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外來詞為切入點,通過外來詞研究外來詞語,研究新時期外來詞語翻譯能夠揭示新時期漢語對外語的吸收程度,并探討英語外來詞的翻譯方式與風格,進一步揭示英語外來詞的發展規律,同時有助于加速并推進英語外來詞的合理化吸收和規范化進程。
[關鍵詞]英語外來詞 翻譯方式 翻譯技巧 翻譯風格
一、英語外來詞的翻譯方式
英語外來詞要進入漢語的詞匯系統,必須接受漢語的語音規則、語法和構詞規則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漢語的發音習慣、語法和詞匯規則。漢語的單音節、象形方塊文字的特點等,使對英語外來詞的改造要比西方語言間的詞語借用,顯得更復雜,卻又別具一格,更具有創造性。概括起來,對英語外來詞所采用的翻譯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 音譯詞翻譯
音譯外來詞指的是用發音相似的漢字將外來語翻譯過來,這種用于譯音的漢字不再具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語音和書寫形式。從語音形式上看,它可分為:
1.單音節
這種音譯詞就是用一個漢字表達一個外來詞概念,即1個漢字-1個音節-1個概念。如打-dozen、聽-Tin、磅-Pound,酷—cool,塔-(梵)sputa,僧-(梵)saga。
2.雙音節
這種外來詞由兩個漢字合成一個語素、一個詞,表達一個完整的意義。即:2個漢字-2個音節-1個概念。如邏輯-logic、波音-Boeing,撒旦(希伯來)satan、媽咪-mummy,黑客-hacker、的士-Tax,納粹-(德)Nazi、伏特-(意)Volta、居里-(法)Curie。
3.多音節
這種外來詞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漢字構成一個語素、一個詞,表達一個完整的概念。即:多個漢字—多個音節—一個概念。如:巧克力-chocolate、法西斯-fascist、阿司匹林-aspirin、歐佩克-OPEC,雅皮士-Yuppies、尤里卡-EURECA、披頭士-Beatles、特氟隆-Teflon。
雙音節和多音節的外來詞均屬于單純詞,即構成外來詞的幾個漢字是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析出其中任何一個漢字都不是它在原詞中的意義。如: “巧”、“克”、“力”三字雖各有其義,但與“巧克力”一詞毫無關聯。
(二) 音意兼譯詞
即“把一個外來詞分成兩半,一半音譯,一半意譯”。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復合外來詞,可以分為兩類。
1. 音譯+意譯
呼啦圈(hula-hoop)、冰淇淋(ice-cream)、因特網(inter-net)道林紙(Dowling-paper)、唐寧街(Dowling-street)、浪漫主義(romantic-ism)、沙文主義(chauvin-ism)、馬克思主義(Marx-ism)、英語romanticsim等,是由詞根加后綴構成的派生詞。漢語借用時詞根采用音譯,后綴-ism采用意譯(“學說、主義、原理”等義),它們都是由三個語素(浪漫-主-義)構成的合成詞。
2. 意譯十音譯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水上芭蕾(water ballet)、奶昔(milk shake)。
(三) 音意兼顧
這種英語外來詞即選用接近外來詞詞義的漢字進行轉寫。漢語同義詞多,為譯名用字的選擇提供了方便有的部分或者是全部音意兼顧。如施樂(Xenon)、香波(shampoo)、味美思(versus)、銷品茂(shopping mall)等。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具有很強的審美意味,所選用的漢字往往可以誘發人的聯想。美國有一種叫做Revlon的化妝品被巧妙地譯為“露華濃”。“露華濃”一詞取自唐朝詩人李白描寫楊貴妃花容月貌的名詩《清平調三章》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這可稱為歸化的音意兼顧的譯法,堪稱兩全其美,體現了漢語在吸收外來詞時特有的漢化處理功能。
二、外來詞的翻譯技巧與風格
在經濟大發展的年代里,翻譯外來詞要想準確傳遞信息,交易效果達到最佳,那么必須注意以下技巧與風格。
1.突出信息功能(information function)
語言,作為一種交流手段,應向外界傳遞一定的信息,特別是對商品名與商標的音譯與意譯應將商品的功能、用途或形態暗示于譯名,采用音譯與意譯相結合,激發人的聯想與購買欲。例如:Polaroid譯作“拍立得”(相機),暗示顧客這是一種拍攝完立刻就可以取出相片的照相機;還有shampoo香波(洗發液)、Canon佳能(復印機、照相機)等等,這些商品的譯名將這些產品的高效能和高新技術氣息表達得或形象生動,或言簡意賅,妙筆生輝,頗具誘惑力,著實耐人尋味。
2.體現表達功能(expression function)
漢語是世界上最發達、最精練、最有想象力、最優美的語言之一,音譯詞的漢字容易引發人們的聯想和回味,完全符合中國人的民族心態,應該說這是相當優美、格調很高的。音譯詞,雖然只是翻譯詞語的聲音,但是也要接受民主文化的制約。尤其因為漢語是用漢字來譯音的,而漢字的形體有民族性,漢字的意義在音譯時也不可能完全消失,還在起作用。
