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昆明日報》用4個整版公布了從市委書記、市長到5區、1市、8縣及市直各部門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的聯系電話,同時詳細刊登了各領導的職務分工情況。這一專號在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報紙很快被一搶而空。
昆明市公布黨政領導班子成員聯系電話,是為了接受群眾監督。雖然這一做法不一定是各級機構及干部接受監督的最好的辦法,但公眾對此反響強烈,說明公眾對公權機關有著一種強烈的“監督渴求”。
從近期報道來看,各地官員高調力挺媒體和公眾監督。江西、廣西提出新聞也是生產力、軟實力;廣東省領導歡迎網友“灌水”、“拍磚”;云南明確將媒體監督作為問責行政首長的依據之一……這一切,都說明各地各級公權機關更加重視接受公眾監督,同時也表明公眾渴求對權力進行有效監督。
“監督渴求”的背后,既反映了當前公眾民主法治意識的成熟,也是公眾長期以來的一種情緒釋放。毋庸諱言,由于民主法治的不健全,“政務公開”、“陽光政務”并未得到充分體現,公眾對公權機關的監督,客觀上存在著監督難、難監督的現象。權力不受監督必然導致腐敗。隨著社會的進步,公眾民主法治意識的加強,“監督渴求”勢必越發強烈,此時,公權機關如何應對,就考驗著其執政能力。
如果說過去透明度不夠的權力體系,如同一間密不透風的房子,那么,現在許多地方和部門順應時勢而采取的政務公開、歡迎監督的開明之舉,已經打開了“黑房子”的窗戶。加之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達,想要讓權力“暗箱操作”,已經不太可能。
從公布領導電話的報紙導致“昆明紙貴”的現象中,各地各級公權部門都應該受到啟發,加快推進和完善民主法治,滿足公眾的“監督渴求”,使權力受到更多更好的監督。
(摘自《中國青年報》本刊有刪節圖:左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