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8年“遠學閩粵、近學江浙”至今,20年間,安徽不斷叩響長三角的大門,得到的卻似乎總是或遠或近的回音,直到2008年初。盡管額手稱慶的時候還未真正到來,但20年的堅守與努力,配得上慶祝時刻的絢爛焰火,與比焰火更持久的歡呼。
安徽與長三角的距離將再近一步。

4月18日——火車第六次大提速一周年的日子,行駛在合寧鐵路上的和諧號動車組,將把合肥與上海之間的距離從原來的7小時拉近至3小時。
如果僅從鐵路建設之日算起,從7小時到3小時,合肥等了4年。而如果足夠樂觀的估計形勢,走進長三角,安徽用了20年。
從1988年“遠學閩粵、近學江浙”開始,安徽便踏上了叩問長三角的艱辛歷程。但這期間得到的卻總是或遠或近的回音,直到2008年。一系列跡象表明,2008年安徽聽到的也許將不再僅僅是回音,還有回應。這不僅包括即將通車的合寧鐵路,也包括已經通車的申蘇浙皖高速公路,乃至最高層的某種認可。
1988年到2008年,20年,折射出的是中國區域經濟合作的世態百味,其中的堅守、努力,配得上慶祝時刻的絢爛焰火,與比焰火更持久的歡呼。
呼應浦東的先行者
安徽叩問長三角的故事可以從黃浦江畔的一棟大廈開始,那就是安徽在上海的窗口——裕安大廈。
1991年6月24日,作為外省在滬投資的第一棟建筑,裕安大廈奠基開工。
對于當時的安徽而言,大廈的修建并不輕松。當年年初,安徽淮河地區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洪災,僅下游江都站就連續排澇74天,大片災區需要重建。賑災之后,安徽財政的緊張程度可想而知。
顯然,此時投資近4億元修建裕安大廈,需要堅定的信念。而在這一信念中,透露出的是歷史沉淀下來的安徽對經濟長三角的自覺歸屬。
歷史上,徽商一直是長三角最活躍的群體之一。“可以說上海首先是安徽人來開發的,即便在太平天國期間,安慶與上海的聯系也未中斷過。”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員王泠一回顧道。作為證據的是,在舊上海,典當業是徽商壟斷的地盤。清末上海69戶典當中,徽商所開者達30戶,占42%,時有“徽州朝奉”之說。
建國后,這種聯系得到強化,上海解放的第二天,安徽船隊就將糧食、煤炭等運至黃浦江碼頭。在1984年召開的上海經濟區省市長會議上,安徽更是首次作為經濟區成員與會。
盡管在1988年,國家計委辦公廳發文:通知撤銷“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但在安徽,這種經濟上的自覺歸屬已然形成,并一直影響著其政經決策。
就在上海經濟區撤銷的當年,安徽即提出“遠學閩粵、近學江浙”,以圖延續與長三角的互動。而在1990年7月,也就是中央決定開發開放浦東兩個多月后,安徽更是果斷作出“開發皖江、呼應浦東”的戰略決策,成為第一個響應浦東開發的省份。
顯然,此時開建的裕安大廈,已經成為了歸屬、信念、決心等等安徽一切情感的“物化形態”,而依附在上面的是安徽不斷的努力。
1991年前后,安徽先后出臺《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放規劃綱要》、《關于進一步推進皖江開發開放若干問題的意見》,并建立了皖江地區市長專員聯席會議制度,以切實推動皖江與浦東的呼應。同時,在能源、原材料和農副產品提供、勞動力和人才輸入等方面,安徽積極與上海及整個長三角合作。
這些行動不僅加強了安徽與上海間的經濟往來,而且對于當時浦東的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時,如果沒有全國各地積極參與,今天的繁榮就失去了基礎。”在浦東新區政府,新聞辦公室一位官員如是說。互為印證的一個細節是,裕安大廈落成典禮被上海新聞界評為1991年浦東開發十大新聞。
當然這一切都不是“無私”的,讓安徽血脈賁張的是,鄧小平在開發浦東時的一席話,“開發浦東,這個影響就大了,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系到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
從提出呼應浦東的時間可以看出,安徽比任何一個省份都能體會這句話的含義,也更希望其成為現實。但事實是,第一個呼應浦東開發的安徽逐漸成為失落者。到1999年,江蘇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697.82億元,浙江也達到5364.89 億元,從1978年的全國第12位上升到第4位,而安徽僅為2908億元,差距越來越大。
