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新教材與以往的教材相比,從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給教師增加了吃透教材的難度,教學時常常把不住重點,瞄不準難點。”那么,如何把握好新教材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想法。
[關鍵詞]新教材 新舊教材比較 課堂教學
一、解讀教材,形成認識
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學數學教材在不斷地變革著,但有些本質的東西是不變的。所以秉承“以不變應萬變”的辯證看事物的方法,來認識新事物。剖析解讀新教材也是如此,應該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1.細析教材編寫
如面對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找最簡單圖形的規律”一課,先做到對教材有初步的了解,但這樣的分析教材是比較粗淺的,俗話說“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在此基礎上,還應把該課放到它所在的單元、學期,甚至學段中,才能有一個比較全面了解,逐步清晰地知道編寫的意圖。原來“找最簡單圖形的規律”是“找規律”這單元中的起始課,教材的編寫體現了從圖形的規律變化逐漸演變為數的變化規律。找圖形的規律的目的是利用圖形的直觀來認識數,為數的規律建立直觀的模型,使數與形有機結合。只有這樣細析教材編寫,才能使我們對所教的內容高瞻遠矚,從而做到胸有成竹。
2.比較新老教材
新教材中許多內容是我們所熟悉的,過去有,現在也有,將來可能還存在。對這些經典的內容,可以通過新老教材的比較分析,促進自己去理解新理念,掌握新教材的特點。如“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新老教材是并存的。通過比較省編的義務教材與人教版新教材,突顯了新教材的特點:注重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增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加強在操作活動中認識角和直角,體現活動、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從課時劃分看,新教材把角和直角的認識從原來的一節課分成兩節課,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探究、去思考,有一個充分體驗的學習過程。給教師更多關注學生個性化的思考的空間,達到教學相長。
3.借鑒各家教材
除了對新老教材作縱向比較外,還可以橫向借鑒新教材,在比較中深化對所用教材的認識,可以直起到取百家之長,更加全面、辯證地處理各個知識點。例如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各種版本的新教材在編寫上是有所不同的。

以上是各個版本新教材《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編排體系,通過比較,可以了解各種版本的編排特點,然后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酌情而靈活地適當重組教材,使得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身心和諧的發展。
4.查閱文獻資料
解讀教材,常碰到疑惑不解處,可以查閱相關資料文獻,用前人的智慧指導自己的思考。如對于什么是“角”,無論是省編義務教材,還是北教版和蘇教版教材都沒有具體的說明,只是通過直觀圖說明“這些都是角”;通過查閱詞典得到:“幾何學上稱兩條直線相交于一點所形成的形狀或所夾的空間。”與小學數學教材里對角的描述:“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平面圖形叫做角。”比較分析,我覺得教材中“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畫兩條線,就畫成一個角。”的說法容易給學生造成誤解。“角”真正指哪里?不應是頂點,也不應是邊,而是兩邊之間所構成的部分。只有用這樣的觀念引導學生認識角,才不至于使學生鉆進“邊越長角越大”的死胡同,也就較好地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分析起點,了解學生
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必須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展開,所以用好教材,必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所謂學習起點,可以理解為學生從事新內容學習所必須借助的知識準備,可分為學習的邏輯起點(知識結構)和現實起點(認知基礎)。教師在組織教學時,習慣于從學生的邏輯起點出發,因為教材的編排都是從邏輯起點出發的,而學習的現實起點是動態的,開放的,對它的把握需要教師有高超的智慧,要求教師的視角不要僅僅局限于所使用的教材,更多的應該關注學生的現實水平。如經過了解,學生在學習有余數除法前的起點如下:

由此可知,本節課著重要解決:(1)讓學生經歷有余數除法產生過程,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為有一半左右的學生已經對有余數除法接觸過,但對其中的意思是不求甚解。(2)學會正確書寫有余數除法的豎式。學生從前面的學習中已經了解到除法豎式的一般寫法,但容易受前面學習的負遷移,因此要結合余數的產生過程,使學生學會正確的書寫格式。(3)關注學生的真實想法。通過了解學生的思想,“我覺得第2題(7÷2)有些奇怪,因為7÷2不能除啊,而且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嗎,”“老師三題為什么有余數?”“怎樣巧算有余數的除法?”知道學生對此內容具有的興趣點,質疑點,探究點,個性化的表達方式等,使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的重難點和突破口,提供給教師合理教學設計的切入點。
三、謀篇布局,預設思路
如果說解讀教材是用教材的基礎,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是用好教材的前提,那么有了前兩者,教師就應考慮如何在上述基礎上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靈活地處理教材,設計整個教學思路,這是用好教材重要的一步。在設計中要注重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和方法的指導,滲透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促進學生可持續的發展。如人教版二冊“找最簡單圖形的規律”這一課,看上去很簡單,甚至不用教學生也會,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要達到那些要求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1)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規律是以幾個為一組重復出現,并能按一定的規律進行推理。(2)使學生初步學會找規律的方法。(3)在找規律、用規律、創造規律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有序排列,感受到數學的美,培養初步探索規律的興趣。
四、關注生成,用好學材
用好教材,不僅要關注靜態的資源,更要關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學材,讓課堂中有價值的生成成為有效的學材。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中,讓學生創造角時,學生用圓形的紙折出一個角(如圖),就發生了這樣的一幕:

