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是我國重要的玉米主產區,產量約占全國產量的8%左右,居全國第6位,玉米利用曾長期以飼料加工和區外銷售為主。隨著農畜產品加工工業的發展和玉米深加工產品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內蒙古逐步成為玉米深加工較為集中的省區,玉米的消耗量增加迅速,近年已成為玉米的凈進口區。
內蒙古資源狀況和產業匹配對于農產品生化加工、高端畜牧業發展尚有巨大空間,發展玉米深加工產業,不僅可以促進內蒙古實現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和提升玉米產區綜合經濟實力,對促進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化發展、改善工業結構將起到關鍵作用;同時對于兼顧糧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內蒙古玉米深加工產業發展基礎
內蒙古玉米深加工產業開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主要生產飼料、淀粉、食用酒精等產品。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出現了大型的發酵企業,飼料、淀粉、酒精等中、小型企業也開始發展起來,并逐步形成以發酵、味精、淀粉、酒精、飼料等為主要產品的玉米深加工體系。
目前全區具有一定規模,已經建成并正在生產加工的玉米企業有170余戶,共生產20余種玉米深加工產品,年消耗玉米近千萬噸,但是內蒙古玉米深加工產業技術水平低,大型企業少,產品品種少和總體規模小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二、內蒙古玉米深加工產業面臨的發展環境
(一)玉米深加工產品呈現較強的需求態勢
由于玉米生產的變性淀粉廣泛應用于造紙、紡織、食品、飼料、醫藥、日化、石油等行業,而我國對變性淀粉需求量年平均遞增速度已達到27%,因此發展變性淀粉成為淀粉深加工的必然趨勢。此外玉米淀粉制取的淀粉糖是醫藥業的重要原料,可進一步生產出青霉素、紅霉素、維生素等多種藥品,因此,國內的淀粉糖的生產和利用有很大的空間。隨著飼料、食品和醫藥工業市場對賴氨酸需求的增長,目前國內賴氨酸的總生產能力已經達到約1.9萬噸/年,而需求量已達到3.54萬噸/年,預計今后年均增長率將維持在10%以上。由于玉米有“飼料之王”的美稱,所以玉米是內蒙古畜牧業發展的優質飼料之一;隨著生物技術、濃縮飼料技術和配合飼料的發展,預計我國對玉米飼料的需求將保持5%的增長速度。
(二)玉米深加工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以玉米為原料,加工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等初級制品為第一層次。以初級制品為原料,進一步加工成玉米糖漿、果葡糖漿、飴糖和各種變性淀粉、酒精等產品為第二層次。把第二層次的各種糖發酵,進一步加工制成黃原膠、甘油等產品為第三層次。目前內蒙古玉米加工產品的層次還比較低,除玉米淀粉產品有一部分深加工外,基本都是初級加工。
(三)玉米深加工產業政策得到國家的高度關注
玉米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農業政策、工業政策關注的重點農產品。近年來,隨著玉米深加工業的發展,玉米原料已經逐步出現短缺局面。因此,我國已經開始加大對玉米深加工產業發展的調控力度。2006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發出通知,限制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項目,并對各地玉米加工企業進行清理。2007年國務院又提出“嚴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盲目發展。各地要停止新建、擴建玉米深加工項目,并對在建項目進行全面清理。”但從實際執行情況分析,2005年以來我國及我區玉米深加工能力一直保持著持續的增長,無論是作為糧食加工還是作為工業品生產,玉米深加工已經成為在市場巨大拉動下的高增長行業。
三、內蒙古玉米原料約束分析
2006年內蒙古玉米產量為1091萬噸。預計2007、2008年穩步提高達到1100萬噸以上。保守估計,按照年均增長3%的速度,到2010年達到1212萬噸,到2015年將達到1405萬噸。
近年來玉米消費呈現上升趨勢。由于食品選擇的多樣性,食用玉米的消費量基本保持穩定,同時對優良食用品種的需求加大。玉米飼用量基本保持在總量的60%左右,隨著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預計今后一段時間內飼用玉米將呈現增加趨勢,預計2010年飼用玉米需求將達到700萬噸,到2015年將達到800萬噸。近幾年內蒙古玉米深加工量呈不斷攀升的趨勢。預計區內玉米供給到2010年工業用量達到900萬噸,到2015年達到1200萬噸。在種用方面,按每公頃玉米種子用量在40公斤左右推算,到2015年內蒙古玉米種子用量每年將維持在10萬噸以內。與此同時,每年玉米在儲運過程中的損耗約在50萬噸左右。
綜上,內蒙古玉米的供需狀況已經呈現出平衡狀態并將成為長期趨勢,在不考慮進出區情況下,預計到2010年內蒙古玉米產需缺口將達到450萬噸;2015年內蒙古玉米產需缺口將達到600萬噸。
四、對策與措施
(一)合理配置玉米產業布局,促進產業協調發展
通過市場手段、項目審批機制配置玉米深加工產業,在穩定發展玉米深加工產品生產前提下,面向市場,優化結構,將土地優勢、能源優勢、玉米資源優勢、地緣優勢轉化變為玉米深加工產業優勢,提高玉米產品市場競爭力,把玉米深加工業發展成為內蒙古農畜產品加工業中繼乳業之后的又一支柱型產業,實現玉米深加工生產力布局的優化組合,增強內蒙古經濟總體產出能力。
(二)培育玉米深加工大型企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從財政、稅收、信貸等政策上扶持優勢企業,通過引進、聯合、兼并、收購等資本運營方式,實現“強強聯合”、“強弱聯合”,培育和組建一批資本結構多元化、產品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玉米深加工大型企業,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和核心競爭力。
