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魚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萬里海疆游歷之后,必定能回到出生地產(chǎn)卵然后死亡,把大海的一部分帶回到陸地上,這種生物不但溝通了海洋和陸地,也同時溝通了自然和人類。
三文魚的名字來源于英文salmon的音譯,包含鮭科麻哈魚屬和鮭屬的好幾種魚類,它們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qū),在我國東北的黑龍江、綏芬河和圖們江等水系也有發(fā)現(xiàn),上世紀50年代之前,中國說的“棒打獐子瓢舀魚”就是指的大麻哈魚。根據(jù)地理位置又可以把三文魚分為太平洋三文魚和大西洋三文魚,這里說的,是加拿大的太平洋三文魚的故事。
千分之一的幸存者
故事從加拿大西部的卑詩省開始,這里縱橫交錯地分布著1萬多條溪水和河流,河的兩邊,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羅棋布,周圍森林環(huán)繞。河床清潔、泉水處處,加上適宜的水溫,就構成了太平洋三文魚繁殖產(chǎn)卵得天獨厚的天然環(huán)境。盡管這些受精的魚卵后來要經(jīng)歷眾多艱辛,可能被別的三文魚挖坑產(chǎn)卵時翻出來,或者孵化后被其他魚類和水鳥掠食,還是有極少部分能夠幸存下來。
以數(shù)字來說明三文魚的一生是這樣的:一對雌雄太平洋三文魚在這里產(chǎn)下3000~4000個受精魚卵,這些魚卵深冬時節(jié)開始發(fā)育,孵化出有點像小蝌蚪的魚苗,其中約有300~800個能存活下來,開春的時候從卵坑的沙石堆里鉆出來,成為魚秧。但是,迎接它們的并不都是明媚的春色,這些魚秧非常容易成為蒼鷺等飛鳥的美食,只有約50~200尾能存活下來,長成兩歲大的小鮭魚。小鮭魚們長12cm左右,在魚鱗上長出一種銀色的被覆,既可保護它們免遭掠食者的發(fā)現(xiàn),又可以使它們從淡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過渡到咸水的生存環(huán)境中。即使這樣,大多數(shù)三文魚從魚苗長成小鮭魚這段時間,還是會被吃掉,只有不到1/4的能活著進入成長期。小鮭魚在海里覓食求生,享受著豐富食物的同時,也面對鯨魚、海豹和某些魚類的攻擊,同時還要面對大量捕魚船的威脅,經(jīng)歷這樣的磨難之后,大約4~10尾能存活下來,長至成熟。幸存下來的成熟三文魚,有一天在生命深處的某種神秘的感召下,開始向各個河口集結,逆流而上進行新一輪洄游產(chǎn)卵的宿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