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將整幅龜茲壁畫雕刻在新疆特產吊葫蘆上,民間藝人馬江紅出名了:她的葫蘆雕刻作品被邀請赴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并上了中央電視臺的《鑒寶》欄目;她受邀參加在杭州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民間藝人節;她受到香港陽光衛視的邀請,赴香港接受專題采訪;她的葫蘆雕刻作品《龜茲系列#8226;阿舍王夢境靈浴圖》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采用作為八年級美術教材。……
與葫蘆雕刻結緣
1990年,在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就讀的馬江紅,假期里踏著崎嶇的小路去探尋克茲爾千佛洞。當她走進千佛洞一個較為完整的洞窟時,她的心靈不由得震撼了:這些壁畫多么絢麗和寶貴啊,它完全可以與敦煌壁畫媲美!可惜如今千佛洞不少洞窟已經坍塌,她為已經坍塌的壁畫惋惜,也為尚存的壁畫遺產擔憂,于是她馬上拿出畫具,要把殘存的壁畫描摹下來。
從千佛洞回來之后,馬江紅仍然一直心系那里的壁畫,如何將那里的壁畫保存和流傳下來,成為她的一個心結。由此,她開始認真收集龜茲壁畫資料,有些龜茲壁畫往昔已被盜到西方的,她也托出國的友人在那些西方國家的博物館里將其拍照帶回來。
就在她致力于收集、整理龜茲壁畫時,馬江紅忽然又與葫蘆雕刻結了緣。那是1992年她來到南疆地區旅游,看到很多當地民族手工藝人在葫蘆上烙畫,藝人們那種仔細和專注的深情深深觸動了她。再看那些成品的彩繪葫蘆作品,又如此惟妙惟肖,精美異常,這一下觸動了馬江紅的靈感:何不將龜茲壁畫刻在葫蘆上,這樣一來不就傳承了珍貴的藝術遺產了?她當即花600元錢買了一個葫蘆,開始了葫蘆上的藝術之旅。
和許多藝術家一樣,馬江紅在從事葫蘆雕刻藝術上耗盡了心血,走了不少彎路,很長一段時期一直處于迷茫中。她不想用傳統的刻葫蘆技法來表現自己的作品,經過很多次考慮,最終她決定采用雕刻技法來創作。葫蘆表層堅硬且容易穿透,用雕刻技法刻葫蘆對用刀力度有很高的要求,力氣小了刻不上去,力度稍大一點葫蘆表層便會穿透,整件作品就毀了。最初一段時間,馬江紅下刀時把右手小拇指的指甲都刻劈了,一直到現在都沒長好。
馬江紅的葫蘆雕刻處女作是《12木卡姆》,用的就是第一次買的那個價值600元的葫蘆。她采用浮雕、透雕、鏤雕等雕刻技法刻了一年半時間,接著,她又把龜茲壁畫搬到葫蘆上。把龜茲壁畫搬上吊葫蘆,對吊葫蘆的質量要求很高。她至今都無法忘記第一次去南疆采集葫蘆的情景:那是1993年10月,她完成了第一件葫蘆雕刻作品后,專門利用休假時間到南疆采集吊葫蘆。當時,當地種葫蘆的農戶并不多,她一個人挨家挨戶去收葫蘆,由于語言不通,常常要比劃好長時間老鄉們才能明白她要的是卡巴(葫蘆維語發音)。由于用于雕刻的葫蘆品相特別重要,常常是100個葫蘆里面只能挑出五六個能用的,故采購葫蘆特別費精力。馬江紅說:“挑選葫蘆是一門技術,葫蘆種類多,又分為水葫蘆和油葫蘆,水葫蘆木質差,油葫蘆木質硬、保存時間長,所以我一般都選油葫蘆,此外有霉點的不能要,帶疤痕的也不能要。一個普通的葫蘆價格在20元左右,但好一點的就得上千元。”她采集了100多個大大小小的葫蘆,并和當地老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如今當地老鄉們看到葫蘆能賣錢,都開始種植葫蘆了,她挑選的余地也大了。
十六年艱辛不尋常
馬江紅的葫蘆雕刻實在吸引人:這只葫蘆半米來高,整體覆蓋著泛著淡淡光澤的淺褐色彩漆,在鼓脹出來的大肚子上面,幾個或坐或躺或立的古西域人物環繞在周圍,他們舉止各異、眉目傳神。這是馬江紅刻繪的克孜爾千佛洞第七十六窟壁畫《菩薩與天人》——她最為滿意的一件作品。如今日本客商已經將價格開到5萬元人民幣爭購這只葫蘆雕。
