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務型教學法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以來,在教育學者和一線教師之中展開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但目前研究發展狀況不平衡:對任務型教學法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學英語基礎知識的傳授。在各高校的英語教學中規定的課本成了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中難以展開的原因。這種情況對大學英語課堂任務的設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 建構主義 任務設計
一、前言
當今高等教育正發生著重大的變革,即從重視知識的傳授向重視能力培養轉變。在這個觀念轉變的指導下,四、六級考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也不再以單純的書面成績考核畢業生而開始注重學生在實際交際和工作中英語“聽”、“說”的能力。但從大學新生入學情況調查中得知,在中學接觸過“聽”的只有15%,接觸過“說”的還不足15%。教學目標和就業需求的變動促使大學英語教師進一步深思英語教學方法的改革,改變傳統的“翻譯教學法”或 “填鴨式”教學模式,采取一種新的適應需求的教學方法成為大學英語教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任務型教學法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任務型教學法要求從學生已有的經驗與認知出發,通過將真實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環境,并能把課堂學習與社會語言活動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興趣,在任務完成中發展學生的綜合英語運用能力。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以來,因其抓住了當前外語教學普遍存在的癥結,受到了許多一線教師的認可。
二、任務型教學中出現的誤區
雖然任務型教學得到了國內教育學者和教師的認可,但對其研究和應用卻并不平衡。目前國內對任務型教學法的研究相對集中于中小學而對大學英語任務型教學研究的較少。在中小學教授一些基本句型結構時,可以通過設計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任務來進行操練,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的目的。但根據建構主義的認知理論,大學生是更好的實施任務型教學的對象。這是因為大學生經過中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掌握了必要的英語基礎知識并擁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可以利用已有知識完成任務,并在其中完成對新知識的建構,從而達到鞏固和學習的目的。
大多數大學英語老師認識到這一點,并積極地在教學中實施任務型教學,在研究中對其進行探討。但任務型教學法更多時候像是一件戲裝,在公開課時會進行的有聲有色。等聽課的人一離開就又回歸傳統;或者是在講解課文背景知識時,教師會組織一系列任務激發學生興趣。一旦進入課文內容教學就拘泥于課文翻譯和單詞講解。以現在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為例:大部分高校對每個單元精讀課文課時設置為6-8課時。其中前二個課時為課文背景知識及課文結構的講解,這一部分通過任務的設計大多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發言。但另外的4-6個課時內,由于缺乏任務,學生都患上了“雪盲癥”。因此跑神,打瞌睡,玩手機依然是困擾教師的課堂痼疾,以至于最后教師自己都抱怨講課文沒有意思,因此形成了惡性循環。要改變這種情況,根治這些痼疾只能通過課堂有聲有色的任務設計來完成。
三、任務型教學法中任務設計的要求
Peter Skehan(1998:122-126)對“任務型”中的任務做了五點定義:
任務以意義為主; 任務中要有問題需通過語言交際進行解決; 任務與真實世界的活動有類似之處; 首先要完成任務;
根據結果評估任務。任務的定義要求任務設計必須與現實生活經歷相聯系,這樣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才有話可說,有表達的欲望;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應注重任務本身的完成而非一些無意義的語言形式;任務必須以某種方式進行評估,否則任務教學將流于形式,沒有任何意義。
大多數中小學教師在實施“任務型教學法”,通常會將課本的一課內所要求學生掌握的語法知識或語言結構加以提煉,并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操練。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可以拋開課本內容,完全以完成任務為主要目標,不注重語言形式。這種做法符合任務的要求,能在操練中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大學英語教學中,課本目的不再是教授單個語法知識或語言結構,而是增大學生的詞匯量,提高學生聽、說、讀、寫全方位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看似不能再用以任務完成為目標的“任務型教學法”進行教學。那么在學校規定課本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如何將死板的課本內容與生動活潑的任務型教學法相結合成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將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以下稱《全新版》)Book中Unit Five: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為例,表述大學英語課堂任務設計的其他幾點要求。

1.任務是課本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并且任務的設計要符合課本內容的流程
雖然高校規定的英語課本不同,但大部分高校英語教材精選的文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對學生有教育或啟迪作用。以《全新版》為例,《全新版》主張選用當代英語的常見文體或文體的典型樣本作為素材。供閱讀的主課文(即Text A)不僅要語言規范而且應富有文采、引人入勝,給人啟迪;選文題材應廣泛,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科普內容的讀物必須占一定的比重;語體兼顧書面語和口語以及正式語和非正式語。因此,課本中的課文選材要求與“任務型教學法”中任務的要求相符合,這就提供了將大學課本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進行任務設計的可能。
事實上,如果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課本內容相結合,可以使學生反復接觸任務話題,達到建構語言知識的目的,也能夠達到課本設計者的啟迪和教育學生的目的。如在第五單元中,任務4、5、6就要求學生先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來完成任務,再從課本中找到信息的反饋。這樣在自己完成中明白自己的語言結構缺少什么,然后在信息反饋過程中完善自己的語言結構。同時這幾個任務也是對學生的一次道德教育。當被問及如果給家里寫信會寫什么樣的內容時,很多學生都異口同聲說“向家長要錢”;當看到作者寫信去感謝自己的父親、校長和祖母時,很多學生仍然不屑一顧。但在任務6的信息反饋中,看到三位長輩因為作者的一句感謝而激動不已時,那些不把感謝當一回事的年輕的大學生們都紅了眼圈。課后很多學生提到他們給家里打了電話或是寫了信。這樣的體驗是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完成的,是只有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己親身體會到的。2.任務的難度是有梯次的
不管是在傳統的英語課堂還是在“任務型教學法”的課堂中,因材施教都是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因此在任務設計中應考慮所有的學生,任務的難度要有梯次。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應采用一些相對簡單的任務重建他的自信心,讓他敢于張嘴;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應該用相對復雜的任務來挑戰他們,來發展他們多方面的能力。如在圖(1)中任務2和3相對簡單,即可以讓基礎差的學生有開口的機會,又不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而任務7則相對較難,除了考察學生英語能力,還可以檢驗他們歸納總結和邏輯推理能力。
3.任務的評估形式要多樣化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時間保持同一方式會使人產生厭倦,若讓厭倦無止境的蔓延發展下去,即使最優秀的人也會變的因厭煩而平庸。因此,如果想達到“任務型教學法”活躍課堂、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任務的評估形式必須要多樣化而不能是單一傳統的問與答的形式。如在圖(1)中任務1是學生用PPT形式進行匯報的。一個平時在英語課堂上很沉默的男生卻用一份圖片漂亮且內容豐富的PPT進行了匯報,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而任務3的完成則是每個人完成了給假想中的外國筆友寫信用的信封。
四、結束語
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了使“任務型教學法”這一先進的教學方法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師要付出比傳統教學中更多的努力。如課前要認真備課,設計任務;課堂上要扮演好課堂組織者的角色,并能引導學生按照課文流程來完成任務;課下要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做好認真的評估。這給教師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和壓力。但相信在教師們的辛勤努力下,“任務型教學法”不會再是一件登臺時的戲衣,而會成為促進大學英語改革的有力工具。
參考文獻:
[1]熊麗君.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探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4):32-34.37.
[2]Krashen,S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on,1981.
[3]Piaget.J.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M].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Ltd, 1972.[4]武曉燕.試論建構主義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2):33-35.
[5]Peter Skehan.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6]方文禮.外語任務型教學法縱橫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9):17-20.
本文是嘉興學院校內青年基金項目,項目號為:70106073
(作者單位:浙江嘉興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