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徽商聞名遐邇,素有“無徽不成商,無徽不成鎮”之說。所謂徽商巨富,一種是帶著小麥面餅,穿著草鞋,從徽州深山老林里走出來,靠勤勞、智慧與誠信經商致富的,如紅頂商人胡雪巖就是這類徽商的代表。另一類是官場失意而經商致富,蕪湖近代徽商崔國因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要介紹蕪湖徽商崔國因,還要從他官場興衰說起。
崔國因(1831-1909),字惠人,號宣叟,安徽太平(今黃山市黃山區)人。他出身貧寒,少年苦讀于深山寺廟中,兼習儒醫,學成行醫鄉里,妙手回春,救人無數。清同治十年(1871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充當詹事府中允,署日講起居注官。他在研究經史,講解起居注外,還留心國際時務,關心國計民生,尤其對洋務、西學研習頗有心得。
光緒九年(1883年),他向朝廷上了一份奏折,認為:“今日世界,猶如戰國時代七國之縱橫者,國與國之間相處,論勢不論理,如果不能自強,則斷不可立國。”他在奏折中提出11條建議:“儲人才、興國利、增兵船、練精兵、設武備、筑炮臺、修鐵路、精水師、精制器、設議院、講洋務。”他在設議院條中提出:“議院之設,分為上下,其上議院由王公大臣議之,所以率作興事,慎憲有成,知其大者、遠者也;下議院由各省民間公舉之人議之,所以通幽達隱,補弊救偏,興利除害,知其小者、近者也。”所以,當代學者一致認為他是近代中國向朝廷明確提出設立議院制度、進行民主建設的第一人。
關于修筑鐵路問題,早在光緒六年(1880年),朝廷內外已經爆發一場大辯論。后來法國人入侵越南,邊疆危機再次爆發。因此,崔國因在奏折中提出“鐵路之設,有事可以調兵轉餉,無事可以通商惠工,英美各國鐵路公司每年所獲之利,以數十百萬計也,則不但強兵,而且富國矣。”由于建筑鐵路耗材需工甚繁,如在國內普遍實行,人力、物力難以為繼,他主張先在云南、山西試辦,轉運銅鐵,取得效益后逐步推廣。此前有關鐵路建設動議多出于軍事目的,而崔國因在奏折中明確提出鐵路還可以“通商惠工,可奪外洋之利”,見識更為遠大。
當時洋務運動重心仍在器物與技術上,崔國因能夠提出制度改革與技術革新并行之觀點,可謂超過前人,但是當時垂簾聽政的慈禧將奏折交總理衙門傳閱,因事關國體改革,清廷無法接受,只以“毋庸議”而作罷。
崔國因熱心改革,專攻洋務,熟悉東西洋各國風俗文化,得到時任直隸總督、欽差大臣李鴻章的賞識,光緒十五年(1889年),密折薦舉崔國因任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等國的外交大臣。他于9月25日抵達美國華盛頓,至光緒十九年(1893年)乘槎那號輪船回國。他在出使美國4年間,仔細考察了美國的狀況與強國的原因,思想認識有了很大提高。他按照總理衙門對出使大臣的要求,把每天的所見所聞都記在日記上,并及時翻譯咨送有關中外交涉的書籍、報刊。在此期間,他共寫了40多萬字的日記寄回國內,供朝廷大員閱讀參考。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匯集出版《崔國因出使美日秘日記》,這部日記不僅是他的傳世之作,也是當時人們了解美洲大勢的重要窗口。
崔國因出使期間的主要貢獻就是解決華工糾紛,為爭取華僑權益付出大量心血。自美國加利福尼亞1848年發現金礦到1880年代初,約有30萬名華工在美國淘金開礦、墾荒種田、修筑鐵路,為美國西部開發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自19世紀70年代中期起,由于美國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爆發,國內政黨間政治斗爭日趨激烈,美國國內排華浪潮突起,并且越演越烈,美國國會于1882年頒布了“排華法案”,限制華人進入美國。1884年,國會又補充限制華工條款,在美華工自由受到限制,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崔國因赴美以后,一方面游說于議員、官員、牧師以及當地同情華人的組織,希望從外圍尋找突破口,另一方面認真研究國際公法、美國法律和中美有關條約,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合理合法的斗爭,如聯絡一些主持正義的美國人,利用報紙與集會抨擊反華勢力。1893年,美國總統與司法部一致承認保護在美華僑的合法權益。
崔國因在出使國外4年中,可謂盡職盡責,維護了在美華工的正當權益,維護大清王朝在國際上的地位。但他在任滿回國以后,仍然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光緒二十年(1894年)四月,李鴻章因崔氏在美國看過水師會操,訪求過英美海軍章程,頗知其中奧妙,奉調他隨同出海校閱北洋水師,校閱以后,再回天津當差。
據《太平縣志》記載:崔國因任滿回國后,遂一蹶不振,不久即辭官歸里,在蕪湖經商,資產達百萬。他在黃山始信峰的石峰上留有《游黃山宿獅子林》詩兩首,其中一首為:“解組歸來歷九瀛,看山又作虛步行。廿年宦轍身猶健,半榻茶煙夢已清。”這首詩反映了他回國后因故降職,從翰林院編修、詹事府中允被貶到天津當差,宦海浮沉,如夢初醒的思想狀況,也反映了他棄官經商思想變化的過程,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