師:你創造的角在哪里?
生;指著弧線與一條線段交叉處。
師:這位同學認為他創造的角在這兒,你們同意嗎?
學生觀察后開始舉手了。
生1:我認為這不是角,因為角的邊要直直的,而這個圖形的一條邊是彎的。
生2:角有一個尖尖的頂點,它的頂點是不尖的,所以不是角。
……
師:現在你明白了它為什么不是數學中的角嗎?找一找,哪兒有?
……
有一個學生用吸管創造角,只見他把吸管折來折去,折出許多角,才現出滿意的神情。
師:(在學生展示評講后)有誰認為我創造的角是與眾不同的?
生:(站起來,舉起了手中的吸管。)
師:你真是不簡單!你們看,他創造了幾個角?
師:你們互相欣賞一下同桌或旁邊同學創造的角吧!……
在以上的課堂生成中,當一個學生未能正確指出折出的角時,教師抓住了學生認識中的錯誤,延遲了評價,促進了學生用角的概念來思考問題,從反例中加深認識。創造角時,充分利用學生當場生成的資源,讓學生互相欣賞,滿足了學生的創造情感,使情感融入學材融進課堂。
五、反思過程,豐富教材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更是教師教學的舞臺,不管課前的預設如何精彩,實際的課堂有時竟是那么地變幻,退到幕后的教師只有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做到不斷地反思,才能逐步提升教育的水平,才能使靜態的教材富有生機和活力。本人在上完“找規律”一課后,自我感覺還不錯,但經過對整節課學生學習情況的剖析中,我找到新的啟發。
1.先找出規律,圈一圈或劃一劃,再補充完整
有37個學生用畫圈的方式正確圈出規律。大部分學生都是從左往右圈的,也有用劃線的方法正確劃出規律。從第一題的教學效果看,學生對本節課的基礎知識掌握得還可以,正確率達到94%。有部分學生能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尤其是一個學生每道題都用不同的符號標記,很有獨創性。從第3個圖形的填空看,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圈的方法也不同,體現思維的靈活性。
啟示:教師在課堂信息反饋時不僅要關注普遍的結果,更要關注獨特的思維結果,引起學生的思考,起到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思考力和創造性。
2.涂上顏色,尋找規律
☆☆☆☆☆☆☆☆☆☆
第一層次:搭配AB、ABC、ABCD為一組的有31個,約占全班總數的66%。
第二層次:搭配AAB、ABCC、AASS等共12人,約占全班總數的26%。
第三層次:有2個孩子涂成了:綠藍綠藍藍綠藍藍藍綠。
涂色創造顯示了學生對規律的運用,低年級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但已具有初步的創造力,部分學生顯示了顯示了極強的學習潛力,有意識的用有規律的變化來組織規律。
啟示:教學時應積極鼓勵模仿能力較強的學生,張揚創造力強的學生,讓學生相互欣賞中學會學習。
3.比一比,看誰設計的圖案既有規律又美
設計無規律的有4個;涂AB、ABC、ABCD兩有23人;涂AAB、ABB、AABBCC等有18個;還有兩個的是A:紅綠紅綠綠紅綠綠綠;B:綠黃綠黃黃綠黃黃黃綠黃黃黃黃。此題涂單一色的學生減少了,反映了學生從模仿到創造的發展。
啟示:讓學生學會欣賞,學會接納,學會創造,是我們教學設計練習時必須考慮的。
由于小學數學教材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個數學教師,必須深入掌握教材。但也不能否認,由于教材本身固有的“統一性”、“權威性”、“地方性”等特點,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必須把教材看作一個可參照的藍本,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開發與創新,而不是簡單地執行與傳遞,應因地、因人、因時而異,創造出一種新的課堂境界,使我們的課堂更貼近學生。
(作者單位:浙江溫嶺市太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