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興安嶺西去,是廣闊的錫林郭勒、烏蘭察布與鄂爾多斯草原。歷史記載的第一個草原王國——匈奴王國,便在這里活躍并興起。《晉書·北狄傳》曰:“匈奴之類,總謂之北狄……夏曰葷鬻,殷曰鬼方,周曰獫狁,漢曰匈奴。”匈奴興起于公元前3世紀(戰國時期),衰落于公元1世紀(東漢初)。他們的騎兵縱橫大漠南北近300年,將匈奴之名永遠刻在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豐碑上。
現在內蒙古包頭市境內的頭曼城遺址,就是當年匈奴第一代單于頭曼的統治中心。與其他游牧民族一樣,匈奴是一個驍勇善戰的民族,中原的富饒與先進對于他們來說始終是一個莫大的誘惑。因而自其興起之日,匈奴就不斷地南下襲擾搶掠。為了中原的安定,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于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北擊匈奴,奪取了河南地(即今內蒙古河套以南一帶)。這次戰役使匈奴北退700余里,秦隨之將原先燕、趙、秦三國修筑的長城相連,修成了萬里長城。但這仍然無法徹底消除匈奴的侵擾之患,匈奴鐵騎依然寇邊不息。
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殺其父頭曼自立為單于,正式確立了匈奴社會的奴隸制政權。匈奴在其統治時期達到了鼎盛。《史記·匈奴列傳》說他有控弦之士30余萬。冒頓單于率領他的騎兵征服了許多鄰族,東破東胡,西擊月氏,南吞樓煩、白羊、河南王,北并渾鬻、丁令等族,控地東近遼河,西至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如此強大的匈奴,對于剛剛建立的西漢政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與冒頓單于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東),但初立的西漢根本無力與強大的匈奴騎兵抗衡。劉邦被圍于白登山七天七夜,后采用陳平之計,通過走“夫人路線”,才得以脫身。自此之后,西漢政府被迫走上了和親之路,把公主送到單于的大帳中,還要附加大量的金銀、糧食、錦帛等等。
然而,漢朝的妥協也為中原的發展贏得了時間。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西漢建立了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經濟逐步得到了發展。年輕氣盛的漢武帝于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對匈奴發動了3次大規模的進攻,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匈奴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出了許多水草肥美、適于游牧的地區,轉而遁于漠北寒苦無水草之地,史稱“漠南無王庭”。又適逢草原天災,匈奴人口和牲畜大量死亡,經濟受到致命的打擊,生死存亡迫在眉睫。
公元前57年,為了爭奪單于之位,匈奴又出現了內訌,即“五單于爭立”,更是將本已千瘡百孔的匈奴社會推向了絕境。值此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匈奴歷史上杰出的首領呼韓邪單于登上了歷史舞臺,他以卓越的政治眼光,審時度勢,選擇了歸附漢朝。這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選擇,為以后漢匈關系的轉折開創了新的起點,也挽救了瀕于崩潰的匈奴民族。
呼韓邪分別于公元前51年、公元前49年及公元前33年3次入漢覲見漢朝皇帝,并于最后一次提出愿當漢家女婿,于是就有了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王昭君,一個柔弱的女子,自愿請求出塞和親,她背負著兩族人民要求和平的共同心愿,毅然從富饒的中原之地走向了塞北的風霜雨雪;她也因此名垂青史,活在世世代代各族人民的心中。昭君出塞不同于以往的和親,她不再是漢朝政府妥協求和的政治工具,而是雙方和平友好的開端和象征。自此之后60余年,雙方經濟文化往來頻繁,為兩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創造了和平安寧的社會環境。
這一和平局面到王莽篡位后被破壞了。王莽獨斷專行,對匈奴采取了極為錯誤的政策,如侮辱匈奴單于為“降奴服于”,并強立稽侯珊的子孫15人俱為單于,企圖分散匈奴的勢力等。由此激起了匈奴的不滿,于是單于便入塞侵奪,殺死雁門的太守、都尉,劫掠人民、牲畜、財物難以估算。北方重又陷入戰火之中,漢匈關系再次惡化。
更始帝劉玄遣王昭君的侄子出使匈奴,以期重修舊好,但此時的呼都而尸道單于卻態度驕傲,認為王莽失敗與漢室的復興“亦我力也,當復尊我”。漢匈關系一直未能和好。匈奴仍不時寇邊,并與地方勢力勾結,給東漢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初建的東漢,人口銳減,百廢待興,根本無力與匈奴對抗,只能采取一些防范措施,來贏得重建的時間。直到公元48年,情況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稽侯珊之孫烏珠留子比,因爭奪單于之位未果,故率部眾投歸漢朝,由此匈奴分為南北二部。南匈奴逐漸南遷,與中原漢族雜居,至魏晉南北朝時與漢族融合。北匈奴退居漠北,力量大大削弱。公元89年,漢與南匈奴聯手,大破北匈奴,單于遁走,率部西逃(北匈奴殘部西遷后,又在歐洲引起大動蕩,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匈奴從此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
匈奴沒有文字,留存的史料都是用漢語記載下來的。流傳到今天的一首匈奴民歌說:“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由此可以看出北方民族的直白和質樸,感情真摯而厚重。另外,曾在匈奴生活十余年的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中說“胡笳本自出胡中”,“鼙鼓喧兮自夜達明”,可以知道匈奴的樂器有胡笳和鼙鼓。
悠悠兩千年,轉眼已是滄海桑田。如今站在內蒙古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匈奴的馬蹄聲已經湮沒在滾滾的歷史塵埃之中。但時間帶走的是歷史的過往,留下來的卻是刻骨銘心、永難遺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