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派詩人北島曾有一首一字詩:“網”。他絕料不到這個字在多年后會成為國人的經濟圖騰。
蹣跚起步
1987年9月14日21時07分,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
一封內容為 “Across the GreatWall,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的電子郵件正發往德國。
這封電子郵件,通信速率最初為300bps,在網上整整走了5天,于9月20日才到達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當時,德國人擁有互聯網才2年時間,整個歐洲擁有互聯網也不過4年時間。
此前,中國剛剛建立第一臺本地郵件服務器,這一通過撥號方式首次實現的與國際間的電子郵件傳輸,標志著中國互聯網從此誕生。
1994年4月20日,注定是中國互聯網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這一天,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簡稱NCFC)工程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至此,中國成為國際上第77個正式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
一個月后,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的根服務器也“搬”回了中國,結束了頂級域名服務器由國外代管的歷史。對域名這一中國互聯網最基礎的設施而言,無疑也是一個里程碑事件。而此前由于種種原因,自1990年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教授錢天白在國際互聯網信息中心申請CN域名以來,這一代表中國互聯網身份標識的服務器一直放在德國的卡爾斯魯厄大學。
蓄勢待發
1995年1月,郵電部電信總局分別在北京、上海設立的通過美國Sprint公司接入美國的64K專線開通,并且通過電話網、DDN專線以及X.25網等方式開始向社會提供Internet接入服務。由此,互聯網服務首次開始商業應用,民間的撥號BBS同時興起。
1996年,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全國骨干網建成并開通,家庭用戶只要有電腦、Modem、電話線,就可以上互聯網“沖浪”。
同樣在這一年,從麻省理工學院歸來一心想在中國創立公司的張朝陽正在焦急等待著千辛萬苦融到的第一筆風險投資——總共22萬美元,盡管最終拿到的只有17萬美元。在張朝陽的印象中,1996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這一年的年底花了兩萬元人民幣“攢”了一臺服務器,并把這臺服務器放到了北京電信剛剛建成的主干網上——這是中國的第一臺商業服務器托管,也是中國的第一個商業網站。那時,國人第一次聽到“風險投資”這個詞,“數字化英雄”和他的狂人恩師日后引起的神話效應,此時正蓄勢待發。
而在遙遠的巴黎,正在上大學的汪延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和無限思緒,經過再三思考給王志東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作出了改寫今后中國互聯網進程的決定。一個星期后,汪延和他的新驛多媒體小組正式加盟王志東的四通利方公司,開始四通利方srsnet網站建設——這便是新浪網的前身。
1996年,隨著中國科技網(CSTNet)、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四大骨干網的建成,從官方到民間,互聯網產業化的嘗試空前活躍。雖然大多數中國人對互聯網還聞所未聞,但開路先鋒們卻無比樂觀,雙頰潮紅地憧憬著一個新世界的“迅速到來”。
風云爭霸
1997年2月,瀛海威全國大網開通,成為中國最早、也是最大的民營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CP(互聯網內容提供商)。這家引入風險資金的公司把Internet這個概念進行了市場化宣傳,讓千千萬萬的普通人知道了這樣一個公式:瀛海威=網絡=Internet。