馬江紅對葫蘆付出的艱辛與努力實在非同尋常。她用了16年時間總結出來的雕刻經驗是:首先要選好葫蘆,然后去克孜爾千佛洞臨摹壁畫,找到壁畫所有資料和文稿說明,之后根據葫蘆的大小把整張壁畫縮小,用鉛筆畫在文稿上,然后將葫蘆表層打磨掉,將縮小的文稿畫刻在葫蘆上,先用淺浮雕技法雕刻,之后再深雕,雕刻完畢后要加色,每一道工序都要煞費苦心,但是馬江紅卻樂在其中。一個葫蘆畫的完成大約需要1年時間,刻畫用的是普通的木刻刀。馬江紅發現,用砂紙打磨葫蘆表層還不如用開水泡,用開水泡過的葫蘆再用玻璃片刮光葫蘆表層,這樣不但干凈,而且效果好。馬江紅還發現加色時用丙烯加蛋清,不但顏色有光澤還不容易掉,保存的時間更長。她對龜茲壁畫中的人體,所采用的基本書法是“屈鐵盤絲”線條,“用筆緊勁”,“灑落有氣概”,更好地表現了壁畫造型。
馬江紅對葫蘆雕如此忘情投入,家人可不理解。馬江紅自從迷上葫蘆雕刻后,毅然辭職在家創作,資金不斷投入卻沒產出,丈夫李忠東對此頗有微詞,他說:“整天就抱著葫蘆,家也不管,孩子也不顧,沒洗過衣服沒做過飯,有這樣的女人嗎?家里到處都塞著葫蘆,陽臺也放滿了,我洗完衣服在陽臺晾,水滴到她的葫蘆上她就跟我吵架,我都不記得我們吵了多少次了。”馬江紅父母也不理解。馬江紅將自己的作品拿回去給二老看,二老一眼都不瞄。不過丈夫李忠東后來還是理解了她,當她的第一件作品完成后,丈夫幾乎不相信那么精美的作品竟出自愛人之手!他開始支持愛人的創作了。他說:“反正家里的飯我來做,孩子的衣服我來洗,家務活我來干,她那么累,我就幫著她去南疆采集葫蘆,還帶著兒子一起去,因為兒子沒人看啊。”由于葫蘆運輸途中會破碎,所以不能托運,每次去采集葫蘆,李忠東和兒子都靠肩杠手提,甚至連胳肢窩里都要夾著葫蘆。馬江紅感動了,她說:“我每次去接站,看到他們爺倆抱著一大堆葫蘆很心酸,真的,兒子都9歲了我還沒有給他洗過一件衣服,心里很內疚,為了我的創作,家人付出太多了!”說到這些,馬江紅有些哽咽。
龜茲葫蘆的知音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張之鑄出差到新疆,偶然聽到馬江紅的龜茲壁畫葫蘆雕很美,有創意,他趕到馬江紅家里一看,當即就被這種雕刻藝術品給吸引住了。之后他便關注馬江紅的龜茲葫蘆雕刻,覺得這種雕刻不僅是一種欣賞和收藏價值極高的藝術品,更是對新疆地域民族文化和龜茲石窟壁畫極其有益的傳承與宣傳,如果向產業化方向發展,一定能為新疆的地域民族文化和民間藝術產生不小的影響。為此,張之鑄于2007年9月,個人出資10萬元將其作為新疆龜茲葫蘆雕刻的發展基金。此外,張之鑄在故宮博物院又為馬江紅的龜茲葫蘆雕刻籌備專展,以向外界推介新疆龜茲葫蘆雕刻這樣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藝品,為新疆龜茲葫蘆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個平臺。他說,葫蘆雕刻全國各地都有,但新疆龜茲葫蘆雕刻的獨特之處首先是它的原材料,新疆龜茲葫蘆雕刻作品葫蘆體形大,且以吊葫蘆居多,這在內地是極為少見的。另外,在內地葫蘆雕刻以烙為主,如甘肅一帶大都以疙瘩葫蘆作畫為多,新疆龜茲葫蘆雕刻反映的是新疆龜茲石窟壁畫,這種將石窟壁畫雕刻在葫蘆上的技藝,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馬江紅是全國第一人!這不僅直接提升了葫蘆雕刻作品的文化內涵,還催生出一種新的藝術品,這對新疆地域民族文化和龜茲石窟壁畫更是極其有益的傳承與宣傳。
很快,馬江紅的龜茲壁畫葫蘆雕刻作品在故宮博物院開辦了展覽,龜茲葫蘆雕刻受到了國內外參觀者們的贊賞,但張之鑄仍覺得舉辦這樣的展出還不夠,緊接著他又連續兩次到新疆大力宣傳和推動龜茲葫蘆雕刻,以促成新疆特有的龜茲葫蘆雕刻形成一條自己的產業鏈,從根本上提升新疆龜茲葫蘆雕刻的數量和品質,擴大新疆龜茲葫蘆雕刻的社會影響力,以使全國和全世界的人了解新疆龜茲葫蘆雕刻,了解葫蘆上的龜茲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