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WTO前前后后,“狼來了”已喊了若干年;真到了與“狼”短兵相接之時,中國汽車業的底氣有多足?
針對中國政府《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管理辦法》規定的對價值超過60%的汽車零部件征收與整車相同的關稅,WTO首次裁定中國違反貿易規則,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這不值得大驚小怪,中國汽車業有足夠力量從容應付。在對如此自信感到欽佩之時,筆者認為更應看到不利裁定對中國汽車業不可忽略的影響。
最重要的影響,是將進一步降低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競爭力。
自中國第一個合資企業北京吉普公司誕生后,中國汽車工業就一直在CKC(來件組裝)陰影中艱難地行走。CKD的強心針效力曾給落后世界半個世紀的中國汽車業帶來大步跨躍,帶來豐厚的利潤及稅收,然而其背后潛藏的危險也顯而易見。來件組裝方式造車會從根本上窒息中國汽車工業自我發展的生命力。為了不為CDK所困,中國汽車走了幾十年艱苦卓絕的國產化之路,為中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自主品牌發展奠定著基礎。然而,在近年新一輪合資熱潮中,為短期獲取利益,CKD在寬容環境中又卷土重來。對許多合資企業外方來說,靠進口零部件獲取的利潤,已遠遠超過從汽車合資企業獲得的利潤。近年一些合資企業利潤下降,就是大量利潤在配套環節就流失到外資口袋中去了。
不利中國的裁決生效后,對尚無掌握核心技術的中國合資企業來說,其利益將進一步被外資控制,技術壁壘將更高,中國汽車企業將進一步淪為外資的組裝工廠。中國合資企業豪華車的國產化本來就被外資層層設卡,高昂的CKD費用讓中方幾乎無利可圖,如果未來CDK組裝堂皇而入,中國豪華汽車生產技術更將被外資壟斷,國產高檔車前景更加渺茫。有專家預言,如果不利裁決生效,中國豪華車市場極可能全部為國外品牌壟斷。甚至,某些中檔車在利益趨動下也可能回歸CDK。
隨著中國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升,當CKD的綜合成本接近進口車時,跨國公司還可能以進口車競爭同一品牌合資國產車。依靠品牌價值的堅挺,跨國公司完全能找到成本更低的地點及方式生產汽車。當年北京奔馳CDK出師不利,就是因為競爭不過奔馳原生品牌。最近進口馬自達3堂而皇之地擠占了國產馬3的市場,更顯出合資國產車明顯的品牌劣勢。同一品牌之下,“原裝進口”對國產合資車的殺傷力絕不可小視。
即使是愛國且相信國產車質量的中國消費群體,也難擺脫中國市場對“原裝進口”根深蒂固的崇拜。對高含金量的品牌而言,“原裝崇拜”從關鍵零部件延伸于原裝品牌不過是一步之遙。對中國不少有經濟實力的消費者來說,寧愿多花幾萬元買進口的奔馳、寶馬而非國產的奔馳、寶馬。品牌原生血緣決定其含金量。我們認為是自己親生子的合資國產車,其實制造時就注定了其“出身”劣勢。
當中國組裝汽車的成本優勢被資源費用上升快速攤薄,直接進口就會成對外資更有利的選擇。目前中國汽車銷售網絡已多被外資掌握,在4S店中以進口車取代合資國產車,成為順理成章又輕而易舉之事。不利裁決后面對這樣非常可能的發展趨勢,中國汽車業有應對準備嗎?
不利中國的裁決對中國汽車零部件業的影響更直接。
當CKD件只繳納10%而不是25%的關稅之時,中國民族汽車部件企業的進一步被邊緣化將不可避免。中國汽車合資幾十年的歷史,也正是中國民族汽車零部件企業一步步被邊緣化的歷史。在整車配套體系中,90%以上都被跨國公司掌控,極低的整車設計開發參與率,讓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成長緩慢且缺乏楊心技術競爭力。
目前,外資已占據中國轎車零部件市場份額達80%以上。汽車電子和發動機等高技術零部件領域外資占據中國市場份額高達90%;汽車電子產品幾乎全部被德爾福、電裝、博世占據。中國汽車傳感器市場50%以上被西門子、博世、霍尼韋爾等外資占據。轎車輪胎70%的市場為外資占據。世界八大汽車軸承巨頭都已在中國設廠,高端軸承產品基本由國內獨資或者合資企業生產。中國汽車模具中的高端產品都依賴于進口,OBD產品市場幾乎全部被博世、德爾福、電裝、西門子等外資或者他們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占據。目前,齒輪行業跨國企業已完成在中國的市場布局,日本愛信、愛達、捷特科及德國的采埃孚、格特拉克等國際上主要的變速器公司都已在中國以獨資或控股方式投廠,只賣產品不賣技術。由于外資對中國齒輪行業的壟斷及封鎖,中國自動變速器進口數量逐年增長,目前進口總值已達100多億元。據悉,德爾福在中國的企業已達15家,總投資達5億美元,博世在中國分銷網遍布全國。世界100強汽車零部件企業70%在中國設廠。
強大的外資零部件陣營,讓艱難建立的國產化體系也經受著嚴峻考驗。即使作為國產化的典范上海大眾,目前其國產化共同體中一些零部件企業也都面臨被弱化危險。上海大眾國產化共同體合資企業的外資中不少都有增加股比和獨資建廠的計劃。理由很簡單,只有獨資才能保護核心技術,才能更多在中國獲取利潤。博世就通過高價采購關鍵零部件,將合資公司的利潤轉移到自己下屬企業。據悉,目前中國合資零部件企業中技術主管部門都掌控于外資手中。作為國產車強大基礎的國產化零部件合資企業,再不是國產化的強大基礎,而正在變得脆弱。當外資感覺在合資零部件企業中少利可圖時,利益共同體就會自然瓦解。裁決生效后,境內外獨資汽車零部件會形成更強大的陣營,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準備好如何應對嗎?
如此看來,面對WTO裁決,不可盲目輕視與樂觀,而應商見這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