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特色經濟的概念、理論基礎和特征出發.在分析了西部地區發展特色經濟的重要性基礎上.探討了特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導特色產業選擇與應注意的問題.對西部地區特色經濟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西部地區特色經濟
近幾年來.隨著東部地區經濟的蓬勃發展.東西部地區差異日益加大.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國家戰略層面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國家在推出“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后.為西部地區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但是在國家有限的資金投入情況下.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得到最大效益.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首要解決的問題。據此.西部地區應該依據本區域的特點.發展特色經濟.以達到經濟快速發展的目標。
一、特色經濟的概念、理論基礎和特征
有人認為特色經濟就是區域經濟;有人認為特色經濟是效率經濟;也有人認為特色經濟就是市場經濟。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總體而言.特色經濟主要是指一定的區域范圍內.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區域優勢資源為依托.依靠科學技術和資源的差異性.形成具有規模化、異質化的特色產業群.能將產前、產中、產后諸多環節連接起來.從而帶動本行業、本地區的發展.同時兼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最終能夠成為本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
特色經濟的提出主要是建立在優勢理論基礎之上的。最早的優勢理論是斯密提出的絕對優勢理論。主要觀點是每個國家都有其絕對有利的、適宜于某些特定產品的生產條件。如果按其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來進行專業化生產.各國的資源就能得到正確的分配和有效的利用。繼斯密之后.李嘉圖根據絕對優勢理論:于1817年提出相對優勢理論.認為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國存在差異.各國就能夠生產各自的比較優勢產品.并在國家間進行交換.通過貿易增進利益。其后.赫克歇爾和俄林又以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為基礎.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簡稱H-O理論。該理論解釋了比較優勢理論中比較成本差異的來源.認為各國國內商品價格比例或比較成本的不同.是由于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稟賦的不同和生產各種商品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比重不同。
依據上述理論.我們認為區域應該集中主要力量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獲得比較利益.才能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由于特色經濟是比較而言的.特色經濟也是可以轉化的。今天視為特色的.明天就不一定有特色;這方面有特色.其他方面就不一定有特色;這一層次上或范圍內有特色.在另一層次上或范圍中就不一定有特色。從這個角度來講.特色經濟又是不斷開拓進取、創新的經濟。特色經濟具有開放性、優勢性、規模性、連帶性和動態性等基本特征。它是揚優成勢的經濟.也是追求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益、高水平的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才能把優勢凝聚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西部地區發展特色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西部地區產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緩慢.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貧困人口多.生態環境脆弱。雖然資源豐富.但在很大程度上尚不能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現實的生產力。西部地區應沖破原區際分工中的角色,改變傳統的發展觀念.按照梯度理論的理念,發展自有特色,創造自有技術。特色經濟無疑是西部地區的必然選擇。
西部地區雖屬落后地區,但同樣要面臨國際化的競爭。在國際競爭中,西部地區同樣面臨著技術革命的挑戰。目前,各種新技術并不因其已在生產中獲得應用而放慢速度,而是在生產和開發兩個方面迅速推進,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更新換代。西部地區要適應國際化的這種競爭,就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發展適用技術,開發特色產品,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優、人優我特”的特色經濟為方式。
