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財政同級審計中發現,上級追加和縣本級財政預算內安排企業挖潛改革資金、支農資金、生產發展資金、扶貧資金、“萬村千鄉”等資金共計近1 000萬元,均無償的撥付至部分民營企業或私人公司,而這部分資金投入到這些民營企業和私人公司后如何管理、監控,使財政資金發揮應有的效益,在財政理論和審計實踐中形成了一個新盲區:一是財政資金撥付到這類企業后記賬不規范,沒有作為企業資本金入賬,有的甚至不入賬;二是有些部門通過一定渠道向上爭取來的資金,先撥付到企業,然后再到企業按一定比例提取費用,以彌補單位經費不足;三是當資金撥入民營企業、私人公司和農戶,審計部門在延伸審計時,常遇到種種阻礙,甚至有的根本不提供任何會計資料,拒絕接受審計監督。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認為:一是要求民營企業或私人公司對財政投入的資金應建立保證有效補償的財務核算機制,單獨記賬,專門核算;二是可根據財政投入資金的性質和用途,適當合理地通過稅收或投資收益等形式,在持續經營期間逐年使財政得到補償;三是根據法律、法規有關規定,健全核算制度,使財政投資和民營資產產權明晰,并保留政府對財政資產的處分權,自覺接受有關部門監督檢查;四是財政、審計、稅務等部門應加強監督,跟蹤資金使用效益;五是財政每年在安排資金時應充分考慮企業資信和經濟實力,使財政的投入通過企業生產經營回報社會,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作者單位:峽江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