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規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參與的形式上不斷深化,逐步升級,日漸形成與其他國家互補互益、互惠共贏的開放格局。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21738.3億美元,增長了100多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1985年的19.56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826.58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超過18%。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起步較晚,但近幾年來增長迅速,非金融類對外投資1990年僅為9億美元,2007年達到187.2億美元。從中國對外貨物、服務貿易往來、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規模的迅速擴大、結構的不斷優化中可以窺見中國對外經貿領域改革開放30年來的巨大成就,本文主要從外貿方式與結構變遷的視角,觀察和論證中國外經貿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
對外貿易規模的增長與在全球貿易總額中比重的提升
從貿易規模方面看,中國進出口總量快速增長,在全球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不斷提高,貿易排名穩步提升,成為了真正的貿易大國。中國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97.5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12180.2億美元,29年間增長了125倍,年均增長率達18.1%。進口總額從相應從108.9億美元增長到9558.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6.7%。同時貿易順差從-11.4億美元增長到2622億美元。中國外貿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同期世界貿易增長的整體水平,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0.9%增長到2006年的7.2%,貿易總額世界排名也由第22提升至第3位。中國對外貨物貿易規模的增長速度顯著地超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是全球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這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整個國民經濟的開放,使國內產品大步邁入國際市場,加快了中國全面融入國際經濟合作的步伐。
中國外貿出口規模的迅速擴大表現了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提升,說明中國相關產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正在不斷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在沒有出現巨額貿易逆差的情況下,進口額的不斷擴大同樣標志著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地位的提升。因為進口是從消費的角度展示出來的國民經濟的特征,進口的擴大是一國經濟不斷增長和發展的表現。目前國際經濟關系中,在出口與進口、提供與需求兩者之間,進口一方、需求一方在國際經濟事務中更能夠就國際經貿規則發表意見,掌握決定性的權力。甚至可以說,誰掌握著需求的力量,誰掌握著市場的閘門,誰就掌握了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主動權,誰就能夠引領國際經濟的潮流。中國在進口市場的擴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際競爭關系中話語權的提升。
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
第一,從出口中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比重構成的變遷方面看,中國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斷上升,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不斷下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初級產品與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都一直保持了連年增長的勢頭,但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增長速度遠遠快于初級產品,所以工業制成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上升,由1980年的49.7%增長到2006年的94.5%;與此同時,初級產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6年的5.5%,這從外貿出口角度反映出中國工業化的進程。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國的出口產品以生產原料、礦物燃料、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動植物油脂及蠟等資源性初級產品為主,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自1990年起,中國的外貿出口中以機械及運輸設備、輕紡產品、化學品及有關產品、礦冶產品等工業制成品為主,這反映了中國在外貿產品上的比較優勢由初級產品向工業制成品轉移。
第二,從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內部結構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增長速度遠遠快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所以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額占工業制成品出口額的比重連續上升,而勞動密集型產品所占份額不斷下降。以機械及運輸設備、化學品及有關產品代表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占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21.8%增長到2006年的54.7%。與此同時,以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比重連續下降,由1980年的44.4%下降到2006年的19.1%。這說明中國在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不斷提高,資本,技術生產要素不斷發育成長,由弱轉強,中國逐漸擺脫對廉價勞動力比較優勢的依賴。
第三,從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方面看,近年來隨著中國外貿結構升級,以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為代表的成熟制成品中進出口逐漸活躍,保持了較強的增長勢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在外貿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斷提升,并且出口額的增長速度高于進口額的增長速度。1997年及以前中國在機電產品貿易一直處于逆差狀態,1998年中國在機電產品領域首次實現順差,并且順差不斷擴大,2006年,機電產品出口額實現5494.2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56.7%。在高新技術領域,2003年及以前中國一直處于逆差狀態,直到2004年才開始實現順差,2006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達到2814.86億美元,占外貿出口總額的29%。以上變化充分反映出中國在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領域出口競爭力的提升,表明中國在科技實力、自主創新方面的競爭優勢經歷了不斷提升的發展路徑。