就外界原因而言,上海發展的初期以“吸納”即吸收外商和國內各省市在上海投資為主,對長三角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少有體現。而上世紀中后期,世界性的產業轉移又多為IT產業,IT產業是“72小時經濟”,交通的不便利再次讓安徽與機會失之交臂。
當年,趙樸初先生在為“裕安大廈”題字時,在“裕”字左偏旁上少寫了一點,以激勵自己的家鄉正視現實,加倍努力補上這“一點”。但由于內外種種因素的制約,要補上這“一點”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向東,再向東

付出與回報的不對等,讓世紀初的安徽開始游移。
2001年春,當安徽宣城市委、市政府通過決定,提出經濟要“全面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時,引起了一些爭議。
當時,時任宣城市委書記、現任安徽省政府秘書長的方寧回到合肥,總有朋友半開玩笑地說,“聽說你們不在省里呆了?”雖知是善意的玩笑,但令方寧難免有些忐忑。而宣城下轄的寧國市在提出“融入蘇浙滬、重返百強縣”后,被外界質疑“一個安徽的地區怎能融入蘇浙滬?”。不久,這句話被改為“融入蘇浙滬經濟圈”。
不過當時,安徽省領導每次到宣城考察,對這一“融入戰略”都給予充分支持。很簡單,中國城市的生存字典里已經找不到“獨活”這個詞。要么合作,要么落后,城市發展邏輯就是這么簡單和強硬。一個生動的注腳是,2001年9月,浙江省主要領導來到嘉興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你們在行政上屬于浙江,在經濟上屬于上海,盡快融入上海經濟圈。”浙江尚且如此,更何況安徽。
同時,長三角快速的城市化與工業化,讓其迅速從工業化初期過渡到工業化中后期,對安徽的輻射帶動效果開始顯現。僅就宣城而言,當地人六成左右的日用品來自浙江,每天最早看到的報紙是南京的早報,招商引資90%以上來自長三角。當年已經或即將啟動的高速公路,也全部通往長三角。
而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南京都市圈已經將安徽滁州、馬鞍山、蕪湖劃歸旗下。
2001年,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現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回良玉調任江蘇省委書記之后,召開了江蘇第一次城市化工作會議,南京都市圈浮出水面。但現實是,在經濟輻射日益增強的上海面前,給南京留下的城市已經不多了。2002年,南京第13屆金秋經貿洽談會開幕時,蘇、錫、常三市竟拒不參加。無他,這三市早就把自己劃入了“大上海經濟圈”,在經貿活動上更依靠上海,而較少依靠南京。在這種情況下,毗鄰的滁州、馬鞍山、蕪湖自然進入南京的視野。
最終,從下向上、從外向內的合力推動安徽從游移走向堅定。2003年4月,在安徽省委七屆四次會議上,“融入長三角”終于正式上升為安徽全省性的發展戰略。
接下來的9月,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安徽兩次組團東行走訪滬蘇。其中合肥、淮北、馬鞍山等9市,與江蘇南京、徐州等6市達成行動要領,進一步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支持和鼓勵城市經濟圈形成。
同時,馬鞍山、滁州等城市開始申請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其他城市也相繼產生這種沖動。最典型的事例是,南京都市圈劃定的范圍并不包括銅陵,然而銅陵還是主動參加了當年召開的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市長峰會。“泛長三角”圖景開始出現,繼呼應浦東之后,安徽的“東進運動”迎來了第二次高潮。
此后不久的2005年,融入長三角更被提升為對整個安徽發展方向的定位——東向戰略,并引領安徽走進叩問長三角的第三次高潮。
2005年6月1日,在東向戰略提出3個月后,在與浙江接壤的寧國,安徽召開了一次特別的會議——“加快毗鄰蘇浙地區發展座談會”,面對與會的安徽23個“沿邊”縣市領導,時任安徽省委書記郭金龍直言,“東向發展,加速融入長三角是安徽奮力崛起的必然選擇。”
隨后,安徽省發改委下發《關于支持毗鄰蘇浙地區加快發展的意見》,推進沿邊地區與蘇浙滬的交通、產業和資本對接,促進沿邊地區在區域分工中找準位置,服務長三角,主動當配角。