在廣州,已經三次跳槽的丁磊在1997年的那個5月對自己的前途整整思考了5天,最后的決定是自立門戶,干一番事業。當時,在廣州電信局的服務器是丁磊花2萬元自己動手裝的一臺奔騰PRO,硬盤18G。此后,在丁磊的主導下,網易先后推出了免費主頁、免費域名、免費信箱、虛擬社區等服務,通過實實在在的努力讓中國的互聯網變得“容易”起來。
幾乎在同一時間,馬化騰開始折騰他的OICQ。而早在一年前,以色列人已經發明了即時通訊的鼻祖——ICQ,那時它只是一個主要搞網上尋呼的“小玩意”,馬化騰和他的一幫兄弟從中卻看到了它在中國落地的未來。誰也沒想到的是,幾年之后它會成為網民們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華人群體最大的即時通訊網絡。
就在這一年,依靠逐漸發達的信息高速公路,搜狐、Chinabyte等ICP開始崛起。后者作為中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內容服務公司,還獲得了中國史上第一筆互聯網廣告收入——IBM為它的一款新品支付了3000美元的廣告費。
1998年3月,信息產業部成立,8月,公安部正式成立公共信息網絡安全監察局,中國的互聯網有了領導。
一年后,被稱為“中國Mr Internet”的青年馬云離開外經貿部,回到家鄉杭州,在家里舉辦了阿里巴巴的成立大會。
1999年7月12日,中國互聯網又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中華網在納斯達克首發上市,這也是在美國納斯達克第一個上市的中國概念網絡公司股。就在同年年底,李嘉誠家族的Tom.com高調進入北京。
然而,物極必反。2000年11月底,納斯達克跌破2600點大關,從9個月前5132點的歷史高位上下跌近50%。大盤暴跌之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一路走低,中國互聯網企業普遍受到沉重打擊。網易和搜狐攜手走進垃圾股行列,新浪市值縮水40%,股價一度逼近5美元的“生死線”。“網絡泡沫”一詞被順勢提了出來,大量中小網站沒能挺過這一波巨大“泡沫”的襲擊,或倒閉或裁員,紛紛成為“先驅”。
之后的一年,整個中國互聯網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
重整河山
這一年堪稱中國網絡游戲的營收轉折點,高達10億元的現金收入,使業內業外人士為之一震。不論網易的《大話西游》,還是盛大的《傳奇》、第九城市的《奇跡》,個個都賺得盆滿缽滿。
在網易成為門戶、上市、尋找贏利點的過程中,馬化騰仍然一直在折騰他的QQ。2002年,騰訊QQ用戶群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注冊用戶群,騰訊成為中國最大的即時通信服務網絡。然而,在msn、UC、ICQ、Yahoo、Messenger等通信工具的分流下,馬化騰也不得不涉足網游。然而,無心插柳柳成蔭。幾年后,QQ游戲的每日最高在線和平均在線,均超過其他同類平臺,成為休閑在線游戲的領跑者。
2004年,“什么是博客”成為各大搜索引擎最熱門的搜索關鍵詞之一。許多大型網站陸續開始借助博客等嘗試所謂Web2.0的新應用,將中國互聯網的整體發展帶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博客也不再僅僅是草根一族圓“明星夢”的舞臺,更是綜合了個人網站、社區、網上刊物、微型門戶、新聞網頁等多種原有的網絡表現方式,成為企業宣傳和名人炒作的一種方式。
阿里巴巴顯然是這股多元化潮流中別具特色的“一枝”。如今,它的B2B模式甚至被認為是與Google的搜索模式、Yahoo的門戶模式、eBay的C2C模式和Amazon的B2C模式為代表的全球四大互聯網模式并肩的第五大模式,成為資本市場追逐的新熱點。
2003年,阿里巴巴創辦的第四個年頭。雖然公司在上一年僅僅實現“盈利1塊錢”的象征性市場目標,但行業的春天卻悄然而來。突如其來的SARS,讓眾多企業認識到了網上電子商務的獨立和便捷。此時,馬云選擇了主動出擊,創辦和eBay模式一致的淘寶網,借以進入C2C市場。最終,“三年免費”的承諾,令淘寶一舉擊敗了來勢洶洶的對手eBay。
2005年8月11日,7年的糾葛之后,雅虎中國與阿里巴巴終于握上了雙手。阿里巴巴宣布全面收購雅虎中國的所有資產,這中間包括雅虎的門戶、一搜、IM、mail,以及3721網絡實名、一拍上的所有資產,這樁“聯姻”也成為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金額的并購案。
一個可供佐證的資料是,截止2007年6月30日,中國國內網站數量131萬個,上網計算機數6710萬,內地網民總人數已達1.62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