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前三季度消費物價上漲4.2%,9月份上漲6.2%。需要研究的是,二季度開始的消費價格上漲是什么引起的?有學者認為,是貨幣投放過多,流動性過剩導致的。我認為需要分清的是,流動性過剩主要影響的是資產價格水平,而一些農業產品的短缺推動了消費價格的上漲。因為,從虛擬資本市場上獲得收入的階層,并不會因為收入增加而大幅增加對豬肉等物品的消費需求,這一階層收入的流動,主要會影響股票市場和房產市場的價格;而以豬肉漲價為主動力的物價上漲,原因主要是:去年養豬飼料價格上升,肉價低迷,養豬虧損,農民大量殺豬,加上藍耳病,導致豬的存欄量大大下降,豬肉供應量小于需求量,引起豬肉價格上升,隨之其他替代肉類和蛋類等消費品價格關聯漲價,再加上對其他消費品的傳導漲價效應,形成了前三季度的價格急劇上漲。從前三季度消費價格上漲的結構看,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6%,其中糧食上漲6.3%,蛋上漲26.2%,肉食及其制品上漲29.1%(肉食產品中豬肉價格上漲了100%以上)。因此,可以說消費物價是供應不足造成的,而資產價格則是貨幣流動性過剩形成的。這樣一個分類,對于我們用不同的辦法,平抑不同領域的價格上漲是非常有用的。
可以看出,這次消費物價上升是由于大宗肉類短缺引起和推動的。需要進一步思索的是,為什么會形成豬肉等農業產品的短缺震蕩呢?我認為,小農生產的不穩定性與消費大市場需求之間越來越不適應,引發了這樣一次物價的波動。如果不從改變農業產品供應的小生產方式出發治理問題,如果不完善國家對大宗農業產品的干預機制,以后類似這樣的消費價格波動可能會成為一個在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常態。
小農生產,其對應的是互相分割、信息不靈、收入水平不高時的市場。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包括農村社會自給自足經濟的不斷解體,13億人口的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世界上少有的規模巨大的消費市場。但是,規模較小、千家萬戶的小農種植和養殖生產方式,極易造成生產在過剩和短缺之間的振蕩。如養豬業,60%左右是一家一戶小規模方式,40%左右是養豬場養豬,但即使這40%養豬場養豬其平均規模也不大,大部分沒有達到經濟規模。小農生產有這樣一些重要的特點:(1)對價格反映很靈敏,而且其行為對價格的反映有羊群效應。當一種農業產品的價格上漲,有利可圖時,大量的農戶群起而跟進;反之,當一種農業產品價格下跌時,大量的農戶群起而退出。(2)由于生產規模太小,設施成本很低,極易停止某種農業產品的生產,也極易增加某種農業產品的生產。一家一戶養幾只豬的設施特別簡單。當豬肉價格下跌時,養豬戶可以將簡單的設施閑置或者他用,退出養豬生產的設施成本幾乎為零。(3)由于規模小,資產實力薄弱,小農生產抗價格波動的風險較低,不能以靜制動,不能支撐價格下跌這樣一個周期,不能等待價格回升,在價格復歸之前就快速退出。(4)小農生產,由于分散和規模太小,極易遭病蟲害和瘟疫的侵擾,防疫等成本較高,防病抗病能力薄弱。(5)小農千家萬戶分散的生產方式,具有的上述特征和進入退出的羊群行為,加上農業生產的季節和年度周期性,不能象工業產品短缺后及時生產增加供給,使得農業生產在供需均衡上下頻繁振蕩,價格呈現出蛛網式的上下擺動。因而,小農生產的不穩定性是這一次消費物價波動的深層次原因。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在一些農業規模化生產特征較為明顯的現代國家,對大宗的糧肉油棉等農業產品,政府有數量信息和價格的預警和干預機制,以防止農業產品生產和價格的蛛網式波動。當農業大宗產品中的某種產品,農戶如果發生虧損而減少生產時,抽樣統計反映生產和供給數量減少,信息就會及時反饋給有關部門。政府將采取托底收購、加大儲備、設法出口等措施,保證農戶的利益,避免殺豬這樣更嚴重的勢態發生。如果某種農業產品價格上漲過快,政府則通過投放儲備、加大進口、減少農業補貼等措施,以防止這種農業產品價格暴漲,并防止下一季和年度發生價格暴跌。也就是說,在農業產品價格下跌時,政府予以支持;當農業產品價格暴漲時,政府則采取反向不支持的政策。對照我們這次生豬減少和豬肉價格上漲事件,我們發現,生豬生產減少時,沒有任何部門向國務院提供信息預警,而當豬肉價格暴漲時,我們又進行了政府支持這樣反向的調控。因此,可能會給明年豬肉價格的大跌埋下隱患。因而,財政要提早預留出收購豬肉價格大跌時足夠的資金,也要準備對過剩豬肉的收購和儲備,并且特別過剩時,可能還要考慮豬肉出口進行平衡。另外,對預期母豬價格大跌時,農戶毀豬而索賠也要有心理準備。
很明顯,防止這種小農生產不穩定性不適應大市場引起的消費價格波動,特別是避免這種類型的消費價格波動成為我們經濟運行的常態,基礎是發展規模化生產和經營的現代農業,別無其他再好的辦法。農業糧食棉花油料等生產要發展家庭農場,要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畜禽業要發展工廠和草庫侖式養畜,提高勞動生產率;規模化經營,降低防止病蟲害風險等社會化服務的成本,并且提高服務的效率;規范發展有實力的現代農業,增強其抗價格波動風險的能力;發展設施農業,使其生產因設施成本大和不易轉產而增強其生產的穩定性。以規模生產和經營為核心的農業現代化,是穩定農業生產的基礎,也是穩定農業產品價格波動的基礎條件。
當然,筆者并不是說一家一戶分散的農業生產經營形式都要取消,而是想指出,在對應一個大消費市場時,規模生產和經營的比重一定要相應提高,以增強農業生產的穩定性,進而消除農業生產波動引起的消費價格波動。
也許有的學者提出,既然我們可以利用政府預警和干預機制,那么,對于小農生產的不穩定性我們就不能預警和干預使其穩定嗎?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小農生產方式下,政府干預當然要比不干預結果好一些。但是,政府信息搜集和補貼及收購等措施,面對千家萬戶,效率較低,其搜集成本很高,政策操作鏈較長,調控反應可能較慢,政策操作成本也非常昂貴。因此,現代農業,為政府預警和調節農業生產、供需和價格,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基礎。
當然,再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就是,建立和完善國家對糧油肉棉等大宗農業生產的預警和干預機制。(1)農業產品低價時,國家補貼收購進行儲備(對牛奶等如果價低傷農,無法儲備的,不能保護價收購后投放市場,而是要收購銷毀,以減少市場供應量),高價時對農業減少補貼,出售儲備。(2)適當的在特別需要的時候,從國外進口農業產品來補充國內生產的不足,進而平抑物價。當某些農業產品國際市場價格較低時,可以進口予以儲備。(3)建立和完善大宗農畜產品生產、庫存、價格等信息(如生豬存欄等信息)的抽樣統計預警反饋系統。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