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是全民的終身教育,終身教育是世界各國教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共同要求,建立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終身學習社會成為世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共同趨勢。網絡教育作為21世紀教育的主流是實現這一教育目標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發展網絡教育不能弱化傳統教育。
[關鍵詞]網絡教育 終身教育 傳統教育
隨著現代化教育信息技術空間的日益拓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已成為21世紀教育的主流,由于現代化將先進科學技術手段引入教學實踐,我們正面臨著由教育技術所帶來的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內容及形式等方面的變化,這必須引起我們的積極重視并適應這一變化。
一、21世紀對教育的要求——終身教育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智力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資源,因此,知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賴知識的不斷更新和智力的不斷提高。知識經濟的教育應當不再是注重任何一個人才群體的教育,而是全民的終身教育。
由于知識和智力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資源,因此,知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賴知識的不斷更新和智力的不斷提高,而知識和智力的來源不是教育。因此,在知識經濟下教育不能再只是階段性的教育,而是終身教育。
二、對傳統教育的回顧
不同的經濟時代對教育有不同的要求。在農業經濟時代,人類應用自然資源的能力有限,不需要更多的知識,尤其是不需要更多的科技知識,教育的目標是應付科舉考試。教與學位置固定,因此,是一種對書本知識的灌輸式教育,對象只是某方面的天才。
在工業經濟時代,人類應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加,但追求最大利潤的目標又使多數被利用的自然資源變成了稀缺的自然資源,從而反過來限制了對人才數量的需求。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技術等高層次的人才群體,促進經濟發展,教與學的位置仍然固定,受教育者總量增加,開始采用啟發式的教育,教育的對象依然是少數。
知識經濟是人類應用自己的智力資源,高效地利用稀缺自然資源,廣泛地開發未知被利用的富有資源,投入到八大高科技產業全面開發的廣闊天地。教育的目標是把盡可能多的人才培養成多方位的高層次人才。在知識經濟時代,任何人都可能從網絡上獲取浩瀚的知識,因此,教與學的位置已不再絕對是固定(尤其是中等以上的教育),而是采取終身教育,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公眾。
上述情況可以從下表中看出:

三、網絡教育讓終身教育成為可能
網絡教學是我國現代遠程教育的主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網絡教學模式已成為現代遠程教育的代名詞。這種教學模式以互聯網為教學傳輸系統,為遠距離的學習者提供學習內容,利用網絡的特性和資源來創造的一種有意義的不同于傳統教學的學習環境,以便更好的促進學生學習。網絡教育由于貫穿了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使得網絡教育更具生命力,也使它與傳統教育具備了不同的特點。
1.網絡教育極大地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
在我國,傳統校園的數量和規模受經濟條件、教師資源的限制不可能無限擴大,現有的傳統教育規模和培養能力嚴重不足。網絡教學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使教學能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交互性,滿足了人們對于教育的需要,極大地增強了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互性。此外,網絡教學由于不受地域限制,并能集中最優秀的教師資源,使最優質的課程教學課程傳送到全國各地,對師資力量薄弱的院校也是有益的補充。網絡將現在的高等院校已有的師資,教材、設備等進行整合,使更多的人能夠接受高等教育。遠程網絡教學打破了傳統教育的辦學模式,打破了院校地域限制,實現資源共享,極大地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美國學者阿爾文#8226;托夫勒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名言,已經被迅猛發展的實事所證實,也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面對以幾何速度不斷翻新的信息洪流,一個希望獲得成功的人,應該具備的素質不再是他已經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他能否用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效率,學習最新知識的能力。建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等基礎之上的網絡教育應運而生,它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為一切具有學習熱情、學習能力的人敞開了受教育的大門。學校變得沒有圍墻,因此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的空間,充分體現了終身教育的先進教育理念,適應了學習化社會里人們個性化學習、多樣化學習的需要。
縱觀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他們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應用網絡媒體進行現代遠程教學,網絡遠程教學已逐漸成為國外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培養各類人才的重要形式。據美國教育統計中心的調查,美國有50%的高等學校向全社會提供各種遠程教育,接受遠程高等教育的學生約占全日制在校生的36%。
2.網絡教育使終身教育成為可能
在知識經濟社會里,一方面,由于對知識,技能需求的急速更新,使廣大從業人員僅憑一張文憑或原有的經驗技能就想一勞永逸已成為過去,成人教育、職業培訓、終生教育已成必須。另一方面,傳統高等教育普遍遇到的問題是財力嚴重不足,教學形式不能適應在職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要求。而網絡教學有效地解決了這一矛盾,它以其覆蓋面廣、適應性強。能為各年齡段提供相應的、實用的教育內容而越來越受到廣泛的歡迎,并迎來了極好的發展機遇。網絡教育彌補了傳統教學時間空間等的限制,因此,使終身教育成為可能。
四、發展網絡教育不能弱化傳統教育
傳統教育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同學們之間的友好交流,成長過程中的環境、氣氛等方面,網絡教學可以真實地模擬這些傳統教育中的方面,但不可以完全取代。只有真實校園的傳統教育,或只有網絡教學,都是不可想象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教學是不會取代傳統的學校教育的,這就要求網絡教學的發展應從與傳統教育的互補的角度,精心策劃和事例經保證網絡教學的質量和優勢;學校也應接受網絡及網絡教學的沖擊,注意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網絡教學與傳統教育是一個有益的共存與互補的關系。我們的態度應是優勢互補,取長補短,互相融合,針對不同的課程,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比如,網絡教學對練習課、復習課等的教學,效果就不是太理想,需要傳統的教學的優勢來彌補。
基于Internet的新型網絡教學模式正是基于這種考慮而提出的。現代的網絡技術與傳統教育相結合,就可以形成完美的基于網絡系統的教學系統,這種新型的網絡教育模式能兼取兩大理論之長摒棄其所短,充分發揮網絡的功效。強大的互聯網給傳統教育提供了一個更廣泛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基于網絡的教學模式是適合現代需求的新的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浙江溫嶺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