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在杭州西湖畔悠然而行的游人中,幾乎沒人會注意到西湖畔那繁華掩映下的一片低矮老屋,更不會有人知道75年前發生在這個叫“湖邊村”23號老屋中的往事。
2007年11月最后一天,這里成了眾所矚目的去處:初冬的陽光和煦地灑在這些斑駁的老墻門上,一條鮮艷的紅地毯忽然從其中的兩幢房子前鋪展開去,浙江省、杭州市領導來了,中韓兩國友人和學者們來了,相識不相識的行人游客也紛紛駐足觀看,把這個狹小陳舊的湖邊村圍了個水泄不通。
此時這里舉行了一個隆重而簡短的儀式,中共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和韓國老將軍金信一起攜手邁上了紅地毯,走進了一幢“青水磚墻、烏漆大門、雕花門楣”民居。原來,這片不起眼的低矮老屋竟是韓國獨立運動的圣地,今天在這里舉行的是韓國臨時政府紀念館的開幕式。這是繼上海、重慶、嘉興之后,韓國人民心中又一個“反抗日本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圣地。
在省外辦副處長阮潔女士的安排陪同下,這幢普通的二層小樓把我們再次帶回到70多年前的烽火歲月,讓大家重溫“韓國的祖先為祖國獨立付出的青春和生命”,并感受中韓人民之間患難相交、榮辱與共的珍
貴友情。
存仁存義 共御外侮
20世紀初,飽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廣大亞非拉國家掀起了世界范圍的民族解放運動。1919年4月11日,大批流亡海外的韓國志士在上海成立了韓國臨時政府,從事“反日復國”獨立運動。從1919年至1945年,韓國臨時政府輾轉遷徙大半個中國,先后在上海、嘉興、杭州、長沙、廣州、柳州、重慶等地開展活動,得到中國政府和各地人民的有力援助,其中在杭州期間,韓國臨時政府通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斗爭,擺脫了分裂、追捕和低落等困境,成為韓國獨立運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時期。
1932年4月29日,在“韓國國父”金九先生的策劃下,韓國義士尹奉吉在上海虹口公園炸死了日本上海派遣軍總司令白川義則等要員,使中韓兩國抗日力量受到極大鼓舞。入侵中國的日本特務懸賞60萬大洋瘋狂搜捕金九等人。臨時政府于是被迫從上海撤離。在中國著名愛國人士褚輔成一家積極救助下,臨時政府秘密轉移到浙江嘉興、海鹽、杭州等地進行艱難的活動。他們有時寄居在嘉興的梅灣街79號,有時躲藏在海鹽的載青別墅,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坐著小船在水上漂泊。同年,在躲過了日本特務沿滬杭、滬寧線的緊密追蹤后,韓國臨時政府又遷到杭州,先后在五福里二弄、湖邊村23號、清泰第二旅社等地開展活動。在杭期間,臨時政府堅持斗爭,召開獨立會議,并發行獨立機關報《震光》。從1932年至1937年,韓國臨時政府躲過日寇的多次圍追,在浙江頑強地生存下來,臨時政府的要員們在杭州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杭州西子湖畔湖邊村成了他們為韓國獨立運動嘔心瀝血的見證。“愛國愛民,故園長在目;存仁存義,魂去不須招。”韓國臨時政府在中國、在浙江、在杭州走過的奮斗足跡,中韓兩國人民之間扶危濟困、共御外侮的深厚情誼,特別是兩國抗日志士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流淌在中韓兩國人民的友好長河里,如醇厚的紹興黃酒一樣,歷久彌新,越陳越香。
