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政府職能逐步轉變,財政部門進行了公共財政理論指導下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等多項改革,這些都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標志著我國行政事業資產管理工作步入嶄新階段。為此,筆者從科學規范和有效監督兩個方面提些具體建議,以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再上新臺階。
科學規范層面
從目前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現狀來看,對資產疏于管理,管理制度執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資產管理操作規程。因此,按照國有資產管理的有關規定,并結合各單位的實際情況和業務特點,建立健全資產管理的長效機制和完善資產的配置、使用、處置等一系列配套實施細則已成為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加強資產管理的當務之急。只有加強日常監管,細化各個環節的管理措施,才能使之科學化、程序化和規范化。
規范入口管理。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責,當好這個管家。財政預算是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形成的主渠道,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日常維持運轉和價值補償主要依靠預算安排來實現。預算安排是否合理,決定著行政事業資產配置的公平與否,以及行政事業單位資源的有效利用。要充分發揮內設機構如預算、政府采購等職能作用,主動與資產管理機構加強聯系,相互協調,形成一套規范運作程序以加強源頭管理。對有規定配備標準的資產,要求按照標準進行配備。根據行政事業單位配置的要求,通過資產的合理調劑,將一部分資產調整充實到需要加強的行政事業單位,保證行政事業單位高效運轉,同時減輕財政支出壓力。行政事業單位擬購置資產,本著從實際需要出發和注意節約的原則,由本單位資產管理部門會同財務部門審核資產存量后,提出品目、數量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批,經同級財政部門審批同意,各單位才可以將資產購置項目列入單位年度部門預算。
規范存量管理。重心下移,重視加強行政事業單位的日常管理工作。只有在準確掌握單位資產存量的基礎上,才能滿足行政事業單位履行職能的需要。行政事業單位要制定管理實施細則,明確責任,加強日常管理。管理部門、財務部門和使用部門應每月對一次賬,使賬實、賬卡、賬賬保持一致。每年對本單位的資產進行一次全面清查盤點,查明資產的實有數與賬面結存數是否相符,資產的管理、使用、維修等情況是否正常。對清查盤點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查明原因,說明情況,并編制有關資產盤盈盤虧表,按管理權限報經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批準后,調整資產賬目。行政事業單位適時在內部簽定資產保管、養護責任狀,并將資產管理的各項指標逐一分解到科室,量化到人。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國有資產管理工作逐步形成由財政部門統一管,事業行政單位具體管,基層科室人人管的管理體系。
規范效益管理。要重點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對外投資、出租、出借、擔保等使用方式的管理,強化國有資產處置收入和有償使用收入等收益的監管,從源頭上遏制收入分配秩序混亂和國有資產的流失。要體現資源整合和共享共用新理念,針對行政事業單位普遍存在資產閑置浪費、使用效率不高的現象,按照新辦法規定,充分運用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對行政事業單位長期閑置、低效運轉或超標準配置資產的調劑權,積極推動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共用,盤活資產存量,優化資產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行政機關、全額和差額預算管理事業單位、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和具有政府職能的社會團體通過對外投資、出租出借、轉讓、變賣、報損、報廢、公管房拆遷補償、接受捐贈收入及其他國有資產收益,要納入政府非稅收入系統統一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規范出口管理。資產處置要按照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進行。財政部門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對外出租、出借事項嚴格控制,從嚴審批。行政事業單位擬將占有使用的國有資產對外出租、出借的,須向主管部門提出處置國有資產的申請,填報《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申報表》及相關資料,經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報財政部門審批,需要資產評估的,由財政部門委托中介機構評估確定基價,并委托具有公物拍賣資格的機構進行公開拍賣。發生的資產呆賬損失、非正常損失等,要在一定時間內,由本單位提出申請,經中介機構評估、主管部門審核后,由財政審批。單位憑核準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批復書》,調整有關資產、資金賬目,并在單位財務會計報告中對其相關信息進行充分披露。
規范信息管理。信息化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手段,其目的是為了基于信息化管理所獲得的基礎數據來實現查詢、統計、分析并輔助決策。為了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進行有效、科學、規范的管理,僅僅限于資產的靜態信息管理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實行資產動態管理和監控,要從資產預算開始、一直到資產的購置申請、領導審核、資產購置、入庫、調撥、出庫、配發,然后到資產的處置、捐贈、出售、出租,從而完成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全周期、全過程管理。與“金財工程”建設相結合,建立完善的資產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并將在此基礎上,按照實際管理工作的需要,分別設計配置、使用、處置、統計、預警、收益等子系統,實現對資產從入口到出口各個環節的動態管理,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效率和信息化水平,為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的結合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為行政事業資源整合和資產共享共用創造條件。實行資產動態管理還要對現行資產管理軟件進行升級,因為這是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有效監督層面
長期以來,由于監管責任不落實,對管理不善等問題造成的資產損失,沒有及時建立起責任追究制度,是資產浪費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說有效監督一靠人,二靠制度。人是主要的、第一的因素,制度是重要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掌握資產管理的人。即便制度不完美,但是有素質高的資產管理人,就能彌補制度缺陷的不足。
(一)繼續加強國有資產管理人員的培養。資產管理部門要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各種資產使用管理培訓班,對資產管理和使用人員進行有關資產管理的政策、法規、制度以及專業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培訓,提高資產管理和使用人員的業務水平。對于負責辦公用房、公務用車等資產管理的人員。要進行相關資產基本知識的培訓,提高專業管理技能。對于負責精密儀器等管理的專項資產管理和使用人員,應加強資產專業的操作方法、基礎維護保養等方面的培訓。對人員的培養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既要加強對現有人員的培養,使他們能夠適應新形勢下管理國有資產的需要,還要注意吸收新鮮血液,培養管理隊伍的新生力量,這也是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根本。
(二)完善實施資產管理問責制,使之成為常態化。實行資產管理問責制,要將每一資產確認到具體使用人(責任人),并明確各單位領導、資產管理員、資產使用者的職責范圍,即:一般干部直接對自己使用的資產負責;資產管理員對本處所有資產的管理負責;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資產管理工作負總責。對發現的各種違法、違紀,損害國有資產權益的問題,屬于單位內部管理不嚴的,責令其限期整改;屬于單位領導和有關責任人的,要根據性質給予必要的經濟處罰,同時配合有關部門給予黨紀、政紀處分;對不按規定履行有關報批手續的,依法收繳其有關資產及所得收益。對違反規定,造成國有資產損失浪費的直接責任人,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以增強國有資產監管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三)繼續加大國有資產監管力度。堅持單位內部監督與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相結合,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事后監督相結合,日常監督與專項檢查相結合,定期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收支情況進行審計,資產的購置是否進行政府采購;設備的購置支出與國家撥款及資產增減是否匹配;創收收入是否及時入賬,其開支用途是否合理合法。突出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在政府年度工作考評的份量,經濟責任審計要加大對國有資產管理責任認定和追究。如有違反財政部《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的,按管理辦法和《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
(作者單位:安徽省蚌埠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