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對公允價值的理論研究
我國對公允價值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公允價值這一定義的提出是在20世紀90年代,但之前類似公允價值指導思想在具體實務的運用卻早已有之,如在20世紀初提出了存貨計量中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后進先出法等就有公允價值計量的影子,只不過沒有具體明確提出公允價值這一概念罷了。
2006年頒布的新會計準則在借鑒國際研究成果基礎上,充分考慮國情,走立足國情、國際趨同的道路,對會計計量屬性做了重大調整,取得了新進展。比如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等方面均謹慎地采用了公允價值。
二、恰當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原則
從目前國內市場經濟發展程度來看,公允價值的運用存在獲取市場數據的難度,以及獲取的市場數據可信賴程度等問題。如何確保公允價值計量做到恰當運用,筆者認為至少要掌握以下3個原則:
(一)可靠性原則
可靠性原則是指有確鑿證據表明公允價值能夠獲得并可靠計量時才能運用。例如在運用公允價值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計量時,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是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二是企業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做出合理的估計。在投資性房地產運用公允價值數變動區間內,各種用于確定公允價值估計數的概率能夠合理確定的,視為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
(二)謹慎原則
我國在公允價值的具體運用中采用較為謹慎的原則和理念。在實務操作中確定公允價值要關注以下3種情況:
1.計量資產存在活躍市場,應當以該資產的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其公允價值。
2.計量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但同類或類似資產存在活躍市場,應當以同類或類似資產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其公允價值。
3.計量資產不存在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可比市場交易,應當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
因此,在確定資產公允價值時,首先,看買賣雙方是否存在公平交易的銷售協議,如果存在,則以協議中銷售價格為公允價值;其次,如果不存在銷售協議,則以活躍市場上同類資產的報價作為公允價值;再次,如果活躍市場的報價也不存在,則以同行業類似資產的最近交易的最佳估計價格作為資產的公允價值;此外,如果仍然不能取得類似資產交易價格的最佳估計數,則以該資產預期的未來現金凈流量的現值作為公允價值?,F金凈流量與折現率的估計涉及到風險的衡量與處理以及企業資產成本的確定,比較復雜,應用中應十分謹慎??傊谌粘=洕顒又袑蕛r值要適度、謹慎引入,所謂適度和謹慎引入,主要是把握有確鑿證據表明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
(三)重要性原則和風險因素的影響
在通過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獲取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時,還應適當考慮重要性原則和風險因素的影響。例如,分期收款銷售在確認收入時是否要對總價款進行折現,應該根據重要性原則來判斷。折現計算時又涉及到對現金流量與折現率的估計,這些與企業或項目的風險以及企業資產成本有關。因此,在確定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時,首先,應考慮其重要性程度;其次,要衡量風險是否符合可靠性的要求。
三、公允價值實際應用的難點及解決思路
(一)我國運用公允價值面臨的困難主要是可靠性的問題
影響公允價值可靠性的缺陷主要表現有3個方面:
一是公允價值計量技術本身較難掌握,如折算未來現金流量等,還涉及許多估計、判斷和假設,因而容易造成可靠性難以確認。
二是容易出現人為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特別在不存在公開活躍的市場時,或者無法從活躍市場獲得公允價值時,公允價值的計量需要依賴一些技術手段和市場參數,通過估計來獲得,但無論估計技術多么先進也都可能出現企業價值高估或低估,其可靠性都難以令人信服。
三是可能導致對會計利潤和資產價值的人為操縱。例如,企業在關聯方之間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形成不公允的定價,濫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
(二)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職業判斷的現實問題思考
公允價值究其本質是個估值。企業管理者和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和道德水平,都會影響公允價值的合理運用。例如,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和折現率的選擇依賴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而這些判斷會不同程度地受到企業管理者或會計人員主觀意志、會計人員的職業能力和道德水平等主觀因素的影響。這就需要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會計理論知識,加強會計人員實務操作技能的培訓,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還要求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水平和職業判斷能力,以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并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三)實務操作的難點
公允價值計量在實際運用中,有3大難點:一是對于活躍市場中報價如何采集、確定;二是不存在活躍市場時估值技術如何選擇;三是無法從活躍市場中獲取公允時,公允價值的計量需要采用哪一種技術手段和市場參數。根據這些實務操作難點,筆者認為可以實施以下思路:
1.盡快研究制定實務操作指南,規范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目前新會計準則對這些難點問題只做了原則性規定,不能直接指導實務操作。因此,必須加強公允價值計量理論研究,借鑒國際實踐經驗,盡快研究制定公允價值實務操作指南,規范公允價值計算方法或出臺一個內在邏輯更嚴密、處理手段更簡便的操作指引規程,使公允價值的確認、計量有章可循,并從會計規范上治理利用公允價值進行利潤操縱的空間,才能使公允價值計量不斷完善,更加有效運用。
2.盡快為實施公允價值審計提供配套科學依據。新審計準則沒有涉及有關公允價值的處理規范等,審計人員在實施公允價值審計時,判斷被審計單位的公允價值計量是否公允,也面臨著無據可依的困難。因此要建立會計準則與審計準則相配套科學的公允價值計量的統一的評價標準體系;同時還要建立健全公允價值的評估與審計制度,加大監督力度。
一、我國對公允價值的理論研究