音譯詞的漢字選擇就體現一種文化制約。例如:guitar譯為“吉他”比“給它”要好,tango譯作“探戈”要比雙譯作“貪哥”或“探狗”好得多;再例如:西德的名車Benz譯為“笨死”的話,中國人誰都不敢買這種車了。車名也是一種文化的符號,Benz中國音譯改為“奔馳”,給人產生奔跑速度極快的印象。如果品牌名和“奔馳”一樣做到“名如其物”,以保證信息傳達的清晰度和有效性。一樣的英文產品,譯成漢語時,根據不同的商品屬類,譯名也不同。“Long Life”,有兩個漢語商標名,作營養品譯名時,譯作“隆力奇”,可理解為這種營養品有奇異的增強、增大力量的效果。而作為一種乳液的名稱則譯作“朗力福”,可理解為明亮、健康、幸福之意。“阿莫西林”藥名,無法在理性意義上給問以明晰的概念,只能以某些字為線索,猜到形象意義。
3.講究呼喚功能(vocation function)
在翻譯外來商品名詞時,一般是以音作為引子,選用內涵贊譽的字詞,讓人一聽或一看就感到賞心悅目。在商務活動中,為招攬生意,將商品名字采用修辭和音韻手段音譯,會使生意達到用其他辦法所不及的興隆地步。例如:美國的Coco-Cola飲料,曾一度幾乎無人問津,后來,一位通曉中國客房文化素養心理特征的華裔,將Coco-Cola巧妙地譯為“可口可樂”,使這個滯銷的產品頓時神奇般地走俏全球,并頗受中國人的青睞,老板立馬大發。而后其他商品競相效仿,繼而出現了“百事可樂”(Pepscola)、“樂口福”(lacovo)等品名,這些譯名使路人一見品名頓生快感,常常駐足思購。
4.外來詞的柔媚風格
魯迅在他的《魯迅全集》第三卷9頁“咬文嚼字”中寫到:以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而來主男女平等的男人,卻偏喜歡用輕靚、艷麗字樣來譯外國女人的興師:加些草頭,女旁,絲旁。不是“思戴兒”,就是“雪玲娜”。西洋和我們雖然遙遙,但姓氏并無男女之別,卻中國一樣的,除斯拉夫民族在語尾略有區別以外。
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人特別垂青那些具有柔媚色彩的詞,對漢語和外來詞都如此。人們把“出租車”說成“的士”,miniskirt譯為“迷你裙”比“超短裙”顯得“媚”一些,語體也柔和了許多;又如,洗發膏譯為“香波”(shampoo),都是音、義具“柔”。由此可見,化妝品譯名當中的“朵而”、“柔依”、“芳若”中的“朵、柔、芳”都是描寫女性的形容詞;“赫蓮娜、愛茉莉、索芙特”等這些“草”頭旁都給人以這些東西在意義歸屬上的啟示,這樣既可以引發人們關于女性化妝品方面的聯想,又可以避免外語原詞中完全表意的一詞雙義在漢語的歧義。
5.幽默詼諧的風格
20世紀90年代寬松民主和諧的社會生活為中國人民的幽默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活得更瀟灑從容,對許多事物常常調侃或幽默一番。比如人們稱手持式移動電話機為“大哥大”,無繩電話為“二哥大”,全自動遙控式答錄機為“三哥大”,實質上詼諧幽默;又如人們把“E-mail”譯為“伊妹兒”,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電子郵件在人們的交流溝通中所占的不可估量的地位,就像是“你的妹妹”一樣,或不可缺。再如《中國青年報》1994年11月26日一文中,有句話是論美國議員多爾終于同意了關貿組織GAT的決議,這本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作者卻是這樣表達的:“多爾抬手放過GAT”。
正是這種看似不和諧的格調使語言詼諧幽默。以上表明中國人不僅使漢語幽默,對外來詞也幽默起來,這是九十年代語言格調與氛圍的共性。綜上所述,新奇鮮活、幽默詼諧、浮艷柔媚構成了現代漢語中外來詞的風格主調,也構成感了現代色彩斑瀾、色彩豐富的語言世界。
三、結論
語言是特殊的社會現象,當社會生活發生漸變和激變時,語言一定隨著社會生活的步伐而發生變化,并形成獨特的與時代精神共振的時代風格,詞匯作為語言的主要構成因素,它是具有時代特色的,英語外來詞的引進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外來詞是指外國或外民族吸收到普通話中的詞,英語外來詞己成為現代漢語詞匯整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展望未來,現代漢語詞匯吸收外來詞的數量還會增加。面對人們求新趨新的心理,對于己經吸收的和將要吸收的大量外來詞,也要考慮一下適當規范的問題。這絕不是反對和不歡迎外來詞,而是要吸收外來詞,讓它們在漢語詞匯大家庭中融合并協調地生存。
參考文獻:
[1]Albert Baugh and Thomas Cable.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4th edition)[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Alto John (Making Sense of) Foreign Words in English [M].Federal Publications, 1991.
[3]Bliss Alan Joseph. The Dictionary of Foreign Words Phrases in Current English[M].Rout ledge Vegan Paul, 1983.
[4]布龍菲爾德.語言論[M].商務印書館,2002.
(作者單位:湖南吉首大學國際交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