第四,從貿易競爭力指數角度看,中國在初級產品領域的貿易競爭力指數有下降趨勢(這于中國的貿易戰略和政策有關),而工業制成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不斷提升。1985年后,中國初級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基本上保持了連年下降的趨勢,由1985年的0.45下降到2006年的-0.56。而同期工業制成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由-0.46增長到0.21。這反映出中國實施出口產品升級,結構優化戰略取得較好的成效。在工業制成品內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雖然都保持了不斷提高的勢頭,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一直遠高于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說明在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中中國的資本、技術要素的水平雖然有所提升,但仍然無法趕上勞動力要素的優勢,勞動力因素仍然是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主要優勢體現。具體看,以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從1985年的-0.45提升到2006年的0.34。而同期代表資本技術機密型產品的機械及運輸設備貿易競爭力指數從的0.91提升到0.12;化學品及有關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由-0.53提升到-0.32,可以看出這兩項都低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競爭里指數,并且化學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一直為負值,說明其競爭力還很有必要得到進一步提升。
第五,從進口產品結構方面看,與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化趨勢相反,進口產品中初級產品的比重呈現上升,工業制成品的比重不斷下降。從海關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進口總額、初級產品進口額,工業制成品進口總額都保持了不斷上升的勢頭,其中初級產品的進口額增長速度快于工業制成品進口額的增長速度,這使初級產品進口在進口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從1985年的12.5%,上升到2006年的23.6%,而同期工業制成品在進口總額中的比重從87.5%下降到76.4%。這表明中國自主研制生產工業制成品的進口替代的能力在逐步增強,使中國工業制成品領域的競爭力提升,同時也說明中國開始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尋求利用其他國家的自然資源、工業原料、礦產燃料等,反映了中國在國際經濟合作地位的提升。
貿易方式的變遷
在出口貿易中,加工貿易方式在中國出口總額中的比重經歷了連年上升到穩中略有下降的發展路徑,而一般貿易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則先是下降,然后穩中略有上升。進口貿易方面也呈現同樣的發展路徑,不同之處在于現在出口貿易中加工貿易是主導方式,而進口貿易中一般貿易是主導方式。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加工貿易出口方式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1994年及以前,一般貿易始終是中國出口貿易中的主要方式,1995年加工貿易出口總額達到737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49.5%,首次超過一般貿易,并一直保持成為外貿出口的最主要方式。但從2000年起,加工貿易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保持穩中略有下降,從1999年的56.9%下降到2006年的52.7%。分析出口貿易方式發生上述變化背后的深層原因,可以發現新世紀以前加工貿易方式的飛速發展說明中國在吸引外資方面顯示出的巨大優勢,中國自1991年起一直名列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的第一位,而外商直接投資企業中很大比例在中國從事加工貿易生產。而2000年以后,加工貿易增幅的逐漸回落主要是因為中國貿易戰略、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以及對高能耗、高污染,資源型和低附加值加工貿易的限制等。加工貿易出口比重的降低反映了中國逐步擺脫對加工貿易的依賴,更多從事其他較高附加值的生產活動,體現出貿易方式上的升級和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能力的增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加工貿易中出口與進口額相比的變化。加工貿易出口與進口總額的比值基本上保持了逐步擴大的趨勢。1994年加工貿易出口569.8億美元,進口475.7億美元,兩者之比為1比1.198:1;2006年,加工貿易出口5103.55億美元,進口3414.72億美元,兩者之比為1.588:1,中國加工貿易進口增速低于出口增速,這說明中國正在從加工貿易中獲得越來越多的利益。其一,國內加工環節增值率提高;其二,國內產業的中間配套能力增強,中間投入品的直接供應比重擴大。
貿易主體結構和國際市場結構的變化
在貿易主體結構方面,隨著中國外貿經營權的放開和外資的進入,中國外貿主體結構逐漸多元化,呈現出國有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比重快速下降,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出口比重迅速上升的局面。出口方面,國有企業的出口比重從1981年的99.8%,下降到2006年的19.4%,而外資企業出口比重所占從1981的0.5%增長到2006年的58.1%,私營企業出口所占比重從1990年的0.2%增長到2006年的17.6%。進口方面,國有企業的進口比重從1.981年的99.2%,下降到2006年的28.5%。而外資企業出口比重所占從1981的0.1%增長到2006的59.7%,私營企業出口所占比重從1990年的1%增長到2006年的9.2%。外資和私營企業在出口比重中的提高,說明外資和私營企業正日益成為中國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經濟主體,中國正逐步擺脫了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貿易中對國有企業的依賴??傮w來看,貿易主體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中國外貿的活力,增強市場營銷能力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
在國際市場結構方面,中國通過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對美國、日本、歐盟三大貿易伙伴和香港的市場依賴有所下降,但這四個地區目前仍是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中國對俄羅斯、東盟、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的出口比重逐步增長??傮w上看,中國出口的市場集中度有所下降,市場的多元化表明中國應對國際市場需求變化的抗風險能力有所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