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語文教學以課堂為教學的主陣地,教師不離三尺講臺,學生則被塵封在有形的教室之中。而二十一世紀的學生,接觸的信息量日益增多,開始不滿足語文課堂教學所傳授的知識。因此,我們要重視《語文讀本》;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更深廣的課外文學閱讀;堅持課外練筆;開展寓教于樂的語文課余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之中。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課堂教學 語文讀本 信息技術 課外練筆
傳統的語文教學以課堂為教學的主陣地,教師不離三尺講臺,學生則被塵封有形的教室之中;為了考試,為了升學,他們所做一切就是明確大綱的考試內容,吃透教材。這很難讓教師施展自己的才華,很難讓學生發揮出自己的個性。現在已是二十一世紀,社處于信息時代的學生,接觸的信息量日益增多,開始不滿足語文課堂教學所傳授的知識。因此,為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為挖掘學生固有的天賦,語文教學應該走出課堂,延伸課堂教學。
一、重視《語文讀本》
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重視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為目標。“學習語文,首要的是在課內學習的教科書。但課時有限,課文數量不能多,只憑一套教科書培養語文能力,顯然是難以奏效的。因此,還必須加強課外學習,擴大視野,增加積累。”正是在這一目的要求下,專家學者編寫了這套《語文讀本》。
《語文讀本》與課本都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讀本》中所有的選文在其知識含量,訓練可行性,甚至作品的藝術性乃至學習的趣味性上,都可跟課本中的選文相媲美。因此,我們應根據學校、學生和自身實際,彌合“課本”與“讀本”之間的鴻溝,打通兩者的壁壘。
“語文教學應該與學生生活、社會實踐、其他學科緊密聯系,這既是信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新的內容需要進入課程,現代人的讀寫范圍在擴大,必然涉及以前未遇到或較少遇到的概念和非文字材料(如圖表、數字),涉及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因此,語文學習領域應該更為廣闊,而不應僅僅局限于語文課堂內。
二、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更深廣的課外文學閱讀
語文課本的選文,可謂古今中外文學的經典之作,但畢竟數量有限。而我國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優秀的作品不計其數。要想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忱,僅僅教這些選文是遠遠不夠的。而外國的文學作品,也是經典層出。而現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并得到廣泛應用,這就給了我們很好的機會,引導我們的學生走進中華民族的文化寶藏,品味其中的精妙。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尤其注意的是要考慮如何啟發學生,把所學的應用實際生活的各方面去。”《教學大綱》強調,語文教學“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要強調課內外的溝通”。因此,我們應把教材作為學習的藍本,指導學生做到舉一反三,借助信息技術有選擇地讀展現漢語規律的詩、詞、曲、賦和散文等,有針對性地讀體現時代氣息和時代精神的時事美文、文學精品、科普讀物,力求使學生做到通古知今、融會貫通、化而能用。
三、堅持課外練筆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指導學生課外經常練筆,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隨時寫下來,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學生寫作效仿和借鑒的。課堂教學后,可結合課堂閱讀教學內容,有意識、有計劃地安排一些書面的同步練習內容,以延伸課堂教學內容。如學了歐#8226;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葉》后,可讓學生展開想象,寫老畫家暴風雨中畫樹葉的情景;學了魯迅《藥》中人物刻畫手法,想象夏瑜和紅眼睛阿義的獄中對話情景,以體現人物性格;學了《祝福》后,可讓學生寫評論《祥林嫂死因之我見》;等等。這樣,既可以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通過練筆活動,得到鞏固與加深,又豐富和擴大了課堂教學的內容,使課內外互為補充,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相得益彰。讓學生堅持寫隨筆,一周上交一次。只要我們真誠,一心為他們著想,在隨筆中,學生會用書面的形式向我們傾訴心理話,向我們咨詢學習上和生活中的疑難問題,甚至是那青春期美好而朦朧的感情困惑。我們可以利用這塊方寸之地(如無法作出書面答復的,可約定時間面談),盡力做好聽眾,用我們的知識和閱歷與學生交流,并給他們出謀劃策,排解他們的困惑。
四、開展寓教于樂的語文課余活動
辯論賽——可使學生不局限于現有的結論,不盲從權威,不輕易茍同于常人的認識、見解等,使思維品質逐漸具備批判性。辯論是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它要求學生提出一種新說法,并闡述理由,做到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審視問題。辯論過程是觀點與觀點、知識與知識在語言上的交鋒,在思維上的撞擊,可鍛煉思維的批判性與靈敏度,其中還有智慧火花的迸現,能在動態中深刻認識事物的本質。
演講賽——要求學生能圍繞話題,扣住中心,突出重點,表述完整流利,讓人愛聽,而且能接受你的觀點,側重于訓練思維的清晰性,有助于膽量的鍛煉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加強。
課本劇表演——根據課文內容,將文章改編成劇本形式,將相關情節重組,使劇本符合生活真實。又有尖銳的矛盾沖突,學生演員還要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既符合劇本中心的要求,又能滲入學生的個性,這對學生的再創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還可舉辦詩歌朗誦賽、知識競賽、知識強答賽、寫廣告詞等活動,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延伸課堂教學。
五、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之中
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語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生活就有語文。呂叔湘先生說:“語文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邊有廣告牌;買東西,有附帶的說明書……”
課內是語文學習的主陣地,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方法的獲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內,但課內不是教師“一統天下”,課內也不是語文教學的起點,更不是語文教學的終點。課堂好比“加油站”,讓學生帶著加好的“油”再到生活中去檢驗和運用,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經驗走進課堂,又帶著良好的習慣方法走向生活。“語文學習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要立足生活,立足實踐,把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從封閉的學校課堂走向開放的社會課堂,從枯燥的課堂學習走向生動的生活學習。
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可以使學生變客觀接受為主觀感受。學生被封閉在課堂,封閉在校園,束縛了他們天性的發揮。縱觀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有哪一個是封閉在校園里而成名的?李白游歷了大江南北,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杜甫更有登泰山后“造化鐘神秀,一覽眾山小”的杰作;王勃在十幾歲游藤王閣時寫出了氣勢磅礴的《藤王閣序》。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山川河流,春夏秋冬,……一切都是語文!
語文教學是個廣闊的空間,單純的課堂教學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延伸課堂教學,讓二十一世紀的學生領略語文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讓他們變被動為主動,勤觀察生活,多思考人生。這樣,他們定能在未來的生活中譜寫出光輝的篇章!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語文讀本#8226;說明.人民教育出版社.
[2]雷實.中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三論.課程#8226;教材#8226;教法.
(作者單位:浙江溫州市甌海區任巖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