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作用最大
在過去,人類的許多特性總被視為是童年撫養與環境影響的結果?,F在,通過新的基因研究、臨床觀察、同卵雙胞胎和被領養兒童的研究,我們愈來愈了解這些特性根植于基因矩陣之中。問題是,人的特性與個人生活經驗的關系如何?
在最新的遺傳學研究中,明尼蘇達大學的布沙爾領導的一項雙胞胎研究十分引人注目。布沙爾與同事們實際觀察了數百對同卵及異卵雙胞胎,進行生理與心理測驗。結果發現許多人格特質與遺傳有顯著的關系,如領導能力、壓力承受度、墨守傳統的程度與想像力等。其他研究也發現,害羞的遺傳可能性非常高。某些心理疾病上的強迫性行為與藥物上癮也跟遺傳有關。
基因影響我們的特征,這些特征規范出人的氣質。基因在幼兒期為每個人設定了與環境互動的精神狀態。最近的研究發現,即使是嬰兒,也可能表現“A型行為”:容易激動,有侵略性,就算教他們放松心情,他們仍動不動就發脾氣。
知道孩子一出生,即會因遺傳而展現某些特征(例如容易激動)是很重要的。這樣,我們才可以確知,這些特質是否會一輩子保持穩定,或是會有所改變;會一直存在,還是依情況而定;其他的特性是否會出現,還是等情況一變,立刻退回原有個性的陰影里。
新的研究也開始解釋這個現象。一所專門研究老化的機構贊助一個縱向研究計劃:密切注意一萬個人在9年之間的變化。結果發現,他們的有些特質并未隨著時間而改變。
為了解讀個性,科學史學者波珀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以幼兒期顯露的面貌為準,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人格特質?我們辨認出來的特征,必須如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所言,要符合“個人自然天成的神經網絡”,也就是腦中實際的網絡系統。當我們逐漸偏離自然,把情境或社會因素納入生命,我們仍然被自然召喚。“年齡、性別與社會地位幫助我形成對人生的看法,”奧爾波特寫道,“這些看法只是部分的自我。事實并沒有改變……我的癖性依舊隱藏在內?!?/p>
半歲前形成個性
要找出代表精明個性的正確基因,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精明是成人的特征,經過時間的累積后,才在某種情況下表現出來??墒?,洞察力與敏感或許是精明的基礎,是它的前身,這比較容易和它的基因矩陣聯結起來。我們的任務就是開始留意以不同形式存在的個性。
好客也是一項成人特質,在特定情況下表現出來。它不是嬰兒行為。沒有人會說:“哇!你的寶寶多么好客啊!”不過,“對觸摸的感受力很強”,倒是形容嬰兒的恰當說法,因為它和基因矩陣關系密切。
出生6天的女嬰和60歲的婦人在特質上并不相同。而且自古以來,雕琢天性的事一直飽受爭議。希波克拉底(希臘醫師,有“醫藥之父”之稱)以冷靜、憂郁、樂天、暴躁,作為氣質的主要分野,并指出,快、慢、強、弱(也可能處于兩者之間)為人的4種基本特性。對心理學家榮格來說,外向與內向是支配個性的類別。他認為:審慎運用意志力是主動的外向,受到驅使則是被動的外向。
1989年,研究人員發現,嬰兒在6個月前,許多特性已漸漸形成穩定的模式,這些特性是:“活動力、鼓動力與強烈度”和“手段、適應力、韻律感與破壞力”。第1組被視為“驅力”,刺激嬰兒產生活動;第2組為“規范性”,居中調節驅力。在某一組特性上占優勢的嬰兒,其另一組的特性就比較少。最有趣的是,從6星期到6個月的成長過程中,這些特性一直相當穩定。
初生兒的行為模式穩定不變,說明了這規律受外界制約的程度,不如與生俱來的力量大。它強化了固有的內在傾向, 隨著時間的演進,盡管有所波動,仍會自行演變為一個基本范疇。我們可以稱之為“個性”——圍繞一個主題的各種特質, 出生時即影響先天傾向,也將影響成年后的樣子。只是,最后分化出來的特征(如“好客”或“精明”)可能有所不同。
情緒的影響力
