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冬天都是歐洲各大歷史名城的旅游淡季,然而德國柏林雖然寒風凜冽,卻吸引著比平日更多的游客。他們冒著嚴寒來到這里,是因為這里有個著名的“圣誕市場”。這個圣誕市場每年都在11月底開張,一直持續到圣誕節前夜。早在開張前幾天,就能在柏林各大廣場、步行街上看到一堆堆“神秘”的大箱子,里面裝著圣誕市場即將開箱上柜的圣誕樹、各種各樣的童話人物以及圣誕小木屋的組件等等。
一個迷你童話村
待到圣誕市場搭建完畢開始亮燈,那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在黝黑的夜幕下、灰暗的建筑物群中間,忽然燈火通明,一個迷你童話村莊便出現在你面前:披滿了彩燈和彩球的圣誕樹高高矗立,用松柏原木搭建的尖頂小木屋站立成行,更有數不清的胡桃夾子、雪人、圣誕老人等童話人物的雕塑穿插其中。此外,市場的空氣中飄著烤香腸、烘杏仁、棉花糖、燒酒等等特色小吃的香味,還有讓人耳熟能詳的圣誕歌曲在你耳邊回蕩,這些氣息和氛圍,都會讓你把漫長嚴酷的冬季所帶來的恐懼和郁悶一掃而光。
“圣誕樹”和圣誕市場的起源
圣誕節有許多古老傳統,其中最著名的也許就是古代部落民族在冬季崇拜常青樹的儀式,因而便有圣誕節每家每戶都不可或缺圣誕樹的習俗。至于圣誕市場的起源,最初也是季節性而非宗教性的,它的功能是為人們提供一個交換冬季所需物品的場所。人們在冰冷冬天最急需的也許就是可以驅寒暖身的食物了,德國冬季食品口味獨特,這是我在任何其他歐洲國家都沒有見過的,在每個德國圣誕市場上,都能見到一種德文叫“Lebkuchen”或“Pfefferkuchen”的餅(胡椒餅),它的口味迥異于德國日常的烘烤品,因為它加入了丁香、茴香、大料、姜、小豆蔻等等香料,略帶苦味卻有暖胃的功能。胡椒餅的前身據說出自古埃及時代,但口味成型是在中世紀。它所用的香料須從東方(阿拉伯、印度)進口,所以當時的商貿重鎮科隆、烏爾姆等擁有悠久的制作胡椒餅的傳統。
最古老的圣誕點心
德國圣誕節另一種家喻戶曉的圣誕點心是“枕頭蛋糕”,它外表覆上厚厚的綿白糖,據說這是模仿基督在襁褓中的樣子。枕頭蛋糕的主要配料不外乎面粉、黃油、白糖、干果和胡椒餅中類似的香料,連許多西方國家的人都認為口味一般,甚至是難吃,但他們不知道這是德國最古老的圣誕點心。這種點心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l329年,那是中世紀人們在圣誕前的齋戒食品。最初的枕頭蛋糕因為天主教會對于齋戒的教條森嚴,所以只能加水,連黃油都不能加,后來經過貴族們的抗議,終于說動教皇在1491年專門頒布一份被稱為“黃油信”的書函,允許枕頭蛋糕中使用黃油和其他香料。也許是為了紀念這次“抗爭”的勝利吧,枕頭蛋糕到今天還是德國人每家每戶的圣誕必食品,上一輩的德國人更是會親自動手制作。而在枕頭蛋糕的故鄉德雷斯頓,每年都舉辦“枕頭蛋糕節”,成百上千的人分食一塊幾噸重的巨型枕頭蛋糕。

德國圣誕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是一種叫“Glühwein”的燒酒。它的底料是紅酒,其中也加入了上面提到的典型圣誕香料,更精致的還可以加入一片血橙、一啜朗姆酒、威士忌或鮮奶,經過加熱味道甜美,更重要是可以抵御嚴寒。在每個圣誕市場,你都能看到這樣溫馨的情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站在露天里,穿著羽絨衣,頭頂大帽子,臉頰被德國冬天的寒風吹得通紅,此時許多人便雙手緊捧一杯Glühwein,蜷縮在一起慢慢地啜飲取暖。每當看到這個景象,就禁不住買上一杯加入這個“抗寒大陣營”。
象征意義的“記憶教堂”
在首都柏林還有一項特殊的圣誕傳統:柏林市中心有一座在二戰中被炸去屋頂象征意義極濃的“記憶教堂”,每年人們都要在那里移栽一棵最美麗的圣誕樹。在圣誕市場開張亮燈時,人們便爭相打電話到電臺和電視臺,自告奮勇捐獻自家花園里的松樹將它栽入“記憶教堂”內,有的還力薦自己在樹林里或者路邊所見的“絕品”。往年總是因為被選中的松樹不是因為個子太小就是因為樹形不佳而受到人們的批評,于是今年柏林政府千挑萬選出一棵24米高8噸重的巨樹,用專車將它從600公里外的南德小鎮上運來,又用兩架起重機將它豎立在教堂前,這下總算獲得了大家的好評,人們稱贊它“體態均勻”、“枝葉茂盛”、“色澤飽滿”。因為一棵樹而喚起的凝聚力,也許這就是他們遙遠的祖先——即生活在森林里的日耳曼部落的“樹崇拜”意識的延續吧!
(2007年11月寫于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