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初步的探索與實踐,本文對化學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意義、內容和方法途徑等做了一些小結。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對化學的整體認識水平有明顯提高,作為指導教師的我也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一點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高中新課程 化學課題 研究性學習指導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意義
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研究性學習活動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予以實施。在新課程化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要在高中化學開設“課題研究”的學習內容。化學作為自然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巨大的物質價值,還蘊藏著豐富的精神價值,給人們帶來了視野廣闊而又深邃的世界觀和宇宙觀,這為化學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多樣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既能提升學生自身的經驗、能力、情感體驗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更能使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和能力,進行滲透式學習,聯系各科知識,并進而學好高中其他課程。因此,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研究性學習化學課題的內容
1.研究性課題的選擇。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在于指導學生選好課題,好的課題是成功的一半。選題時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有益”和“可行”。化學教學大綱和教材中已經給出了一些課題,老師可推薦一些課題,同學們在研究某課題中還會發現感興趣的問題,可另立新課題。同學們在確立課題前可征求老師的意見,但課題確定的決定權在學生身上。選題時可以結合當地學校及化學學科教學的實際,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長、愛好、興趣以及實施的可能性等因素。
2.具體研究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科學思維方法和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學生可學習逆向思維法、移植借鑒法和缺點發現法等思維方法。課題的內容決定使用何種具體的研究方法,因為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研究性學習中常用的方法是觀察法、調查研究法和實驗探索法以及文獻法。
三、研究性學習化學課題指導的探索和實踐
在過去高一第一個學期我進行化學研究性學習指導的主要方法途徑如下: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初期階段,主要考慮學生基礎差,對化學的整體認識水平不高,沒有研究性學習的經驗等方面的因素,課題由教師選擇統一布置,課題內容主要選擇與教材同步的較簡單的調查性論文課題。學生完成課題主要采用上網或上圖書館查資料的方法來完成研究性課題論文,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獲取信息的能力,還加深了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程度。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教師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既是必需的,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常常是與教師對學生的管理結合進行的,管理在一定的意義上講,也是一種指導,是對學生的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指導。
在化學研究性學習中我們是這樣做的,計劃在第一學期研究性學習的基礎上,從高一下學期開始廣泛開展了以化學課題小組為單位的研究性學習:
第一階段建立課題小組,確定研究課題。
我們指導學生按興趣、愛好、特長、能力等組成研究學習小組,合理分工,明確責任。化學課題研究小組一般由五至七人組成,組長一人。指導學生確立研究課題。通過自由選舉選出一名責任心強的小組長每個研究小組都選一個調查研究課題和一個探索性實驗課題。
第二階段是制定研究方案,確定實施研究計劃。
每個研究小組由組長負責開了一次課題討論會,初步確定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的,資料檢索,調查研究,實驗儀器,實驗步驟,時間安排等。組內計劃確定后由指導教師負責開了一次小組長會議,進一步完善了研究計劃,研究方案確定后,在組內合理分工,明確了責任。
第三階段撰寫結題論文,評價交流。
由組長負責整理資料和實驗事實,撰寫結題論文或實驗報告,最后由教師負責評價反饋,優秀論文在班級進行交流。
四、收獲與反思
在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指導的探索與實踐中,如下幾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
1.研究性學習為學生提供了開放性的面向實際的主動探究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化學教學大綱中有關“能力方法”,“情感態度”等教學目標的落實。我們不僅在課題研究中要求學生按照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在平時的化學教學中,也要適度地引入研究性學習。隨著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當我們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越來越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時,高中化學的教學就會成為接受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兩種學習方式并存互補,研究性學習方式主要以隱性的形式存在于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成為教師和學生一種自覺的教與學的方式。
2.教師角色的定位有待于進一步探討。首先,開展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本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專業素質需不斷提高之外,還要求教師具備很高的跨學科的知識整合能力。其次,教師指導、參與的雙重角色怎么定位,才能尊重學生,既保護學生積極進取的探索精神,又讓學生及時認識自己的不足,糾正偏差,調整思路,少走彎路。
3.跨學科的問題。研究型學習的一個特點就是綜合性,跨學科的當然是綜合性的。要突破原有的以單科性、學術性為主的課程框架,開發具有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特點的新型校本課程,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形成新的生長點。
4.如何評價的問題。研究型學習怎樣評價?這是許多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研究型學習的評價與以往的學科教學評價應有很大的不同,它應該重在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實踐過程而非研究的結果。
5.加強管理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內容。一是要抓好開題、搜集處理資料、結題三環節的管理。原則是開題決不能草率;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組織活動必須嚴密;結題必須人人動手。二是加強研究性學習過程的組織管理。研究性學習不同于其他的課程,課程的開放性使得對學生的管理難度大大增加。除了制定有關的制度與布置要求外,對學生小組的每周活動做好監督與指導工作,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出勤、安全、態度各方面做好管理。
隨著素質教育的廣泛開展和深入進行,研究性學習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研究性學習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學習方法的改變,而是關系到我們民族科學素質提高的大問題。當然,我們在化學研究性學習的一點探索實踐和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問題的思考遠遠還不夠,有待于全體教師更深入的進行實踐研究。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實施意見.浙江教育出版社.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浙江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作者單位:浙江臨海市靈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