此外,面對長三角對能源的迫切需求,安徽更是主動配合,以豐富的兩淮煤礦資源,打造“皖電東送”支援長三角。2003年夏,根據事先簽署的協議,安徽在自己拉閘限電的同時,仍如約向長三角地區供電。
另一個更有趣的細節是,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安徽相關領導甚至向所有與會官員發問,究竟是圍繞著安徽自給自足的經濟來建設公路交通,還是向著以上海為龍頭的整個長三角地區銜接建設?最后,該領導說:“若以省內中心城市為重心修建公路設施,肯定不能最優配置安徽的資源開發。”
從融入到參與
不知道什么時候,曾經的兄弟變成了如今的長幼之別。
2008年初,江蘇某官員面對安徽發改委的調研組戲言,“經濟合作要有的合作,大人和小孩怎么能玩在一起呢?”。此次調研組的主題是泛長三角框架下的產業分工,其“大人”與“小孩”所指不言而喻。
其實,不管是融入還是東向,安徽從未獲得在長三角平等參賽的資格,即便如合肥等城市的觀察員身份亦是如此。
從2003年開始,盡管合肥等城市先后數次申請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但得到的答復卻總是:“長三角近期不考慮擴容,待機再議”,其只能以“觀察員”身份出現在長三角“富人俱樂部”的大門外排隊。等到2007年,這些城市的觀察員身份亦岌岌可危。
2007年12月,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八次會議在常州召開,合肥等觀察員城市未能受邀。對此,協調會組委會表示,即將出臺的《長三角區域規劃》已將長三角協調會定為現有的16市,其他城市“已沒有觀察的必要”。另據相關媒體報道,其真正目的在于“擠走兩省一市之外的城市”。
“這并非是安徽在得寸進尺,不平等的身份背后是行政區劃在發力,而這完全可能截斷上海及長三角向西的輻射。”相關專家分析道,“就拿南京來說,盡管南京都市圈包含了安徽部分城市,但出于行政區域的考慮,南京已逐漸成為一塊擋板,阻止了長三角產業向安徽的轉移,使上海的輻射路徑在此轉了一個彎,偏向了蘇北。”
對此,安徽相關領導也意味深長地說:“從2000年開始,安徽就提出了融入長三角經濟區的發展策略,但事實是除了一個‘15+1’的旅游發展項目,長三角從來都沒有將安徽納入其發展規劃。”其言也鑿鑿,其情也切切。
不過,從2008年開始,一系列跡象表明,安徽多年的付出即將迎來收獲的開始。
2008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安徽視察工作時指出,“安徽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優勢、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主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不斷加強同兄弟省份的橫向經濟聯合和協作。”
“這不僅是對安徽多年東向發展、融入長三角戰略的肯定,更預示著泛長三角區域全面合作發展的前景將呼之欲出。在泛長三角的框架下,安徽將從融入走向參與。”安徽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克明向《決策》分析道,“到那時,安徽將不僅僅是融入長三角,而是成為泛長三角的一個組成部分,這與融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以前是安徽主動東向發展,長三角可能認為不需要安徽。但是如果安徽是‘參與’泛長三角的分工,成為其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那么安徽將獲得更多的機會。”
這絕非單純的“咬文嚼字”,泛長三角合作分工有堅實的現實基礎。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產業集聚程度的提高,安徽與長三角的經濟合作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前,安徽55%的省外資金來自長三角,60%的勞務輸出集中在長三角,70%以上的省際物流和通訊面向長三角,每年向長三角輸出電力100億千瓦時以上。
更重要的是,隨著合寧高速、京滬鐵路、申蘇浙皖高速、寧宜城際鐵路等10多條與長三角聯系通道的建成,安徽已經具備了承接長三角輻射與產業轉移的條件。“安徽參與泛長三角的產業合作與分工的條件已經具備。”華東師范大學長江經濟研究院沈玉芳教授告訴《決策》。
盡管額手稱慶的時候還未到來,但有一點卻可以肯定——沒有安徽的泛長三角,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