(三)加快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業發展層次
運用高新技術,促進對玉米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和綜合利用,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優質新產品。提高精、深加工產品的比重,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加強對優良傳統產品的挖掘,培育一批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產品。加強名、優、特、新產品的商標注冊管理,保護知識產權,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積極培育和扶持知名商標。充分利用《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加大對知名商標的保護。
(四)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推進產業技術創新
加大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跨越計劃、農業綜合開發等對玉米深加工項目的資助力度,不斷提升玉米深加工產業的原始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促進中小型加工企業技術創新,在產品研發、技術引進、標準與信息體系建設、人員培訓等方面加強引導和扶持。扶持大企業增加科研投入,建立技術研發中心,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鼓勵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加工企業之間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科研單位為依托”的技術研發體系,加快玉米深加工業的技術創新步伐。
(五)積極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增強產業外向度
加大針對重點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區外資金投資玉米深加工領域,兼并重組區內的玉米深加工企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協調發展。鼓勵和支持玉米深加工企業獲得國際質量認證、環保認證、安全認證等有關國際權威認證。努力開拓出口市場,并鼓勵開發利用區外和境外原料資源,擴大企業發展空間。積極幫助和支持大型企業獲得產品進出口經營權,拓展內蒙古玉米進區渠道,促進內蒙古玉米深加工產品出口。
(六)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提高產業融資能力
鼓勵多層次、多形式、多種經濟成分發展玉米深加工業,促進大型龍頭企業資本構成多元化,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繼續加大內蒙古玉米產業基地各級地方財政對玉米深加工業的扶持力度,推動玉米深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和工藝設備更新。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
(七)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產業發展環境
鼓勵各類服務機構,圍繞玉米深加工的需要,發揮在行業狀況調查、產業規劃制定、行業誠信體系建設、項目評估、技術咨詢、人才培訓、質量檢測等方面的作用,促進內蒙古玉米深加工業的行業管理和服務逐步規范化。鼓勵同類型的玉米深加工企業之間組建專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協調解決行業內部矛盾,支持行業協會組織出口企業積極應對國外歧視性反傾銷等限制性措施,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積極支持企業參加國內外大型展覽展銷,提高內蒙古玉米深加工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協調有關部門,在協會的開辦、登記、注冊等方面提供便利。爭取各級政府對有關玉米深加工業的創業輔導、融資擔保、科技服務、信息傳遞、政策咨詢、人員培訓、標準體系建設等公益性服務的支持,健全服務網絡,強化服務功能。
(八)制定原料戰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建設優質專用玉米生產基地。根據內蒙古自然條件和玉米深加工業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發展優質、專用、安全的玉米生產基地,以深加工產品結構調整促進玉米種植產業化。大力支持玉米加工企業發展專業化的加工原料供給基地,逐步實現加工原料的專用化、規模化和標準化。加強玉米加工專用品種的引進、選育和推廣,為玉米深加工業的發展提供符合加工要求的品種保障。鼓勵玉米生產企業以“公司+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民投資入股等產業化經營模式,與農民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保證玉米深加工業優質專用原料的有效供給。
積極參與國際市場及國內原料市場,擴大原料控制力度。積極鼓勵企業通過國際、國內期貨市場穩定原料供給;培植自治區東部玉米現貨市場建設,提高對東部4盟市玉米原料的控制能力;擴大西部糧食流通市場、物流中心對西部周邊省區玉米原料的整合吸納作用;對非食品類玉米深加工放開轉基因玉米的進口,并強化轉基因玉米原料使用的規制;鼓勵加工企業通過進口解決原料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