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鍵能力”是作為一線生產、服務和管理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勝任某種職業崗位(崗位群)的職業技能、技藝和動作能力。采用綜合職業活動導向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為主的素質教育和平時的養成教育,是建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教師處于輔助地位,突出的是學生的學習活動的教學模式。關鍵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加強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關鍵詞]素質教育 關鍵能力 專業能力 方法能力 社會能力
歐盟委員會就終身學習的“八大關鍵能力”通過了一份歐盟理事會及歐洲議會建議案。這“八大關鍵能力”是每一個歐洲人在知識社會與知識經濟中獲得成功所必須掌握的核心技能、知識與態度。八大關鍵能力包括:母語溝通能力、外語溝通能力、數學、科學與技術的基本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學會學習、人際交往和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及公民素養、實干精神、文化表達等。也就是說“關鍵能力”是作為一線生產、服務和管理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勝任某種職業崗位(崗位群)的職業技能、技藝和動作能力。
如何在素質教育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傳統的學科型教育模式,加強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傳授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更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從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來看,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始終是社會、企業需求量最大的。據美國社會學家,未來學家預測“美國21世紀的勞動力市場,包括象肯尼迪航天中心這樣的單位,80%的工作崗位只要有二年大專職業教育的學歷就夠了”。因此,加強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一、引入綜合職業活動導向教學模式
綜合職業活動導向教學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核心技術一體化的理念進行專業建設,即“核心課程設置一體化”、“核心技術教學環境一體化”、“核心職業資格一體化”。在教學中,運用行為引導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努力創造一種學與教、學生與教師互動的社會交往情境,把教與學的過程視為一種社會的交往情境,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引導和組織學生心、手、腦并用,教、學、做合一,身體力行獲取知識與技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倡導學生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這種教與學通常采用項目教學或任務驅動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重視學習全過程的體驗,培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自己完成學習任務,自行進行反饋和評價,是提高培養具有綜合職業素質的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學模式。
二、在綜合職業活動導向教學模式中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
關鍵能力是指學生獲得為完成今后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工作任務而應獲取的跨專業、多功能和不受時間限制的能力和具有不斷克服知識老化而終身不斷繼續學習的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綜合職業活動導向教學模式的培養目標是以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為主的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適應職業的良好職業能力,還要為適應今后自我學習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甚至應有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在著力培養能夠熟練掌握先進技術、工藝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同時,幫助、引導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職業觀、道德觀、價值觀,不僅使其獲得相應的職業競爭能力和職業再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努力激發其創造活力和創業熱情,努力實現其價值、尊嚴、成就和歡樂,促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綜合職業活動導向教學模式是建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教師處于輔助地位,突出的是學生的學習活動的教學模式。學習內容上不是傳統的學科體系,而是以職業活動分析為基礎,以職業行為活動為依據,參照職業崗位要求,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打破傳統模式的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設置基于工作過程的,以具體的工作任務或產品為載體的課程。難點在于我們細節重構的、流程重構的系統化。
1.專業能力的培養
專業能力即基本職業能力是指從事該專業活動所需要的技能和與其相適應的知識。它是學生畢業后勝任專業工作、賴以生存的核心本領。以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為例,依據人才市場需求和職業、崗位(群、帶)要求,該專業確定電氣識圖繪圖能力、電氣控制能力、電工工藝能力、PLC技術應用能力、電動機變頻調速能力等5個核心技術能力,整體教學過程圍繞核心技術能力展開,強化為核心技術技能服務。每門課程(理論、實驗、實訓)明確若干個核心知技點,整個課程圍繞核心知技點展開,強化為核心知技點服務。教育學上有一條基本原理,就是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訓練,而且要經常訓練,反復訓練,訓練到成為習慣。這就是核心技能的培養。
2.社會能力的培養
社會能力是指工作中和學習中的積極性、獨立性和與他人交往的能力;也是指個人所具備的情感、態度和社會交往、溝通、與人合作、樂于助人的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組織表達、勇于承擔責任和社會參與的能力。在社會能力的培養中始終貫徹“塑造人”的品德教育,在進行愛國主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良好思想意識和道德情操教育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良好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培養學生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愛崗敬業的良好職業道德。學會與人交往、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在社會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從培育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入手,培養良好職業素質和職業行為。由于職業教育實行的是以能力為中心,以滿足崗位或職業需要為導向的素質教育。因此,經過嚴格的管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學會從一點一滴中積累。只有具有良好的習慣及做人的基本素質才是養成良好職業素質的前提和基礎。
3.方法能力的培養
方法能力是指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包括制訂工作計劃、協調計劃、對自己工作成果的評價、反饋以及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在方法能力的培養上,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的水平把學生分成幾個團隊,各個團隊根據自己能力大小,選擇某個產品為載體,然后引導和組織學生共同參與,共同討論,共同承擔不同的角色,在互相交流學習的過程中達到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學會信息技術處理和獲得實際經驗的過程。要求學生從信息的收集、計劃的制定、方案的選擇、目標的實施、信息的反饋到成果的評價整個過程全部參與。
總之,綜合職業活動導向教學模式在高職實踐教學中應用,將有利于高等職業教育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學生全面職業行為能力和人的潛在能力培養,為在崗位上發揮能動作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職業教育將職業知識與技能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用職業教育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已經成為事關我國經濟發展后勁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呂景泉.建設全國制造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打造中國職教品牌.
[2]成永林,黃克孝.職教模式實驗研究[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3]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職業活動導向課程模式的實踐探討.
[4]韓承江.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高職職業活動導向教學模式探析.
(作者單位: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