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和技巧豐富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讓應該美的語文課堂更美起來,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喚起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效果,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課堂“美” 教學方式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對語文課不感興趣,社會各界對語文教學也有諸多垢病。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也看到,還有一部分一線教師仍然停留在以前的簡單的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了解文章表現了什么精神、體現了什么思想的教學模式,把語文完整的美麗肢解成應付考試的工具,閱讀重獲信息輕情感體驗,作文重形式輕真情實感的流露。
當前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開展,國家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作了明確定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把“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確立為課程目標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具體目標中也提出了“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質,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標,這是語文教學改革上的一個可喜的進步,宣告著語文素質教育春天的來臨。那種無視學生的自身感受,教師單方面肢解課文,把一篇篇美文當作是訓練解題技巧的范本的違背語文教學本質的語文課,到了該淘汰的時候了,真正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處處都有美。
一、發揮教師自身之美,讓語文課堂更美
生活是美的,語文是生活的寫照 ,它也應該是美的。美是人類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題,在美的體驗中,可以洗滌心靈,陶冶情操。教師的榜樣作用,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的美的心靈,高尚的情操,優美的姿態,莊重的舉止,優美的語言,親切的態度,精湛的教學藝術,無不時時處處感染著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教師的人格美和情感美
人格是影響人的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個體自身的所有內部因素的綜合。教師人格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形成并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古語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折服學生,也使他們的教育教學更能成功。魏書生等特級教師,依靠自身精神塑造了他們崇高的人格形象,不僅為學生樹立了做人的榜樣,也使他們的語文教學具有特殊的感染力量。教師人格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學生心靈的陽光。
情感是語文教學中課堂活躍的重要因素。語文課上課堂氣氛沉悶、一潭死水,多半與教師調控不當、激發不夠有關。教師應對教育事業,對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充滿熱愛。學生在充滿愛和愉快的環境里學習,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怎樣才能讓學生動情于課堂,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必須先讓自己動情于課文,再動情于言表,獻愛于學生。為此,備課時,教師應很好的挖掘教材所蘊含的感情,課堂上,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教學激起學生之情,在教師的作用下,作者、教師、學生三者之情產生情感共鳴,這樣就能激活課堂氣氛。所以,教師應把煩惱拋到九霄云外,永遠以飽滿的激情出現在課堂上。
2.語言美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看到: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不是另外附加的任務,而是教育本身的工作;語言文字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有利于受教育者掌握各種文化知識和提高實際工作能力,有利于繼承和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有人說“教師的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能充分表達出漢語音節的抑揚頓挫、高低升降和輕重緩急,能讀出漢字特有的韻味,會給學生帶來聽覺上美的享受,起到很好的感染熏陶作用。即使是以單調乏味的識字教學為內容,也不失缺美的因素存在。如生字教學組成詞串:“春天,春風,春雨 /柳樹,小草,嫩芽/布谷,燕子,蜜蜂/杏花,梨花,桃花”。這種中國漢字特有的,由雙音詞構成的二拍子節奏,使孩子在識字的過程中,領略到了押韻的美,音樂的節奏美。
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千變萬化,千姿百態,但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朗讀是應該具備的基本功之一。教師應掌握基本的朗讀技巧,處理好朗讀中的輕重、緩急,高低、升降,停頓,節奏,語調、語氣等?!捌叻治恼氯肿x”。語文課堂上,教師有感情的朗讀可以使具有視覺特征的文學作品立體化、形象化,變得鮮活起來,教師通過有聲語言把文學作品轉化為聽覺藝術,激發學生的情感,激活課堂氣氛。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一文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朗讀重點段落,讓學生感受到郁達夫先生在文中所表達出來的“故都的秋釀成一室清凈悲涼”,解讀他深沉的目光里蘊含的“國破山河在”的憂傷,讓學生理解文中的情感,產生自己想讀的欲望,這樣就會使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不僅現代文可以朗讀,古詩詞更需要朗讀。如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師可以多次朗讀,讓學生沉浸在赤壁的雄奇豪壯之中。
教師的語言美還體現在啟發性的導語設計,激發學生欣賞美的情趣。如,在教學《內蒙訪古》一文時,有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導語:“‘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瑢W,當你吟誦起這首南北朝民歌時,也許會引起你對塞外草原風光的無限遐思,你思想的駿馬也許早已馳向那陰山腳下的古戰場。好,就讓歷史學家翦伯贊給我們當導游,到《內蒙訪古》吧!”(板書課題)教學實踐證明教師采用這種扣人心弦的導語,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上課要使學生愿意聽,喜歡聽,不要讓“語文課成了學生最不歡迎的課”,除了有聲的語言美之外,還要求教師的無聲語言――體態語也美。伴隨有聲語言的動作神情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富于形象性,使學生的認識更直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注意力,減輕視覺疲勞和心理疲勞,保持學習經歷的旺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體態語的使用一定是配合有聲語言進行的,是有聲語言的輔助,切不可矯揉造作,喧賓奪主。有些教師上課自始至終站在講臺上,或雙手撐在講桌上,或老是看教科書或教案,或面無表情,這樣的體態語,即使專業知識再嫻熟,也無法激起學生聽課的激情。教師教學時的體態語一定要優雅得體,既莊重又瀟灑。
3.板書美
三筆字(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一手漂亮的好字,能充分體現漢字的線條造型、結構的規范,引起學生視覺上的直觀審美價值,同時也會促使學生在基本功上下功夫,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從課堂板書而言,需要教師做到提綱挈領、簡潔明了、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由淺入深,能給學生的思維訓練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帶來啟示,還要美觀大方、新穎別致、獨具一格,給學生視覺上美的陶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課堂氣氛漸入佳境。
