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諷諫信”
在我國古代,信訪舉報就有了雛形。據古文獻記載,舜當部落聯盟首領時,就設置了納言官,讓其深入民眾,聽取民眾的諷諫。夏商周時,民眾多以詩歌反映社情民意,對此,專門設置了采詩官,“以采詩獻之,以聞于天子”。由此,涌現了無數篇詩歌形式的“諷諫信”,規勸統治者不要太奢侈腐化,舉報貪官污吏欺壓民眾的惡劣行徑。《詩經》里收集的這類詩歌,只是當時的一小部分。
春秋戰國時期,部分諸侯國實行廣泛的輿論監督和信訪舉報制度。齊威王對監督和舉報者有豐厚的獎勵:對當面批評過失的,給予上等獎賞;用竹簡寫信批評的,給予中等獎賞;在大街小巷批評朝政得失的,聽到的給予下等獎賞。而齊威王聽到批評后,及時改正過失、處理污吏,國家也很快政通人和。
最早的舉報箱
漢朝統治者為鼓勵民眾進京告發地方官吏橫行不法的行為,專門設立了“言變事”制度,規定普通民眾可以要求官府提供食宿、車輛,直接進京到朝廷反映官吏們的貪污行為,對國家的大政方針發表個人見解或直接給予批評。漢武帝對民眾舉報的線索都派監察官調查。據記載,當時懲治貪官污吏的線索,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民眾的舉報,以至于后來統治者會把民謠作為罷黜官吏的依據。
漢宣帝時,“言變事”制度有了創新,我國最早的舉報箱就產生于這個時期,這是由名臣趙廣漢創立的。他到潁川任郡守時,發現當地的土豪劣紳結黨營私成風,形成了一個腐敗的整體,稱王稱霸,無人能治,民眾敢怒不敢言,更沒有敢直接到官府進行舉報的。趙廣漢令人制成形狀像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書”。舉報箱設立以后,官吏和群眾紛紛寫信反映土豪劣紳的不法行為,趙廣漢根據舉報的線索,組織力量進行調查,掌握真憑實據后進行了嚴厲打擊,使奸黨散落,穩定了社會。趙廣漢因此名聲大振,升遷為京兆尹。
兩晉南北朝時期,信訪舉報雖有沉浮,總體上還是為統治者所重視的。可到了北魏后期,天下相對太平,加上經濟快速發展,統治者們開始驕奢淫逸,對民眾的舉報再也沒有當初那么重視了,導致地方官吏“守宰貪暴”,公行賄賂成為官場風氣,整個社會腐敗成風。
武則天置匭接受投書
唐朝君臣非常重視總結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訓。公元618年,萬年縣(今陜西西安)法曹孫伏伽給唐高宗李淵寫信,指明隋失掉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不聞其過”,且當時非無直言之士,而在于“君不受諫”。李淵讀了這封信后,認為“周隋之季,忠臣結舌,一言喪邦,諒足深戒”,從此“開直言之路”,鼓勵官吏民眾信訪舉報。太宗時期出現的“貞觀之治”,與此不無關系。
武則天當朝時更重視信訪舉報。公元686年,她命“置匭(又稱匭匣,是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本刊注)四區,共為一室,列于朝堂”,投書按內容不同分別擲于一匭中,“每日所有投書,至暮即進”。雖然武則天為的是掌握權力,但她畢竟進一步深化了信訪舉報制度,為后人效仿和延用。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有很強的廉政意識,對信訪舉報也十分注重,而且對重要的舉報親自處理。一次,有人舉報他的姐姐魏國大長公主穿衣豪華、生活靡費,趙匡胤接報后便到公主那里,看到公主果然生活很鋪張,穿得很豪華,特別是見了公主那件“貼繡鋪翠”的上衣后,趙匡胤對她說“這件衣服不能穿了,今后也不要用翠羽作衣飾了”。公主問道為何,趙匡胤說:“你穿上這件衣服后,皇親國戚就會跟著學,就會形成奢靡之風。”公主聽后接受了批評,將衣服放入柜中再也沒有穿過。
明朝時民眾
可將貪官污吏“綁縛赴京”
明朝時,朱元璋賦予民眾將貪官污吏“綁縛赴京治罪”的權利。他在《大誥》、《大誥續編》中要求,各地如有貪官污吏,城鄉居民可將其綁縛赴京,“雖無文引”,關津也要“即時放行,不得阻擋”,“敢有阻擋者,其家族誅”。在此詔示下,常熟縣陳壽六等人把貪財害民的官吏顧英綁縛至京面奏,朱元璋當即就給他們進行了封賞,還免除了他們3年的雜泛差役,并警告當地官員,誰對他們進行打擊報復,一律族誅。
清從明制,對待信訪舉報雖沒有朱元璋那么嚴厲,但也鼓勵民眾對官吏實行監督。順治專門下詔要求科道官“風聞言事”,揭發不法官吏,特別是高官的貪污行為,明確提出“知無不言;言無不實”,要求直言無隱,言必有據。康熙掌握朝政后,多次下令要廣開言路,鼓勵官吏民眾特別是言官以風聞之事入告參劾。
可惜從雍正后,舉報的內容真正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實”的并不多,這項制度成了官員們“互為告訐”的手段。到了清末,無論是官場還是民眾無不“風聞言事”而色變,這是異化信訪舉報的結果。
(趙鴻祥、杜輝明薦自《北京青年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