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在實踐中不如人意,其原因在筆者看來:理論上,人們對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存有偏差,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關系的把握有失偏頗;實踐中,缺乏維系和督導素質教育的科學評價體系。
[關鍵詞]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 評價體系
素質教育在理論探討上如火如荼,在實踐中卻沒有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相反應試教育仍然以其巨大的慣性在中國大地上肆虐。素質教育發展成今天這種窘境的原因何在?筆者擬從以下三方面來思考:首先,人們對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出現偏差。其次,人們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關系把握有誤。再次,欠缺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
一、人們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存有偏差
國家政策界定的素質教育內涵表述欠明確,操作不具體。“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素質教育:通過科學教育途徑,充分發掘人的天賦條件,提高人的各種素質水平的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6.)。”從以上定義中,我們不清楚素質具體指什么。這種同語反復的定義沒有讓人有新的認識。素質可以做多樣或任意的理解,導致其內涵模糊,所指更為混亂。“愉快教育”、“個性教育”、“成功教育”就是其所指混亂的表現。
教育界和學術界對素質教育的詮釋片面強調個性發展。從“兩全”之后增加“學生主動發展”的三要義來定義的素質教育現在已經擴展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實施“兩基攻堅”,保護受教育者的權利;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素質;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減輕學生負擔,促進主體生成和個體發展。一言以蔽之,以學生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即今之所謂的素質教育。在筆者看來,素質教育的這種詮釋片面強調個性的培養,忽視人的社會性發展。教育自古至今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教育總是用前人創造的歷史文化知識培育后人,由后人繼承并發展之,從而提高社會生產力,引發生產關系的變革,促進社會的進步。誠然,教育的對象是人,發展社會生產力決不能離開人的發展,但是教育關注的不僅是自然人,同時也是社會人。不可否認,我們過去是過于重視社會價值,忽視或是漠視了個人本位價值的存在。時下的素質教育片面強調個體發展,這種非此即彼的理論推移是否是明智之舉?在我們看來,素質教育不僅促進個性的張揚也需要促進社會性的發展。理論存有偏差,實踐中出現各樣的“素質教育”也不足為奇了。
二、人們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關系存有誤解
兩者是相互聯系,并不是非A即B的水火不容關系。素質教育最初是由一些中小學校長針對基礎教育領域內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提出來的。然而在其逐步貫徹實施的過程中,一些人把它所針對的問題泛化,從而掩蓋了素質教育問題原本所具有的現實批判性,把它看成是對后者的簡單否定。任何一種革新,它都必須依舊的體制為基礎,對其進一步改進、完善,但并不能完全脫離。一旦完全脫離,就失去了基礎,新的東西也只不過是空中樓閣。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應試教育作為一種長期的客觀存在有其賴以存在的社會經濟基礎和歷史文化背景,其最終命運如何,并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前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認為“素質教育不是幾年,甚至也不是十幾年事情,恐怕要有幾十年的思想準備”。這表明素質教育要成為主流存在,是依賴現實的社會條件。而條件的變化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必然相聯的。素質教育不是不要應試教育推崇的考試,而是把適宜的記誦、必要的訓練和考試作為督促和檢查學生的手段;也不是不要應試教育熱忠的知識學習,而是更強調知識的應用,更重視學習、生存能力和熱愛學習的情感、態度的培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二者不能截然對立起來。
三、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欠缺
素質教育運行過程中一直缺少有力監督的政策評價。在很多地方,還沒有任何單位和機構對其執行的人員、方法、程序和策略做出過任何專門的評估,更談不上對落實其的效果的評判,這樣就形成了“素質教育政策執行與否或執行到什么程度完全取決于地方、取決于學校”的奇特現象。在實踐中,其評價體系的缺乏主要體現:
首先,素質教育評估的目的不明晰。實踐中,評價的目的似乎是為了證實素質教育在學校是否推行,考核各實施單位的績效罷了。其實,通過評價,更重要的是對素質教育實施與改革提供某種回饋與檢視,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各地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糾正執行過程中的行為偏差。歸納和總結不同地區、不同情況下落實素質教育的“鮮活”經驗,以改進其推動的機制,并在科學論證、研究的基礎上予以推廣、升華。
其次,素質教育評價的方式單一。素質教育的評價方式主要是通過高考、中考教育測量的定量評價,缺少定性分析。高考、中考只是教育測量,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評價。測量與評價并非一回事,測量主要著眼于提供客觀資料本身,而評價則把重點放在資料的解釋及其涵義上。另外,教育督導往往是“事后監督”,等各地某項工作完成后再進行督導檢查,這有助于我們找出問題,提出意見,再進行整改完善,但容易使工作出現盲目性,淡化了過程的監督、指導。在素質教育的督導評估工作中,擬“事后監督”為“全程介入”,督導檢查人員可以提前介入各地正在開展中的素質教育的落實工作,提供意見和建議,共同開展工作,參與全過程。
最后,素質教育評價的內容窄化。實踐中,評價的僅僅是結果,中心放在對高考、中考成績或升學率的評價。這是素質教育推行不力的根本原因所在。終結性評價就似一條鞭子掌控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去向。評價的內容不僅評價結果,更重要的是評價過程。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素質教育亦然。所以,“素質教育評價其實是在評價人,評價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活動過程。”。教育評價不僅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評價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教學的效果,學生的身心、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的輸入條件、輸出結果以及發展變化的情況。
“應試教育”之所以遭到人們嚴厲的批評,其片面性從評價的角度可見一斑:評價目的在于看學校績效;評價的內容在于看最終結果;評價方法過于單一。“為深入開展素質教育的研究,優化素質教育的實踐,盡快建立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恐怕是素質教育良性發展的‘突破口’”。
參考文獻:
[1]代掙華.關于素質教育的反思[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1,(06).
[2]根據張人杰教授提供的上課資料.
[3]單子.對素質教育的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5,(09).
[4]根據朱小蔓教授在中國教育學會第19次學術年會上作的主題報告.
[5]韓立娟,楊潤勇.我國素質教育政策執行評估工作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7,(08).
[6]曹長德.論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J].中國教育學刊,1999,(02).
[7]張人杰.建立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若干基點[J].中國教育學刊,1996,(05).
(作者單位:廣東廣州大學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