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又把同學的頭砸破了!”同學們跑過來爭著向我匯報。我連忙領著受傷的同學向衛生室走去。
小馬,又是小馬!從開學到現在,他總在惹事。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在班內,他帶頭打鬧,氣哭了這個,惹哭了那個。我天天都得斷案子,整日提心掉膽。表揚、批評,各種方法都試過,就是不見成效。請家長,一次、兩次……也無濟于事。聽他母親說,每次他犯了錯,回家少不了挨揍,可結果還是老樣子。班內的小同學不敢和他同桌。也有不少家長向我訴苦,說小馬老是欺負他們的孩子。有一位家長甚至向校長提出調班的申請。
我搞不懂,這么小的孩子為什么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由于小馬的戶口所在不屬于我們學校服務的范圍,我和別的任課老師一起向校方反應了情況后,學校把家長找來勸其退學……問題就這樣僵持著。家長和老師都不希望轉學成為事實,大家都在努力。在以觀后效的日子里,小馬依然我行我素,惹是生非。我依然每天小心謹慎,如履薄冰。我不知道明天又會發生什么事,未來一片茫然。
偶爾讀到這樣一則故事:古代埃及的石匠在處理建金字塔的石材時,發現一些石頭堅硬得無法穿鑿,就試著用鐵鍥或錘子劈砍。然而,這些艱辛的勞作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于是,石匠試著將鐵鍥改成木鍥。把一塊塊木鍥嵌入石縫之中,再用水來潤濕這些木塊。奇跡發生了!干木塊吸水之后膨脹的力量,使得再堅硬的花崗巖也無法抗拒。在潮濕木塊沉默無聲的膨脹力量的擠迫下,堅硬的花崗石終于裂開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在常規批評行不通的情況下,不妨借鑒給“木鍥”加水的方法,用一種更富有創意的教育藝術對小馬進行引導,可能會產生事倍功半之效。
愛迪生說: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無法可想的是沒有的。要是果真弄到了無法可想的地步,那只能怨自己是笨蛋,是懶漢。回顧自己的經歷與煩惱,我對小馬的放棄,其實也是對自己教育能力的否定。學生年齡雖小,同樣有獨立的人格,有內心世界的感情活動。尊重學生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對學生最基本的態度。離開了對學生的尊重,教育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空洞深奧的說理教育,不易被低年級孩子接受。關心和愛撫孩子是很重要的,而信任對一個孩子來說更是不可缺少的。當一個孩子犯了錯誤,與其責罵懲罰不如給予孩子信任和理解,以免造成相反的效果。
痛定思痛之后,我結合小馬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計劃,用來應付他不能遵守規則的壞毛病。
1.使用身體接觸和眼睛接觸。
2.通過表揚強化適宜行為。
3.上課他注意力不集中時進行提問。
4.課余多與他談心。
5.利用他爭強好勝的個性和他打賭。通過書面的規則把后果和獎賞講清楚。
擁有一種冷靜的心態和創新的思路,用委婉的方式,讓學生知曉過錯,促使其源自內心的覺悟,進而達到自律。
經我觀察,這孩子的種種行為不是有意而為之。有些時候,這孩子不自覺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有些時候,他卻能為班級獻愛心,從而我分析這孩子本質不壞。
針對該生的行為特點,我作為班主任,并沒有討厭他,歧視他。相反,卻給了他更多的關心、更多的理解。我處處尊重他,在集體場合多表揚少批評,家長面前多談進步少告狀,個別教育多鼓勵少訓斥。做到“細微之處投真情,撒向學生都是愛”。
其次,我根據他“極其貪玩,自控能力差”這一缺點,每天給他安排任務,讓他有事可做。每天讓他課間整理老師的講臺,擦黑板,管理班級的盆花,做得好就給他所在的小組加一分,并且在上課時利用一兩分鐘進行表揚,這樣,課間他就有事可做,也就不會惹事生非了,并且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所在,這種辦法效果明顯,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聽到同學們對他的匯報聲了。
除此以外,我還利用集體的力量來影響他,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違反紀律了,那么他所在的小組就不能登臺階摘星星了,告訴他,他的行為影響了小組的榮譽,也讓他明白,要不打罵,與同學友好地相處。同時,我也讓他們小組的同學及全班同學都關心他,并安排班長與他同坐,一有進步就表揚,使他對自己有自信心,使他在大家的善意幫助下,在眾多的榜樣示范下,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
經過我的努力以及他父母的幫助,早馬的行為終于有所收斂,約束力有所增強,即使偶而還會犯毛病,但我想這也是正常的。中國有一句話古語:“人生十指有長短,一母同胞有愚賢”。是呀,一個班級中總有這樣那樣的孩子,只有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關心每一個孩子,相信任何問題都是有解決的方法的。
一段時間后,小馬進步很大。上課遵守紀律,課下團結同學,與他人發生爭執時還懂得了忍讓。他母親高興地說:“過去我對小馬嬌也不行,敲也不行,真傷透了腦筋?,F在他變了,一心要爭當三好學生?!?/p>
(作者單位:山東鄒城市北宿鎮落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