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毛澤東強調,希望1961年成為一個調查年,號召大家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實事求是,盡快扭轉經濟困難局面。
1961年4月底至5月中旬,周恩來奔赴河北省邯鄲地區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周恩來先來到邯鄲,聽取了河北省負責人的匯報。隨后,到河北武安縣伯延公社進行了走訪調查。武安縣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八路軍晉冀魯豫軍區所在地,當地群眾為支援八路軍、打擊日本侵略者作出過重大貢獻。在伯延公社,周恩來不辭辛勞,走村串戶,走訪了幾十戶貧下中農家庭,視察了生產隊的集體食堂,還到公社商店了解了商品價格。就當時農村中群眾最關心的食堂、糧食、供給制若干問題,通過個別談話、開座談會等形式,進行深入了解。
一天,周恩來同一個叫張二廷的社員拉家常。張二廷見總理一點架子都沒有,平易近人地問長問短,就直率地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這兩年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又說,“如果再這樣下去兩年,連你也會沒有吃的。”
周恩來額頭不易察覺地微蹙一下,但瞬息間,就以沉靜而溫和的目光看著張二廷,微笑著問:“為什么這樣說呢?”
張二廷坦陳:“因為我們當然首先要顧自己,你們征購不到,還不是沒有吃的。”
這番話頓時在周恩來心中擊起層層波瀾,引起了他的重視和沉思。正如他在二十多天后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言所說:“這句話對我教育很大,我很受感動。這是我在調查中所聽到的最生動的一句話。”
在場的地委干部沒有料到這位社員竟貿然說出這么一句話來,有些尷尬地對周恩來說:“這個人是個落后分子。”
周恩來認真地對他們解釋說:“這樣看不對,這個社員說的是真理。一個農民把我們看作他自己的人才會說這樣的話,這是一針見血的話。”
會后,周恩來來到張二廷家做客。面對和藹可親的總理,張二廷將伯延公社遭受的災情和公共食堂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一一如實地講給周恩來。周恩來仔細地聽著,了解到了許多難得的一線實情。臨別時,周恩來對依依不舍的張二廷表示:有機會一定還要來的,如果自己來不了,也一定會派人來。
周恩來沒有失信,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周恩來年年都派人到伯延調查,并且代他看望這位敢說真話的農民朋友。
在伯延公社調查時,看到老區群眾的貧困境況,周恩來感到十分震驚、痛心和內疚。他在6月12日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說起那種窘況,沉痛地描述說:“除了樹葉、咸菜、野菜以外,就沒有東西了,硬是沒有存糧。”
在調查過程中,周恩來發現,社員最不放心的是多征購糧食,害怕擠掉自己的自留地。社員們懇切要求周恩來當場保證“分下去的自留地再不要收回了,再不要拿自留地頂口糧指標了”。
周恩來認為:既然摸點,總要摸出個情況來,總要給他們一些合理的保證。于是,周恩來當著地委、縣委、社委的同志說:“我可以保證。”
社員們又要求周恩來以后能夠每半年來一次,他們才能放心。周恩來回答說:“我個人能否半年來一次,還不能擔保,有時可能忙于什么事情來不成,但是工作組總是要來的。”
通過對伯延公社的調查,周恩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情況。他發現1960年秋自己主持起草、11月發出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中,關于開辦食堂和保持部分供給制的規定,并不符合農村實際情況,是廣大農村干部和群眾意見較集中、反應較強烈的兩個問題。5月7日凌晨,周恩來請秘書用保密電話將調查情況向正在上海的毛澤東作了匯報:
一是食堂問題。絕大多數社員甚至婦女和單身漢都愿意回家做飯。我正在一個食堂搞試點,解決如何把食堂解散好和如何安排好社員回家吃飯的問題。
二是社員不贊成供給制,只贊成把五保戶包下來和照顧困難戶的辦法。現在社員正在展開討論。
三是社員群眾迫切要求恢復到高級社時評工記分的辦法,但是已有發展。辦法是:包產到生產隊,以產定分,包活到組。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多勞多得的原則。因此,這個辦法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群眾的生產積極性。
四是邯鄲專區旱災嚴重,看來麥子產量很低,甚至有的顆粒不收,棉花和秋季作物還有希望。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恢復社員的體力和恢復畜力問題。
毛澤東對這些意見十分重視,連夜將這份匯報批轉給各省、市、自治區黨委。與此同時,劉少奇、朱德、鄧小平、彭真、胡喬木等從各地也向毛澤東寄去調查報告。這些報告中反映的問題與周恩來報告中提出的問題幾乎是相同的,普遍不贊成辦食堂,不贊成在分配上實行供給制。毋庸置疑,這些關鍵性問題是現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這些調查研究工作,為中央進一步修改《關于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作了重要準備。
(摘自《黨史縱覽》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