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某縣決定,各單位和鄉鎮對貧困職工、五保戶等弱勢群體進行慰問金直接打卡,不再一一上門慰問,實行此舉,可節約資金20萬元。
節約是美德,應該。然而,如果為了節約點交通費等“慰問成本”,就拋棄深入群眾、握手問候、促膝談心等傳統形式,轉而采取“集體慰問”,連慰問金也由銀行卡代勞,那么,慰問的效果和價值就被打了折扣,表面的“節約”實際上可能造成巨大的無形損失。
對于弱勢群體來說,黨和政府送上的慰問,不僅僅是金錢。領導們到家,握握手、喝喝水,擺擺家常,找找致富路子,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慰問內容。幾百元慰問金,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弱勢群體的困難,但通過領導走訪、慰問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就有可能激發群眾走出困境的信心,這樣的慰問是無價的,也是群眾最需要的。
“打卡慰問”,與慰問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也不一致。領導走訪慰問,給群眾送溫暖是目的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通過與群眾親密接觸,融洽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上門慰問一旦變為“打卡慰問”,無疑又堵住了一條傾聽群眾呼聲、收集基層意見的渠道。
無論“打卡慰問”能節約多少“慰問成本”,都是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