”合一,為潼南縣其他部門職能資源的整合提供了借鑒,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