飲水思源 情深誼長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是韓國獨立運動領導人金九的兒子金信將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將他的后半生全部貢獻給了中韓友好事業。1989年,這位自稱是“半個中國人”的金信將軍,帶著讓他魂牽夢纏半個世紀的愿望回到生他、養他的中國大地,這位韓國獨立運動領導人金九的后代,作為韓國獨立紀念館的理事長和顧問,在中國大地尋訪了韓國臨時政府在中國活動的舊跡,由衷感謝援助過臨時政府的中國人民及其后代,深情述說中韓人民患難與共的故事。1996年8月,韓國頒布總統命令,確認浙江嘉興的平民百姓褚輔成對韓國獨立運動的巨大功勛,追授予他韓國建國勛章。接著,金信將軍又促成《白凡逸志》中文版的出版及中韓教育與文化合作;參與了上海、重慶、嘉興和杭州等臨時政府紀念館及舊址的修復和開放,介紹組織韓國企業、教育、文化和政府人士訪問中國,并直接促成眾多韓國企業落戶浙江嘉興和杭州等地。
20年間,金信將軍50余次飛來中國,踏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他在80歲高齡時還去了西藏,登上了布達拉宮的金項。他深情地說:“我在中國從小學、中學讀到西南聯大,又在中國參加空軍,我的祖母、母親、還有哥哥一家三代都長眠在中國的土地上,我是半個中國人,我愛中國,我對中國的深情厚誼永遠無法割舍。”
在韓國臨時政府的開館儀式上,筆者見到了風塵仆仆地趕到杭州參加“韓國臨時政府紀念館”開館儀式的金信將軍,雖然他已是85歲高齡,但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杭州韓國臨時政府紀念館對外開放,金老將軍在紀念館內每走一步都像是在打開一扇記憶之門,每看一處都像是在追尋一件熟悉的往事。當他談起臨時政府在杭州,談起韓國獨立運動,談起自己一家人的中國歲月,談起中韓人民之間的友好感情,顯得十會激動,他說:“我要感謝中國人民,感謝杭州人民,可以說沒有中國,就沒有韓國臨時政府,就沒有韓國獨立運動。我希望年輕一代牢記這段歷史,共同維護和發展中韓兩國唇齒相依的友好關系。”
傳承歷史 再譜新曲
1992年,中韓兩國正式建交,兩國合作與交往蓬勃發展,在各個領域形成了全面合作的伙伴關系。正如韓國駐滬總領事、金九先生的孫子金揚所說:如此令人矚目的發展正是“得益于上世紀初兩國在受到帝國主義侵略的艱難歲月里共同抗爭的歷史”。
2007年是中韓建交15周年,杭州“韓國臨時政府紀念館”開館是“中韓友好年”活動中一項最有意義、最重要的活動,“今天這一歷史憑證又在革命后代的共同努力下重新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確信這必將成為見證韓中關系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金揚總領事如是說。
值得欣慰的是,兩國政府和人民沒有忘記臨時政府在中國的這段歷史,經過兩國有關人士的積極推動,上海、重慶、嘉興等地的臨時政府舊址相繼得到修繕、保護,并對兩國人民開放,成為中韓兩國友誼的歷史見證。正如金揚總領事設想的:隨著杭州韓國臨時政府紀念館的對外開放,將在上海與杭州之間形成一條臨時政府遷徙活動的舊址鏈,希望“重新恢復舊貌的臨時政府(杭州)舊址,成為促進韓中關系發展和讓我們銘記歷史教訓的教育圣地。”沒有昨天,就沒有今天;沒有今天,就沒有明天。為此,金揚總領事計劃今后組織韓國年輕一代開展追尋臨時政府足跡,重溫歷史記憶等活動,使新時代的韓國年輕人了解臨時政府的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的歷史,珍惜中韓兩國人民、珍惜抗日志士“患難與共”的友誼,為中韓世代友好再譜新曲,再創輝煌。
相信,正是有了金信、金揚等一代代韓國友好人士的薪火相傳,正是有了上海、杭州等韓國臨時政府紀念館的相繼開放,正是有了中國與韓國之間經濟、政治、文化等的深入交流,兩國人民的友誼和深情定會像長江之水,源源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