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一項戰略性措施。創新思想政治教學,需要教師在圍繞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創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體系、調整評價體系、加強實踐環節、改革授課和考試方法等途徑,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 創新能力 思想政治教學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了精辟論述,強調指出:“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苯ㄔO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高等學校既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又是高層次創新人才集聚的戰略高地。在校大學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人才之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的中堅力量,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我國高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和切入點。
一、創新的內涵
創新,在英文中是 Innovation,這個詞起源于拉丁語其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在這里,我們取第二種意思,創新,即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經創造出來的成果的基礎上,做出新的突破包括做出新的發現、提出新的見解、開拓新的領域、解決新的問題、創造新的事物或做出創造性的應用。概言之,創新就是指發現了前人沒有發現的事物,創造了過去并不存在的事物。
二、創新思想政治教學的原因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學(以下簡稱“思政教學”)一直陷入“應試教育”的窘境之中。教師教時畫框框,考前背條條,這種“灌輸”教學,使思政課堂枯燥乏味。這種教學模式阻礙了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從教學領域看,陳舊的教學觀念。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落后的教學手段,嚴重制約著思政教學質量的提高。創新思政教學勢在必行。
三、創新思政教學體系
(一)教學目標:思政教育的功用在于“教化”
思政教學的總目標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一個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的“和諧的人”。既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內在人格、心理素質和文化品位,又有促進綜合發展的知識結構和整體視野。因此,要求我們思政教學在觀念上,內容上,方法上,教學實踐上等諸多環節上實行創新.
(二)教學評估體系
1.評估體系建立。思政教學評價是教學質量引導與監督重要手段,而將學生創新能力專設項目,并納入學生綜合測評考核重要組成部分,是行之有效的辦法。設立創新專項可通過以下途徑實施:①設立創新專項中創新能力的測評要素,并占有較大比例的學分。②確定創新測評要素的各級指標,并規定學生個人創新學分最低底線。③選擇創新能力科學測評途徑,讓學生切實可行。每學年為學生做測評分數和等級,并將創新能力突出的畢業生給予表彰并向用人單位公布形成校園濃厚的創新氛圍。
2.改革教師的教學評價及考核標準。其標準應充分體現這樣的特點:要注意學生對該課程學習方法的領悟與運用;注意學生對該課程的人文因素的感悟與理解;注重在以后學習中的探究、試驗與創造的講解;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其能力的發展,為學生應對未來挑戰、實現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知識與技能,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例如,我對學生思政課成績評定作出了調整。以書面考試,課堂參與,社會實踐,網絡學習,行為規范等方面綜合而成的新的評價體系;在作業布置類型:有定期的書面作業,短期的社會實踐作業,長期的讀書剪報和資料搜集作業、階段性的專題報告和研究性課題作業等。這一做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發展的熱情,真正發揮了思政學科的導行功能,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三)教學內容: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靠富有創造性課程內容來實現的
實行主題講座教學,將知識融會貫通,完成學生在主體意識上實現創新。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主題講座是在現有教材體系的基礎上,打破章、節格局在每個專題設計上有機融入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內容,形成教學體系,有效解決教材“兩張皮”現象。實際講述上: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第一講:道德——內在“自律”規范,勸善抑惡;法律——外在“他律”規范,懲惡揚善。由于主題講座是大信息,多層面,理論聯系實際,重點突出等特點,深受師生好評。這種解體原有知識結構整合新的體系給學生在知識的橫向聯合和縱向推理的探究上有一個大的推動。
(四)教學方法:整合教學情境,激活學習心理的內化點,實現思政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
我們設定了與此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主要有:(1)吸引注意,引發興趣。教學導入必須把學生的注意與興趣集中定向于課堂教學程序的目標,并形成穩定的課堂教學氛圍和良好的教學心理環境,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造前提。(2)進入角色,創造意境。課堂教學效率決定于師生雙邊活動的配合程度,教師富于激情的導入作為感染學生的基點,促成師生在認知、情感等方面的互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創新能力提供條件。(3)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創造性思維包括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而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為此,思政課堂中有意訓練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流通性、變通性、獨特性及集中思維訓練。(4)網絡教學,有效補充。由于網絡教學以其交互性、開放性、及時性、廣泛性、虛擬性、全時性等特點和優勢,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建立博客,論壇,QQ,電子郵件等形式已成為學生與教師溝通的“心靈之橋”。
(五)教學實踐:思政課是綜合性課程,在信息化、多元化的現代化社會里,教師的一言堂很難取得好的效果
我們知道:學生要經過“知”,“信”,“行”三個階段,兩個層次的轉化,才能實現德育目標和要求。學生要在獨立思考,與他人交往,合作學習的環境中才能實現這些轉化,而實踐教學正是提供了與之相適應的綜合性學習途徑。合作學習是適應當代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一種實踐方法,它通過引發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習趣,在共同目標的驅使下,采用學生分組,明確分工,執行計劃,總結成果的步驟來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思政教學的主導是教師,主體是學生。創新能力是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最高形式,培養發展主體的創新能力是現代德育應追求的目標。高等學校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基地,是構筑我國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因此,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探索思政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J].求是,2007,(21):l0.
[2]房玫.深化“兩課”改革,提升教學實效[J].高等教育研究,2002,(2):88.
[3]班華.創造性培養與現代德育[J].教育研究,2001,(1):15.
[4]鄭永廷等著.德育發展研究——面向21世紀中國高校德育探索.人民出版社,2006, 9.
(作者單位:廣東南海東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