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政治史上一位傳奇式的人物,馮道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領導者要適應主、客觀情況的變化,靈活、巧妙地運用領導方式和方法。
馮道,生于唐朝末年,卒于五代后期,一生中共輔佐了11位君主。最為特別的是,每一次政權更替后,馮道總能穩居高位,屹然不倒,最終全身而退。在中國政治史上,他是獨一無二的人物,被后世稱為“政治完人”。
馮道能夠在天下紛擾,朝代頻繁更替的晚唐、五代政壇上長期位列三公,身居宰相之位而一生顯貴,離不開其出眾的為官藝術和領導藝術。那么,這位自號“長樂老”的奇人又是如何在政壇實現“長樂”的呢?
外圓內方,張弛有度
[故人·故事]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特別是馮道生在一個“爭于氣力”的動亂時代,他所輔佐的君王大都是崇尚武力的“馬上天子”,情況更是兇險。不過,馮道不但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且還經常勸諫皇帝實行仁政。據學者統計,《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所載馮道具有諫諍性質的材料共有12條,《冊府元龜》所記載馮道諫諍之事跡也有7處。在此之中,馮道張弛有度的批評藝術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下面列舉幾個凡例:
[案例1]:后唐天成、長興年間,連年豐收,中原比較安定。馮道進諫明宗居安思危,以天下蒼生為念。他說:“我以前追隨先帝(李存勖)的時候曾出使中山,在經過井陘天險時,怕馬有個閃失,小心翼翼地緊握著韁繩,但到了平地就認為沒有什么值得顧慮了,結果突然從馬上跌下受傷。在危險的地方因考慮周到而獲得安全,處于太平的環境卻因放松警惕而產生禍患,這是人之常情。”他還向明宗推薦聶夷中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明宗聽后很受啟發,讓人將其詩抄下來經常頌讀,并對馮道更加器重。馮道這種“說故事”和“講詩句”的方式讓人感覺不到他是在進諫,既讓明宗看到自己的不足,又保住了皇帝的臉面,不失為一舉兩得。
[案例2]:后漢皇帝劉知遠為了收集牛皮,制作甲胄,曾頒布了一道“牛皮法”。規定民間如果死了牛,牛皮必須交公。有一次,上黨地區有20多人違犯了“牛皮法”,當地的判官張璨認為這項法令不合理,反對執行死刑,還大膽地上書給劉知遠。劉知遠大怒,下令犯人和張璨一塊處死。大臣中惟有馮道一人極力勸阻,對劉知遠說:“有關牛皮的禁令,確實不太合情理。老百姓都是你的子民,你枉殺了他們,難道就一點也不可惜嗎?張璨只是區區判官,不怕自己丟腦袋,敢于據理直言,可賞不可殺。我是朝廷重臣,對牛皮禁令未能早日提出糾正意見,以致險些枉害人命,我是有罪的,請你也將我一同治罪。”馮道“責人先責已”,把過錯都攬在自己身上;皇帝也會有時間進行反思,改正錯誤。最終,在馮道的據理力爭之下,劉知遠釋放了與該案件有所牽連的所有人。張璨不僅沒有被殺,還被提拔為監察御史。
[點評]批評既是一門工作藝術,也是一門領導藝術。在提出批評意見的時候,要充分顧及對象的感情和思想,采用適當的批評方式,避免產生怨恨和敵對情緒。習慣上,人們總把原則比喻為“方”,把靈活比喻為“圓”,并用“方”與“圓”不同的結合形態來衡量一個人的領導才能。如果內外都“圓”,就是政治投機者;內外都“方”,就是政治低能兒;內“圓”外“方”則是偽君子,只有內“方”外“圓”才是領導藝術的體現。馮道正是深諳此道,其仕途才能一帆風順。
以退為進不失膽略
[故人·故事]
晚唐、五代時期,政治動蕩,各利益集團之間矛盾尖銳,官居高位的馮道自然經常身處風口浪尖。不過,無論形勢多么嚴峻,馮道都處變不驚、以退為進,最終得以化險為夷。其中,表現最突出的就是他與契丹周旋。
[案例3]:石敬塘在契丹的幫助下建立后晉。當時,雖然大局已定,但雙方還有一些具體問題需要談判,所以石敬塘就派馮道出使契丹。契丹皇帝久仰馮道大名,在他為父服孝期間就曾派人武力相“邀”,幸得鄉民的幫助,馮道才逃過一劫。所以,馮道一到契丹,契丹皇帝便立刻勸他留下,并派人對其嚴密監視。這時的馮道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他不愿為契丹所用,背負“叛徒”的罪名,另一方面也不愿引火燒身,陷入蘇武的窘境,因此他千方百計地騙取契丹人的信任。他先將契丹皇帝賜給他的全部錢財購買房產和過冬取暖用的柴炭,擺出一幅長期停留的架勢。當契丹皇帝準許他回歸時,他又上表三次懇請留下,被拒后還滯留了一月余才上路。一路上,他走走停停,磨磨蹭蹭,折騰了兩個月才走出契丹邊境。身邊的人問他:“出使契丹仍能活著回來,猶如漏網之魚,要是別人,只恨沒長兩只翅膀,走得越快越好。你怎么卻這樣慢慢騰騰的呢?”馮道解釋說:“你走得再快,他們若真要將你追回去,你終歸是逃脫不掉的。還不如走得慢點,他們反而不會來追了。”最終,馮道奇跡般地回歸后晉。
