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新課程學習方式方法的變革的思考,教師如何將學生從單一的書本、封閉的課堂中解放出來,在活動中、生活中以及利用多種教學資源進行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主動學習能力以及敢于創新、學會創新能力。
[關鍵詞]學習方式 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從遠古時代到現在的人類社會,人們一直在不斷地變革著自己的學習方式。新的學習方式與以往的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們之間的關系更多地是一種互為補充、發展完善的關系。新課程呼喚著、期待著,也直接促進著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及學習方法的變革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事實上這也成為了當前課程改革的亮點。然而,當我們被眾多“嶄新的學習方式”的形式搞得眼花繚亂的時候,卻不得不問:到底應該如何認識學習方式變革?我們應該怎樣理解新課程倡導下的學習方式?作為科學教師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又該做些什么呢?
我想,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的變革,首先,需要教學方式的變革。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條件、情景和氛圍;其次,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主動學習、有效思維和積極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再次,需要教師將學生從單一的書本、封閉的課堂中解放出來,在活動中、生活中學習,利用多種教學資源進行學習;第四,需要教師提供機會讓學生敢于創新、學會創新。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更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以自身為主體,發揮群體優勢,共同探究式地學習,充分發揮了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體現了學習觀上的根本轉變。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我想,教師應該作好以下工作。
1.創設情景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科學》,本來就是充滿神奇色彩的學科,有著豐富的內容和無窮的奧秘,中學生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有想揭開大自然奧秘的渴望。針對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激發求知欲,使其積極參與課堂,進而掌握知識。如《音調、響度、音色》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先挑好兩個一好一差的西瓜帶進教室,問學生平常有沒有挑過西瓜,怎樣區別好與不好,有這方面經驗的學生都知道用敲擊聽聲的方法來辯別,接著讓有這方面經驗的學生上臺演示,并讓他向同學說明判斷西瓜好與差方法,最后,將西瓜切開驗證,學生興致勃勃。也非常的驚奇,紛紛進行開來。在同學們的相互合作、討論中自己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實驗觀察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如磁與電的相互轉化中,“旋轉電動機可以讓小燈泡發光”實驗中,每個學生都用自己的小電動機發出“電”來,很是興奮,這樣既滿足了他們自己動手的愿望,也讓學生懂得了電磁間可以相互轉化。同時,在這一章節中,我們還布置學生回家觀察家中的電路,并自己安裝一次燈泡(父母監督)。通過這次實踐,不但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還熟悉了電工用具的用途,更讓學生懂得了安全用電。
2.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現在的學生已經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探究者。他們的學習過程是在一系列探究活動中,發揮個體能動作用,并與外界環境交互的過程。要讓學生學習什么,怎么學,教師要精心地創設問題情境,巧妙地設疑、激疑和質疑,有目的地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最終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有機地展開教學過程。如在我們開展的科學興趣實驗《觀察樹葉》活動中,我和學生共同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樹葉。首先,讓學生各自介紹樹葉的名稱、采集的地點。看著手中的這些樹葉,我問:你們能用什么方法進行觀察呢?你們還想做什么?情境中導入,學生說出自己感興趣的觀察內容和觀察方法。繼續引導學生思考:觀察時可以用自己各種感覺,先把這些進行葉子分類,小組內協商并把你們分類的理由說給大家聽,分組進行探究活動。匯報交流:“可以把顏色不同的葉子放在了一起,分成三類,而且我們認為它們的葉色不同可能是因為季節不同,也就是它的生長期不同造成的”;“我們組按它們的氣味不同分成了三類”;“我們把樹葉按它的薄厚分成二類;“我分成三種,把樹葉放在嘴邊吹,發現它們發出的聲音不同”……繼續問:這么多形狀不同、大小、顏色各異的樹葉,我們能用它做什么呢?“我想做葉畫”;“我要做書簽”;“我要給它畫幅‘肖像’”……整個活動體現了興趣主題,這是一場不受約束的、平等的對話,尊重了每個學生的差異,為學生個性的發展創造了空間,對學生個性提供了肯定與張揚的機會,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及想象力也被充分地調動起來。
二、利用資源、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