二、挖掘教材內在美,使語文課堂更美
語文是所有學科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有其獨特的美。當我們步入語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個美麗的世界:那里有春花秋月,良辰美景,曠野小屋;那里有美麗動人的傳說,至真至誠的心靈;那里有浩瀚的沙漠,洶涌的大海,僻遠的野店,孤寂的燈火;那里有滄桑的人生,悲慘的命運;那里有詩人的淺吟低唱,有忠臣的上下求索。我們學習語文,就是在不斷地鑒賞美、發現美、創造美和豐富美。
1.發掘利用文章的形象美
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本身具有形象的間接性,教師講課應該從語言入手,理解文字含義,融入情感,調動想象,使之轉化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如果說“封建禮教、封建社會吃人”,這是一種科學的表達方式,而魯迅先生則通過祥林嫂在魯鎮的幾個生活畫面,來表達了這個判斷,這是文學的表現手段。我們可引導學生欣賞文中的形象美。
2.發掘利用文章的情感美
美育歸根到底是一種情感教育,它所要得到的是一種使人變得高尚的內在情感?!拔恼虏皇菬o情物”,課文中蘊含著作者的情思,有的情感含蓄,有的情感直白,有的凄婉,有的昂揚,有的纏綿悱惻,有的剛勁灑脫,有的深沉厚重……語文教師就是要讓學生在把握形象的過程中,利用文章的情感美,激發他們的情感,產生共鳴,構建美的語文課堂。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我們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闊大的詞風中去領略作者豪邁的情懷,從“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雄奇的景象中,去體會“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的感慨,繼而我們就更能理解作者為什么會發出“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嘆。我們一旦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脈絡,就自然會喚起學生的共鳴,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利用直觀藝術美,使語文課堂更美
近年,語文教學利用文學與各類藝術的技巧、功能互相溝通的特點,引入了圖畫、照片、音樂、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產生了悅耳悅目的審美直觀效應,可以生動活潑的傳授與掌握知識,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技能與修養。同時,這些手段的引入,也豐富了語文教學方法,拓展了語文教學領域,加快了語文素質教育的推進。
1.音樂
首先,可以利用音樂導入課文,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更快的進入學習的情境。例如,在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時,可以先播放一首琵琶或古箏彈奏的古曲,古樸凄婉的樂曲一下子就能把學生帶入詩中的意境。其次,將音樂與朗讀結合起來,配樂朗讀。這是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都喜歡采用的方式。在朗讀課文時,適時地配上一段適合的音樂,可以使靜態的文字具有立體感。音樂在教室里彌漫,深邃的思想、美好的情感也流進聽者的心田。我們的很多課文都是可以配樂朗讀的。再次,還可設置貫穿整堂課的背景式音樂,如教讀《孔雀東南飛》這首長詩時,可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作為背景音樂,使教學內容與樂曲意境融為一體,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最后,還可在寫作中利用音樂觸發學生心靈或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
2.圖片
首先,要充分利用課文插圖。長期以來,一些教師對課文插圖視而不見,棄之不用,這不能不算是一個大失誤,課文插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作者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形象圖景直接變為具體可感的圖畫形象,結合插圖、文字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兩種不同的藝術天地里翱翔,在和諧的學習氣氛中接受理解知識,進行審美欣賞,從而陶冶情操,充實豐富精神世界。
其次,教師還可以在課外搜集相關的教學圖片,或者自己創作教學圖畫,補充運用到教學中。詩歌教學中,還可以將繪畫引入語文課堂,讓學生為課文配上插圖。如在教學王維的《山居秋暝》時,讓學生課前預習,根據理解與想象為詩歌作插圖,將“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詩句轉化為直觀鮮明的圖畫形象,在課堂教學中講到詩句內容時,讓學生將自己的創作當堂展示,評出做得最好的一幅圖畫,借此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詩情畫意。
3.表演
教學中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錢夢龍解釋“以學生為主體”時說:學習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過程,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導演,導演代替不了主角的演出,只能帶領他們去體味當主角的樂趣,而表演正是帶領學生體味當主角的樂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語文教學中,教師借助表演不僅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積極的思維習慣和生機勃勃的創造力。
如講授戲劇文學《雷雨》一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戲劇感覺,也可以組織觀看《雷雨》錄像,促使學生在審美欣賞中加強對戲劇人物性格及其命運的了解。但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興趣,還可組織學生排演課本劇,演后組織學生評析。這樣,就用形象直觀的手段,加深了學生對劇本主題、人物形象性格的理解。有的教師還組織學生將《鴻門宴》改編成劇本來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過表演,學生能體味當主角的樂趣,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而且還能激活他們的創造意識,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4.多媒體教學手段
多媒體的快速、直觀、生動、形象的優點是常規教學無法相比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使教材變得有聲有色,有動有靜,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思維和想象力得到很好的發展,還可以極大地豐富課堂,使學生處于亢奮、參與的狀態。如在教學《祝?!芬晃臅r,用電腦剪輯電影《祝?!分械溺R頭,一邊用投影一幅一幅的展示出來,一邊用錄音將課文內容有感情的朗讀出來,同時配上凄婉的背景音樂。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從中學到朗讀的技巧,得到美的享受。
總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和技巧豐富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讓應該美的語文課堂更美起來,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喚起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效果,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受學生們的歡迎,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一代一代的接班人。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津師范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