有些孩子對環境的興趣有限,不太能刺激母親做出特定反應,以迫使別人聽見自己的意愿與需要;有些孩子卻能完美地表達需要,很快得到滿足。第一種孩子依賴父母的“解讀”,滿足他們的需要;第二種孩子生來就比較能要求滿足與刺激。一般人通常以為,這些特質是環境使然,是父母誘導或妨礙嬰兒的活動所致。但是嬰兒生來即有參與能力。在不同家庭長大的同卵雙胞胎,往往都有這項能力。
參與環境的能力似乎是先天的傾向。我們可能生來就有參與的潛力。潛力的激發仰賴環境的刺激,同時,潛力也會影響嬰兒將來的成長。有些成年人用行動來面對世界;有些人盡量以不需實際行動的方式,規劃心中的想法與計劃。這些特色在成人期可能轉型,甚至表現恰好相反的行為。但是基本形態仍可產生影響力,它們在選擇職業、社交互動與生活模式上,仍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另一顯著的特質來自于有關情緒的研究,也就是所謂的情感。我們發現,孩子的情感狀態與父母有關。父母認為有問題,但仍獲得接納的孩子,或是父母溫柔以待, 受到悉心照顧的孩子,與愛挑剔、消極或心緒混亂的母親撫養的孩子相比較,前者在心境上較為積極進取。盡管有些遺傳傾向沒有改變(例如某些疾病),母親仍會把情緒的傾向傳到子女身上。例如:一對同卵雙胞胎有酗酒的傾向,其中一位擁有積極的心態,這種心態得自他的父母。因此,他好像比較沒有理由像另一個雙胞兄弟一樣繼續喝酒。他真的戒酒了。
另一對雙胞胎都有腸胃方面的問題,其中之一的父母給予他許多支持,因此他比雙胞兄弟少受腸胃不適之苦。這項事實衍生出一個不尋常的狀況:兩個孩子的問題雖然一模一樣,但快樂的孩子總比悲觀的兄弟健康。
感情與大腦的特定區域有關,也有強而有力的遺傳根源。最近研究人員在人類染色體上,就已找到躁郁癥基因的確切位置。躁郁癥不一定是因為差勁的父母所致,它是神經與遺傳上的問題。表達或接收感情信號方面的疾病(如自閉癥)也是來自遺傳。情感雖受環境左右,遺傳與胚胎時期的影響,依然是值得考慮的因素。
基因與環境互動
同卵雙胞胎研究發現的最后一項基本特征是:有些嬰兒對人比較感興趣,他們密切注意人的面孔與聲音,對沒有生命的東西缺乏興趣,如玩具或填充玩偶;有些嬰兒則特別偏愛無生命的事物。一個基因好比海底的一顆小圓石。它不會對表面的海水造成任何值得注意的影響,也不會自行形成漩渦。因此我們不能篤定地說:“在那漩渦下面,一定有顆小小的圓石?!被蚴钦J為某些特性(比如害羞)一定是某個基因所致?;蚺c個性之間的關系,很少是一對一的。構成個性的各種特質多半不是單一基因造成。沒有一個基因單獨導致好奇、悲傷或堅毅不屈的個性。
基因可能形成某些基本特征。我們出生時,某些獨特模式(如參與感和好奇心)使我們的身體適應環境。這個模式有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彈性,讓個性獲得表現空間。基因密碼也包含在這個彈性范圍之內。通過這些研究,我們慢慢明了基因矩陣的運作如何反應生活的各種狀況,也逐漸看見先天稟賦與后天環境的互動情形。
1941年,有個關于日本一對雙胞胎兄弟的報道:
兩兄弟一出生就被分開,在不同的家庭里長大?;ゲ徽J識的兄弟倆直到20出頭,還一再同受肺結核之苦。更不尋常的是,他們在生命的同一階段走上相互背離的路:一個成了小偷,被逮捕后鋃鐺入獄;另一個則成為基督教的牧師。
但是,這對分道揚鑣的兄弟卻具有一種共同的內在性格,研究人員稱之為“意志薄弱”。他們很自然地受到兩種不同卻強大的環境力量左右——罪惡與基督教。因此,我們也不能忽視內在與外在兩種壓力。
經驗與機會各有不同,正如遺傳而來的脾氣各不相同一樣。為了更加了解不斷演變的性格,我們必須從個人適應世界的狀況來思考,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待生命。被基因刺激而引發的改變,也會受到環境變化的調整?;騻鬟f新的信號,制造新的蛋白質、酵素與荷爾蒙,修正過去的結構與功能,激發各種可能的行動。環境或多或少、主動或被動,也不時影響著這個過程。我們既要看到個人的性格在剎那間完成,但也得看到他(她)如何在生命歷程中自我創造并一步步彰顯出來。這正是發展與成熟過程最讓人著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