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全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分析了我省目前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的現狀和企業調查后發現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如何構建以一專多能的實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電子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提出了一些觀點和想法,并對課程教學改革的模式提出了一些意見。
[關鍵詞]高職院校 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課程改革
當前,我國電子信息工業發展的突飛猛進,特別是我省電子信息類行業發展,電子業已成為主要經濟支柱產業,這就更加需要本地區的高職院校加快培養出更多的電子類專業學生,培養出適應本地區發展的高素質畢業生。
一、“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緊密貼近企業,變革高職學校辦學新模式
隨著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進一步調整,電子信息行業人才結構也在不斷調整,高職學校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式必須隨之進行相應的變革。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的“學而優則仕”觀念的影響,我國高職教育一直處于低于高等教育的不利地位。認識上,人們常把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附庸或補充。
通過對本省十多家電子信息類企業的調查分析了解,企業所期望招收的高職學校畢業生,品德上要求具有良好品性;專業上要一專多能,崗位適應能力強。而同樣對300多名高職院校畢業生(畢業5年以上)的問卷調查顯示,畢業學生對目前的職業教育不滿,主要集中在實踐教學環節安排不合理,過分注重專業教學的系統性、完整性,教學方法陳舊,實踐教學設施落后,雙師型師資匱乏,崗位適應能力弱,學校教學與企業實際需要脫節嚴重等問題上。
可以看出,高職教育必須形成務實的辦學思想,創設鮮明的培養方式,確定明確的培養目標,強調突出的實踐技能,緊跟經濟趨勢,適應企業需求,瞄準崗位能力,培養拔尖人才,積極拓寬辦學思路,改革辦學模式;專業設計必須從企業需求出發,注重市場調研環節,教學計劃制訂合理。
二、加快觀念轉變,確定高職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電子信息類行業具有范圍廣、發展快等特點,在制訂與該行業相適應的專業教學計劃之前,首先應考慮培養目標和從事崗位。制定的培養目標一方面應能體現出專業內容與時俱進,更貼近企業的需求,另一方面專業內容具有科學性、應用性強、便于實施;從事崗位要考慮到高職教學的特點,突出技能培養特色,準確定位,從而易于占領就業市場,充分體現出以能力為本位,一專多能,以市場為導向的辦學宗旨。專業課程制訂則應密切圍繞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工種進行,同時,制訂的教學要求也應考慮到學生今后個人發展空間。
1.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的定位
培養目標:培養在電子信息類產品(器件)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的一般電子設備的裝配、調試與維修或相關行業,具備一專多能的現代化技術人員。
主要從事崗位:檢驗員、調試工、維修工、制圖員、工藝員、生產一線管理人員(如:線長、班長、計劃調度員等)。培養目標的制定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思想政治方面,另一個是專業能力方面。思想政治是大方向不細談,來談談專業能力方面。根據深入企業調查顯示,企業需要的勞動人員主要具備兩項要求,一是能服從指揮,具備基本職業道德;二是掌握具備除本專業以外的多種技能。對于上述兩點,我認為,重點應放在后者,這樣高職畢業生就有了競爭力,提升了層次,至少從事的就業崗位不是技術含量極低的流水線操作工,而是具備一定專業技術的技術工人,差距就出現了。
2.專業教學計劃編制中應正確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1)模塊化與課題化問題。模塊化、課題化兩種模式乍看相似無太大區別,可實質上卻區別很大。我認為在制訂專業計劃時采用模塊化方式比較恰當,能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專業方向,對各知識模塊進行有機組合,以達到專業培養目標要求,操作過程簡便,只需根據相同專業不同專業方向對知識模塊添加或刪減即可,操作性強。課題化方式適用于課程教學過程,根據模塊中教學要求,選用或編寫能包含該模塊知識要求的課題開展教學。
(2)專業復合性問題。專業復合性的實質就是一專多能。上面講了通過企業調查,企業要求勞動者具備的第二種能力就是掌握具備與本專業相關延伸的多種技能,那就是一專多能。因此在專業教學計劃中除了設置本專業知識技能以外,還要增加相關專業知識技能。
三、制訂適應工業社會需要的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計劃的幾點建議
根據課程改革的思路分析為原則,在制定教學計劃過程中,以模塊化形式制定教學計劃,學制3年,最后1年下廠生產適應性實習,即2:1分段;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采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特別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時比達1:1;學生畢業將拿到學歷證書、計算機中級職業資格證書、本專業中級職業資格證書、相關專業中級職業資格證書。
模塊化設計特點鮮明、突出; 由于工業的高速發展、對職業教育帶來了強烈的沖擊,迫使高職教育必須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為核心,培養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技能力的勞動者。根據這樣的培養目標要求和我省經濟、科技、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這要求我們徹底改革目前高職學校實踐教學環節中“先學后做”的單向教學模式,貫徹“學做合一”或“做、學、做”的雙向程序模式.推廣“工學”合一的實踐教學新模式。同時采取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技能競賽、技能表演活動,超前培養技校學生的職業意識。因此,在課程改革實施教學環節過程中,專業教學計劃各模塊的設計應突出如下特點:
1.模塊(一)文化基礎課程模塊
這部分課程主要特點是選用專業特色教材。如大學語文、高等數學采用工程類教材,英語改為專業英語,物理使用電子類教材,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結合職業技能鑒定達到中級計算機系統操作工水平(考證)。
2.模塊(二)專業基礎課程模塊
(1)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選用專業基礎課程一體化教材。
(2)教材內容涵蓋面廣,重點抓住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與基礎操作技能的結合。
(3)教學模式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結合各項實訓課題要求開展教學。
3.模塊(三)專業課程(技能)模塊
(1)同樣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選用專業課程教材,開設的課程具有行業發展的典型性。
(2)為體現培養學生一專多能的目標,特意開設與本專業相關的專業課程。
(3)加快專業課程綜合性的融合與貫穿,能靈活應用專業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教學模式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結合各項綜合實訓課題要求,密切結合職業技能鑒定開展教學,注重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改革教學方法,注重提高學生能力
1.案例教學法。根據教學目標,圍繞問題及對現實生活情況進行實際調查所作的客觀描述進行教學,用以提高學生對實際情況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任務驅動教學法。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合理布置任務讓學生完成,以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這種教學法適合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方法主要貫穿在教學過程中是先講理論還是先動手的問題,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通過課題的制作,參數測試,而產生問題,會出現多個為什么?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就來聽教師講解分析,學生易于接受,而且能培養學生探索、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主動性。
3.情境教學法。通過情境的再現,引出新知識,誘導理解,試用并演習,從而熟練掌握并能熟練應用的目的。寓教于學,寓教于用。電子信息類課程情境教學主要貫穿在理實一體化教學過程,教學環境安排在實驗室或實習工場,達到模擬企業現場的效果。
五、結束語
課程改革效果的評價,主要取決于培養的畢業生是否受到企業的歡迎,企業說滿意就是對課改的最好評價,因為我們的課改就是為了貼近企業的需求,根據崗位要求制訂教學計劃,同時也滿足了在市場經濟下,高職學院的準確定位。職業教育也是終身教育與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中才能體現其自身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馬云鵬.課程與教學論.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2.
[2]劉海民.現代教育原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