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交易多大多小,中國人交易的一個特點是討價還價。討價還價實際是一種智利比賽,要仔細觀察并且具有古代武士的剛強的決心。人們可以聽到雄辯的語言,充滿活力的表達,自由的姿勢,就為了爭兩磅的卷心菜,一塊冰涼的煮紅薯,或者是一根黃瓜!人們引經(jīng)據(jù)典,煽動旁觀的人,有理有據(jù)的論辯,指桑罵槐,就為了不到一美分。
雙方都想占對方的便宜,常常是雙方都獲勝。買的人在價錢上占便宜,賣的人在斤兩上占便宜。因此雙方都得意。例如,在魚市里,人們可以見到一位威嚴,穿著講究的中國紳士,拿著一桿秤。秤桿上刻著三種不同的斤兩標星,都不精確。秤上每一種標星對于鯉魚的真實重量來說都偏輕的。他從水桶中選出一條魚,拿自己的秤秤一遍;賣魚的拿自己的秤要再秤一遍。這魚的重量前一次過輕,后一次太重。他們可能相差一斤半斤。如果他們就價錢達不成一致,就要由相互妥協(xié)來解決。這時,爭吵就要重新開始,而且更加憤怒。每個人都說自己在斤兩上做出了讓步,每個人都向?qū)Ψ奖WC這不是什么大事,這么一點兒錢不值得他們浪費時間和語言,關(guān)鍵是公正的原則,公正是買賣雙方的保護者。然后又說到正直,真理,老天,直到兩個人嗓子說啞了,氣喘吁吁才達成進一步的共識,結(jié)束這場討價還價。
公平的說,這種討價還價更多的是出于爭論的樂趣,鍛煉肺活量和發(fā)音器官,最重要的是獲得勝利的滿足。爭論的價值在于這些,而不是涉及到的那些錢。如果商人定的價錢,毫不猶豫的就被接受了,他會極為失望,并且認為別人剝奪了他的權(quán)力。任何中國人如果接受了第一個價格,他就會被當(dāng)作傻瓜。
如果不想買就問價錢,或者是聽到價錢轉(zhuǎn)身就走,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
“這塊氈子多少錢?”一位過路人問街上賣氈子的商人。
“25元一塊。”商人回答。
“噢!”詢問者應(yīng)了聲,轉(zhuǎn)身就走。商人盯著他看了一會兒,然后突然開始罵人,用最臟的話把他所有的親戚都罵一遍。被罵的人走得越來越慢,然后停下,猶豫了一下,轉(zhuǎn)過身,回來走到賣氈子的人面前(他也很氣憤)。一場戰(zhàn)爭即將來臨。
“你罵我什么意思?”他問道。
“你問了價錢又一句話不說就走是什么意思?”商人反駁道。
“你的價錢太離譜了!”
“我的價錢怎么了?你也是明白人,你應(yīng)該知道我們都那樣做事。如果每個人都像你一樣,還怎么做生意呀。你應(yīng)該勸告我,然后我們談?wù)勥@件事。那是唯一恰當(dāng)?shù)淖龇āD阃耆赖谝粋€價錢不算數(shù)。”
因此,這個過路人繼續(xù)和他爭論起來。他們開始激烈的討論這塊氈子適當(dāng)?shù)膬r錢,不一會交易完成了。
順帶提一句,這種對于討價還價的喜愛深深根植于中國人的性格之中,隨時隨地表現(xiàn)出來。無論是苦力買黃瓜,還是政府首腦的談判,人們出的總是比最終給的少。要的總是比預(yù)期的多。雙方都為妥協(xié)留有余地。一些討價還價的伴樂一定要在主要交易之前發(fā)生。康熙皇帝頒布詔書說“讓”。這個字的意思是妥協(xié),退讓,是漢語里最重要的一個字,因為它深深地存在于和諧友好的關(guān)系當(dāng)中。整個民族都具有這個觀念,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