我國對公允價值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公允價值這一定義的提出是在20世紀90年代,但之前類似公允價值指導思想在具體實務的運用卻早已有之,如在20世紀初提出了存貨計量中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后進先出法等就有公允價值計量的影子,只不過沒有具體明確提出公允價值這一概念罷了。
2006年頒布的新會計準則在借鑒國際研究成果基礎上,充分考慮國情,走立足國情、國際趨同的道路,對會計計量屬性做了重大調整,取得了新進展。比如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等方面均謹慎地采用了公允價值。
二、恰當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原則
從目前國內市場經濟發展程度來看,公允價值的運用存在獲取市場數據的難度,以及獲取的市場數據可信賴程度等問題。如何確保公允價值計量做到恰當運用,筆者認為至少要掌握以下3個原則:
(一)可靠性原則
可靠性原則是指有確鑿證據表明公允價值能夠獲得并可靠計量時才能運用。例如在運用公允價值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計量時,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是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二是企業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做出合理的估計。在投資性房地產運用公允價值數變動區間內,各種用于確定公允價值估計數的概率能夠合理確定的,視為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
(二)謹慎原則
我國在公允價值的具體運用中采用較為謹慎的原則和理念。在實務操作中確定公允價值要關注以下3種情況:
1.計量資產存在活躍市場,應當以該資產的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其公允價值。
2.計量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但同類或類似資產存在活躍市場,應當以同類或類似資產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其公允價值。
3.計量資產不存在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可比市場交易,應當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
因此,在確定資產公允價值時,首先,看買賣雙方是否存在公平交易的銷售協議,如果存在,則以協議中銷售價格為公允價值;其次,如果不存在銷售協議,則以活躍市場上同類資產的報價作為公允價值;再次,如果活躍市場的報價也不存在,則以同行業類似資產的最近交易的最佳估計價格作為資產的公允價值;此外,如果仍然不能取得類似資產交易價格的最佳估計數,則以該資產預期的未來現金凈流量的現值作為公允價值?,F金凈流量與折現率的估計涉及到風險的衡量與處理以及企業資產成本的確定,比較復雜,應用中應十分謹慎??傊谌粘=洕顒又袑蕛r值要適度、謹慎引入,所謂適度和謹慎引入,主要是把握有確鑿證據表明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
(三)重要性原則和風險因素的影響
在通過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獲取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時,還應適當考慮重要性原則和風險因素的影響。例如,分期收款銷售在確認收入時是否要對總價款進行折現,應該根據重要性原則來判斷。折現計算時又涉及到對現金流量與折現率的估計,這些與企業或項目的風險以及企業資產成本有關。因此,在確定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時,首先,應考慮其重要性程度;其次,要衡量風險是否符合可靠性的要求。
三、公允價值實際應用的難點及解決思路
(一)我國運用公允價值面臨的困難主要是可靠性的問題
影響公允價值可靠性的缺陷主要表現有3個方面:
一是公允價值計量技術本身較難掌握,如折算未來現金流量等,還涉及許多估計、判斷和假設,因而容易造成可靠性難以確認。
二是容易出現人為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特別在不存在公開活躍的市場時,或者無法從活躍市場獲得公允價值時,公允價值的計量需要依賴一些技術手段和市場參數,通過估計來獲得,但無論估計技術多么先進也都可能出現企業價值高估或低估,其可靠性都難以令人信服。
三是可能導致對會計利潤和資產價值的人為操縱。例如,企業在關聯方之間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形成不公允的定價,濫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
(二)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職業判斷的現實問題思考
公允價值究其本質是個估值。企業管理者和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和道德水平,都會影響公允價值的合理運用。例如,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和折現率的選擇依賴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而這些判斷會不同程度地受到企業管理者或會計人員主觀意志、會計人員的職業能力和道德水平等主觀因素的影響。這就需要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會計理論知識,加強會計人員實務操作技能的培訓,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還要求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水平和職業判斷能力,以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并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三)實務操作的難點
公允價值計量在實際運用中,有3大難點:一是對于活躍市場中報價如何采集、確定;二是不存在活躍市場時估值技術如何選擇;三是無法從活躍市場中獲取公允時,公允價值的計量需要采用哪一種技術手段和市場參數。根據這些實務操作難點,筆者認為可以實施以下思路:
1.盡快研究制定實務操作指南,規范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目前新會計準則對這些難點問題只做了原則性規定,不能直接指導實務操作。因此,必須加強公允價值計量理論研究,借鑒國際實踐經驗,盡快研究制定公允價值實務操作指南,規范公允價值計算方法或出臺一個內在邏輯更嚴密、處理手段更簡便的操作指引規程,使公允價值的確認、計量有章可循,并從會計規范上治理利用公允價值進行利潤操縱的空間,才能使公允價值計量不斷完善,更加有效運用。
2.盡快為實施公允價值審計提供配套科學依據。新審計準則沒有涉及有關公允價值的處理規范等,審計人員在實施公允價值審計時,判斷被審計單位的公允價值計量是否公允,也面臨著無據可依的困難。因此要建立會計準則與審計準則相配套科學的公允價值計量的統一的評價標準體系;同時還要建立健全公允價值的評估與審計制度,加大監督力度。
責編:熊燕
(全國商務財會獲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