如何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機械、被動接受的狀況,促使學生形成利用資源,主動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注意以下幾點。
1.課堂上,創造問題情境,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興趣是一種魔力,它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跡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如在講地圖概念時(容易講得枯燥無味),問學生:“你在哪里見過地圖?”馬上就會有近半數學生爭先恐后地相繼舉手回答:家里的書房、動物園、公園、車站、機場、電影、電視等等,表揚了他們后,我再問:“你什么時候用過地圖呢?”同學們答的更起勁了。再問:“那么什么是地圖呢?有什么特點呢?”這時候學生全盯著我,似乎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這個概念,等待我的點撥。于是,我拿出一張準備好的照片,要學生比較:“地圖與普通的照片有什么異同?”通過比較,本堂課的重點“地圖三要素”水到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掀起了高潮。
2.生活中,觀察周圍生活現象,培養學生在“做”中“學”。《科學》的生活性給學生提供了處處學習科學的便利,中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疑問。在七年級《觀察蝸牛》中他們產生了無比的歡喜。捉蝸牛、養蝸牛、觀察蝸牛……“聽覺”“視覺”“味覺”的驗證……他們忙的不亦樂乎!通過自己和同伴的合作,他們知道了蝸牛的習性,更加深了對科學的喜愛。通過那次的觀察,即便是看到了一群毫不起眼的小螞蟻,他們也會情不自禁地在地上趴半天,一邊觀察小螞蟻,一邊還不完不了地提問:“螞蟻在干什么?”“它們是怎么吃飯的?”“怎么認得回家的路?”“螞蟻會說話嗎?”……“它們為什么打架?”“螞蟻身體這么小,怎么能搬動比它身體大的食物?”“螞蟻也喜歡吃巧克力嗎?”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雖然都不復雜,甚至有的也不成為“問題”,但這些問題卻來自于學生對身邊生活、環境的直接觀察及其感受,不知不覺中,他們學會了提出問題,一起解決問題,從“學會”變成了“會學”。
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是要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爭論的精神和創新欲望;學會創造地思維,克服定勢思維,遇到障礙時能及時轉換思考角度、聯想與直覺思維等;能解答一些開放性問題,會發現和擴展一些比較容易的科學知識,能產生一些新穎,獨特的想法以及解題方法等。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做到:
1.創設情景氛圍,誘發創新意識。如在上《光的直線傳播》一課時,讓學生捉影子,踩影,學生高興得歡叫起來。“玩”后,學生積極發言,紛紛講述自己在“玩”中觀察到的現象。從而認識到影子產生的條件:一是有光;二是有遮光物體。還知道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還有的學生學舉出了天文現象中的日食月食的形成呢。在《磁》這節內容中我在一只裝滿了水的燒杯里,放進一只圖釘,要求學生在不倒掉水,不準用任何東西伸進水里去取的條件下,想辦法把圖釘取出來。幾十個學生瞪大眼睛望著燒杯里的圖釘,努力思考著,很快就有學生想出了用磁鐵隔著杯子吸圖釘的辦法。這樣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聰明才智,培養了分析﹑綜合﹑想象等能力,發展了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為培養創造能力奠定了基礎。
2.鼓勵大膽實踐,勇于探索創新。例如,在《磁鐵兩極》的科學活動中,老師出示用很多塊磁鐵組成的一塊條形磁鐵問:“我這塊有30塊小磁鐵組成的一個條形磁鐵,我們已經知道每塊小磁鐵都有兩個磁極,那么,這塊組成的條形磁鐵他有多少個磁極呢?”有許多學生說:“有60個”,追問:“真的嗎?”這時學生又陷入了沉思。實際上他們在思考,在回顧,在開拓。片刻我又追問:“怎么辦?”這時,一個學生突然說:“只有兩個極,因為你把30塊小磁鐵組成了一塊磁鐵,它變成了一塊磁鐵,所以它只有兩個極。”一些同學馬上反對,這個同學又馬上反擊:“你們不信,就做實驗嗎!”我說:“好好好,你來做給大家看。”全班同學目不轉睛地看著他做實驗,果然只有兩個磁極,我馬上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而使學生知道科學的探究永無止境,只有大膽的實踐,才能發現、創造新的科學,才能破解一個又一個問題,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
素質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點,指出了教育的終點,規定了教育的內容,確認了教育的整體性,是當今深入開展教育整體改革的必然歸屬。實施素質教育,教師任重道遠。正如《學習的革命》中所說“全民族智力的有效發展將決定著國家未來的昌盛繁榮”。“一個發育很好的頭腦、一種學習的熱情、以及把知識融合到工作中去的能力,是每個學生通向未來的關鍵”。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它就像簽名那樣有個性。因此,如何培養好每個學生,讓他成為社會建設所需的人才是一個常新的課題,等待著我們不斷尋覓,上下求索。
參考文獻:
[1]自主教育.2005,(3).
[2]當代教育創新.2006,(4).
[3]非智力因素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教育出版社.
[4]陳志偉,賈秀英.中學科學教育.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4.
[5]周小山,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7.
(作者單位:浙江平陽縣水頭鎮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