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他因一場意外事故而下肢癱瘓,一個本來身強體壯的漢子,從此靠兩個小木凳,頑強著人生的自強自立——
今年2月10日,新春后的第一縷陽光,為人們帶來一絲暖意。
朱碧祥坐在矮凳上。
屋外,落光了葉子的欒樹上,還掛著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地邊,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則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遠方的山頂,還是白茫茫一片。
瑞雪兆豐年。朱碧祥靜靜地想著。
望著眼前這一切,對新年,他的眼里充滿了希冀。
■ “那頭牲口,讓我失去了雙腿”
33歲時,朱碧祥遭遇了一場滅頂之災。
朱碧祥是云陽縣高陽鎮鹿頭村二組人,他今年65歲了。
“我做夢也沒有想到,那頭牲口讓我失去了雙腿。”談起自己在板凳上度過的幾十年,老朱的語氣很平靜。
但目光里的那種堅毅,令人震撼。
那是32年前,9月的一天,老朱像往常一樣枷著村里的大水牯牛犁冬水田。
那頭牛高大肥壯,力氣在全村所有耕牛中是最大的,但由于性子烈,喜歡亂發脾氣,經常傷人,一般村民駕馭不了它。
老朱是村里勞動的一把好手,別人做不來的事,他敢去做。
為了降伏這頭牛,他沒少花功夫,每次收工回家,他總要順便給這頭牛撈把草帶去,有事無事去牛圈看看,把牛牽出去遛遛,培養和牛的感情。
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教,老朱終于把這頭犟牛訓得服服帖帖。
但人有旦夕禍福,那天,他犁完田牽著牛走在田坎上,突然,腳一滑,摔了一跤,牛受了驚嚇,還沒有等他爬起來,就獸性大發,亮出兩個堅硬的角朝他一陣亂頂……
等鄉親們手持木棒將牛趕開時,老朱已被大水牛頂得遍體鱗傷,奄奄一息。
他被鄉親們七手八腳送到縣醫院,經過長時間治療,性命是撿回了,但由于傷及坐骨神經,從此,落了個下肢癱瘓。
他是家里的頂梁柱,大女兒也才兩歲。
他的倒下,無疑讓這個家失去了依靠。
村里考慮到老朱是因工致殘,對他家進行了特殊照顧,每年分糧時,他家按人口平均分配。
盡管如此,老朱突然由一個勤勞的壯勞力變成了什么都做不了的殘疾人,吃、喝、拉、撒全要人伺候,角色的轉變,讓他一下子難以接受。他成天躺在床上,什么也不說,對家人亂發脾氣,摔東西。
他特別怕鄉鄰朋友來看他、安慰他,他覺得那是對他的憐憫,他不能接受。
■ “為了家人,我要堅強地站起來”
“只有勤勞,才能彌補身體的缺陷。為了家人,我要堅強地站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痛苦的思索,老朱堅強了心態。
不能走,就練習爬。他小心翼翼地匍匐,胸前的衣服緊貼在地面上,兩手用力向前。
由于反復練習,家里的泥巴地面,沒幾天就被拖出了一道很深的溝,衣褲磨破了,腿上磨出了一個個蠶豆大的血泡。
妻子看他這樣,心疼極了,勸他放棄。
但老朱強忍著鉆心的疼痛,沒有言語,他要用行動證明自己。
為了保護褲子,他用稻草扎成草墊,拴在屁股上,但一個草墊用不了幾天,還不能出遠門,遇見溝坎和雨天還不能用。
一天晚上,他坐在家里的小凳上吃飯,一不小心摔了一跤。
這一下把他摔醒了。他望著側翻的小木凳,想,我為什么不能用它做自己的腿走路呢?
于是,他自己動手,做了兩根很小的木凳,試著用它當腿“走路”。
“我終于又能走路了!”他高興地大聲叫了起來。
妻子聽見叫聲,馬上跑出來,看見老朱用兩手撐在小木凳上,在壩子里慢慢“行走”。
“起初,手臂麻木、酸痛,吃飯時連筷子都拿不穩。但時間長了,手上的繭多了,也就習慣了。”朱碧祥說。
為了讓小木凳更耐磨,老朱就給小木凳的4個腳套上鋼箍,并用鐵絲將4個腳連在一起。
就這樣,兩根小凳成了他的“雙腿”。
從那時起至今,朱碧祥已用壞了10對小木凳。
■ “別人能干的事情,我也能干成、干好”
不斷行走的練習常常是枯燥的、痛苦的。
但艱辛付出給他帶來的收獲,不僅僅是爬行的喜悅,更多的是讓他看到了希望,使他樹立起積極的人生態度——“別人能干的事情,我也能干成、干好。”
“我要自食其力,絕不做家庭和社會的累贅。”老朱經常這樣告誡自己。
勉強能“行走”了,他就閑不住了,到處找活干。
開始是在家幫妻子做家務活。
看見妻子在地里一天忙到黑,他心里不是滋味。于是,他悄悄地開始給自己準備勞動工具,想去地里幫妻子一把。
老朱的家在一個小山坡上,而田地要么在山上,要么在山下,最遠的離家有近700米。
由于上下坡,每次從家到地里要“走”一個多小時。
農忙時節,為了省時間,他叫妻子在地里搭個棚子,他就住在地里,白天干活,晚上就在棚子里睡。
“我一年在坡上睡覺的時間,有兩三個月。”朱碧祥說。
“我們老朱除了不能挑、不能抬,其余的如挖地、栽紅苕、丟肥料,都得行。”老伴羅元華自豪地說,“我們互相配合,活路還是做得走,一家4口人的生活也能夠維持。”
“我們家外壩子的那個堡坎,就是爸爸自己壘的。”提起爸爸,朱碧祥的二兒子也很驕傲,“砌堡坎的時候,爸爸坐在凳子上一點點開采石頭、壘砌,從我開始讀小學一直到中學,他用了整整十年時間。”
那條石條砌就的堡坎,長200多米、高4米,整整齊齊。
旁人怎么看都無法把它與面前的這個下肢癱瘓的老者聯系在一起。
村支書黃遠群說:“近千立方米的石料啊,一個殘疾人,啷個不讓人吃驚嘛!”
“老朱雖是殘疾人,但他對村里的公益事業,常常主動承擔。”黃遠群說,往年交提留款時,朱碧祥從沒有拖欠過。對于整修堰塘、興修公路等,村里盡量照顧他。但朱碧祥不讓,不能挑、抬,老朱就挖、打(石頭)。小一點的石頭,他就把繩索綁在自己的背上用拖的方式運輸。
“村里的事他主動承擔,政府給他的救濟和幫助,他總是推脫,說給比他更需要的人。”高陽鎮宣傳委員李大志說。老朱在當地人緣好,為答謝鄉鄰,他還自學了一套修理技術,雨天不能上坡干活,他就主動為村民修鎖、配鑰匙,補鍋、補盆子。不論哪個叫他,他都樂意,從不收一分錢。
老朱說:“別人幫我干活,我搞點小修小補,也算是還情。”
老朱送子女讀書欠下兩萬多元債,他心中自有考慮:“這些債是子女讀書欠的,他們書讀出來了,債讓他們自己還。路,得靠自己走。”
如今,老朱的女兒已經出嫁,并有了小孩。大兒子去年由于高考不理想,繼續在縣城里復讀。二兒子在本地讀高一,成績很不錯。兒女們很懂事,經常回家幫著父母干活。
盡管老朱家的生活還比較困難,房子是簡單的土房,但家人的生活快樂而溫馨。
老朱常樂呵呵地說:“有吃有穿,兒女也都大了,還要啷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