西部地區資源豐富,森林面積占全國的39,3%,林木蓄積量占41,9%;草場面積占全國的89,6%;水力資源蘊藏量占全國的52,3%;煤炭約占60%;石油、天然氣儲量可觀,金屬礦產種類繁多,儲量巨大。西北西南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黑金屬和有色金屬基地。同時,西部集中了我國5大天然牧場,是重要的畜牧業區。這種優勢不僅規定了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在于開發和利用資源,而且提供了經濟發展的能源動力保證。西部地區若要化資源優勢為市場優勢,就必須選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資源優勢明顯,建設條件有利,技術起點高,具有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整個經濟發展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特色產業,并形成產業群,逐步形成本區域的特色經濟。西部地區是我國貧困人口的主要分布區,往往愈是貧困地區的生育觀念愈陳舊、落后,在“多子多福”的觀念支配下,西部地區的生育率居高不下。同時,三大產業從業人員比例不協調。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大,全國2003年平均水平為49.1%.西部地區都高于這一水平.最高的云南為72.7%。隨著經濟的發展,西部地區從第一產業中分化出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是必然趨勢。這必然會帶來巨大的就業壓力。因此,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就是選擇容納勞動力很多的特色經濟和特色產業。
三、特色經濟發展中必須重點解決的幾個問題
特色經濟的發展一定要根據本區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精。所以區域選擇某一產業作為特色經濟的主導特色產業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本地區的特色資源為基礎
以本地區的特色資源為依托,是西部地區發展特色經濟的內在要求。西部地區產業基礎薄弱,資金、人才、技術缺乏,盲目追風,發展高技術產業顯然不是明智之舉。應緊抓資源優勢型產業,通過逐步加深資源的開發力度、增加相關產品的附加值來逐步增加區域競爭力,實現產業升級,加快區域經濟騰飛。區域的資源稟賦情況是發展特色經濟的基礎。
(二)以市場為導向
特色經濟的發展如果脫離了市場的作用就不會是特色經濟,而且沒有市場前景的產業是無法長久生存的。因而,選擇主導特色產業時,一定要關注它是否具有市場前景,是否能快速占領市場,是否能快速將產品轉化為利潤。
(三)注重產業關聯度
西部地區在發展特色經濟時應大力培植關聯度大的特色產業,并將其作為本區域的主導特色產業。關聯度大的產業其鏈條一般很長,對其他產業的帶動效應較大,因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顯著。同時由于環節較多,還可以達到產業持續發展目的。反之則會使經濟發展空間受限,導致經濟發展不能持久。所以特色經濟中主導特色產業是否具有較大的關聯度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四)注重產業的潛在發展規模
選擇主導特色產業時,應首先預測其潛在發展規模。只有可以發展為較大規模的產業才能不斷獲得規模效益,有可能不斷發展適用技術,提高市場競爭力,發展出自己特有的品牌,有較大的帶動效益,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西部地區應結合市場的需求情況,預測產業的發展規模,著力培植具有較大規模趨勢的產業。
(五)注重環境保護
西部地區發展特色經濟一定要注意對環境的保護,不能走犧牲環境促進發展的老路。從全國生態系統脆弱程度排序來看,西部地區除廣西為中度脆弱省份外,云南(0.5925)、內蒙古(0.8045)、四川(0.6285)為強度脆弱省份;新疆(0.6537)、陜西(0.6613)、貴州(0.7153)、甘肅(0.7821)、青海(0.8045)、西藏(0.8329)、寧夏(O.8353)為極強脆弱省份。西部地區在特色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環保節能技術的應用,要注重循環經濟理念的貫穿,防止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造成環境的嚴重破壞,增加環境成本,從而限制區域的后續發展空間。
(六)注重新技術的開發和利用
地區經濟發展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不斷增強產業的競爭力,而產業競爭力又突出表現在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方面。西部地區若想使本地區真正形成特色經濟,就要在利用資源特色優勢的同時,有意識地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和研究,不斷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并根據市場需求不斷開發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新產品。還要注重對人才和資金的吸引,使特色經濟永葆活力。
(七)重視發展產業的動態調整
由于區域內的各種條件都在不停變化著,因而在特色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區域內資源狀況的變化、區域外環境的變化以及市場需求的變化等。要選擇與當前情況相符合的產業作為發展重點,不能毫無目的地普遍發展,也不能一成不變地發展,應該以變化的眼光來有側重地發展主導特色產業。
長期以來,西部地區在制定本地區產業發展政策時,往往把著眼點放在國家要優先發展的產業,很少考慮本地區的資源和要素稟賦,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地區產業結構趨同。近幾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逐步踏上了特色經濟發展之路。如西藏提出了突出六大重點、五大特色產業的發展思路;寧夏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農牧業為基礎的加工產業;新疆的特色產業發展圍繞在農業、工業和旅游業上;內蒙古則發展以畜牧業為基礎的特色產業;云南大力發展旅游業等等。其中發展最好的當數內蒙古的特色經濟,這一特色經濟的成功培植使得內蒙古在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西部其他省區應主動學習內蒙古特色經濟的發展經驗,重視特色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改善本地區特色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