不久,后晉與契丹關系破裂。遼太宗耶律德光率領軍隊滅亡后晉,但遼兵到處殺戮搶劫,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強烈反抗。于是,耶律德光任命馮道為太傅,并請教他說:“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詼諧委婉地回答:“此時佛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后來遼軍的行為果然收斂了。當時很多人認為馮道的話起了關鍵作用,連極力貶抑馮道的歐陽修都說:“人皆謂契丹不滅中國人者,賴道言之善也。”
[點評]馮道在面對危機的時候,既沒有沖動莽撞、勉強行事,也沒有坐以待斃、消極遁世,而是以退為進,用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危機。他先是利用契丹皇帝“惜才”的心理成功脫身,接著巧妙地指出遼兵暴虐是導致中原動蕩的癥結所在,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領導者,任何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某種危機或挑戰,而領導藝術則證明了領導者解決矛盾、處理問題的熟悉程度與熟練水平。作為中國政治史上一位傳奇式的人物,馮道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領導者要適應主、客觀情況的變化,靈活、巧妙地運用領導方式和方法。
位高而不失清廉
[故人·故事]
馮道年少時家境貧寒,深知百姓艱辛,所以雖然日后發達,但他在生活上始終非常儉樸。外出打仗的時候,馮道就在軍中搭一茅庵,里面不設床席,只鋪草而眠;發薪俸的時候,馮道就去買東西,與左右下屬一同加餐。馮道的父親去世時,已經官至戶部侍郎、翰林學士的他立刻解職回鄉;“守孝”期間,他住在一間茅草屋里,除了自己種地、砍柴,還經常悄悄地為勞動力不足的人家耕地,所得朝廷俸祿尚有剩余,也全部拿來救濟受災的鄉鄰;當地官員知道他回來后,想饋贈禮物巴結他,一律被婉言謝絕;有一次,皇帝聽說他生活清苦,想送他一筆錢作為生日禮物,馮道也以“父母早死,不記生日,堅讓不受。”所以,晚年馮道曾無愧于心地宣稱:“在孝于家,在忠于國,日無小道之言,門無小義之貨。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為素。”希望死后選擇一塊無用之地、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即可。對此,即便是對他持否定態度的“正史”也承認他居官“能自刻苦為儉約”。“在相位二十余年,未嘗以片簡擾于諸侯”。
馮道雖然“清廉”,但并不因此而“清高”。他處處與人為善,獲得了同僚的尊重。
[案例4]:五代時期,門第觀念非常嚴重。馮道當上宰相之后,一些官員認為他出身貧寒,看不起他。有一次退朝的時候,工部侍郎任贊走在馮道的后面,對身旁的同事嘲笑他說:“馮道如果走得急了,準要從他身上掉下一本《兔園冊》來。”《兔園冊》是當時流行于鄉村教授兒童的啟蒙課本,幾乎每家都有一本。任贊說這話的意思,顯然是在譏諷馮道的學識淺薄。不過,馮道聽后并沒有動怒,而是隨后召見任贊,告訴他說:“許多人都瞧不起《兔園冊》。其實,那本書是由著名學者編撰的,內容豐富,并非淺薄之作。現在的讀書人,只知欣賞科舉文場的俏麗詞句,用以竊取功名利祿和公卿高位,那才是真正的淺薄呢!”任贊聽后,在慚愧之余也對馮道欽佩有加。
[點評] 領導藝術并非弄權之術,它指的是領導者在領導活動中,為了實現領導職能而靈活運用的各種技巧、手段和方法,是對領導科學的合理利用。同領導科學的其他部分一樣,領導藝術的核心之一是“律己”。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領導者除了要與普通人一樣承受各種緊張與壓力外,還必須在工作和生活中率先垂范,做出榜樣。馮道之所以能夠得到11位帝王的信賴,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始終保持著“清廉”本色。正是以甘于清廉應對熙熙攘攘的矛盾沖突,以與人為善應對縱橫交錯的復雜關系,馮道才能在紛紛亂世中獲得善終。對此,馮道曾賦詩一首:“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