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工程承包企業的外匯風險管理涵蓋了自項目準備、合同執行完成到收回合同款的全過程。下面從3個階段來介紹外匯風險防范。
一、項目準備階段的外匯風險分析
外匯風險分析作為項目經濟評估的一個重要環節,這是全程風險控制的第1個點。外匯風險分析著眼點在于時間和貨幣這兩個主要因素。首先,確定恰當的計劃期,也就是受險期。工程承包項目受險期指的是工期,在整個工期中,企業都會有外匯收付,從而可能有外匯風險。然后根據項目成本分析,編制現金流量估算,分析外幣幣種及受險金額。調查外匯變動歷史及市場狀況;評估外匯風險大小,建議外匯風險防范策略。項目的對外報價可以根據外匯風險的大小進行調整,外匯風險大,應考慮增加報價,彌補外匯風險帶來的損失。項目對外報價也可以選用外匯風險較小的有利貨幣。
二、合同談判階段的外匯風險防范
合同談判階段的外匯風險防范是外匯風險管理的第2個控制點。爭取好的合同條件是合同談判階段外匯風險防范的核心任務,一是確定計價貨幣,二是爭取保值條款。
(一)確定合理外幣支付結構
大型工程合同,合同的計價貨幣往往不是一種,而是根據項目性質,可能采取主要貨幣、當地貨幣、次要外幣等多個貨幣。對此,需要分別加以考慮,確定對策。主要貨幣采用國際硬通貨,如美元、歐元、日元等為主。這些貨幣也存在匯率風險,但較之當地幣來講不會出現非理性的變化。并且國際市場上這些貨幣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規避風險。對于當地幣與硬通貨的比例確定,需要考慮如下因素:
1.當地幣與自由兌換貨幣是否可自由兌換,政局是否穩定,近十年外匯走勢及當地國家經濟發展形勢。
2.測算當地幣的需求,其中包含工程總量需要支付多少現金,其中有多少人工費、設備采購、材料采購是需要從當地購買的,當地支付的稅費種類,預計金額,是否有當地分包等。一般講,當地人工費的支付使用當地幣,當地稅費的支付也使用當地幣結算。而材料、設備等物資采購是否在當地進行,要對當地市場價格與從第三國進口的價格比較后確定。綜合比較時,要考慮材料、設備等到達施工現場的價格,包含關稅、海運、陸運、倉儲等各項費用。還要考慮進口是否需要配額,是否有管制;當地分包一般應以當地幣支付等等。綜合確定以上因素后,判斷當地幣需要量。
3.根據以上兩點,確定外匯比例。判斷方法,如果當地幣處于貶值走勢中,要求盡可能多的支付外幣,少支付當地幣,爭取匯率收益;如果當地幣處于升勢中,且國家政局穩定,經濟形勢向好,外匯管制相對寬松,能夠進行自由兌換,則可要求多支付當地幣,少支付外幣。最不會產生風險的做法就是,當地幣的需求量在合同談判時要求以當地幣支付,第三國采購使用硬通貨外幣,這樣當地幣與外幣就不會產生外匯交易風險,不會有匯兌損失和收益的出現。
(二)爭取保值條款
保值條款是承包商利益的重要保障,在合同談判階段要充分重視。保值條款有貨幣保值條款和合同調價條款兩種方式。貨幣保值條款又分兩種:一是簽訂合同時,把匯率固定下來,以后無論匯率發生什么變化,仍按合同規定的匯率付款;二是簽訂合同時,不確定付款匯率,但規定在匯率變動時,雙方各承擔一半的損失。
三、合同執行階段的外匯風險規避
合同執行期間的外匯風險防范是圍繞合同款的收付而進行的。合同執行階段的風險分兩方面:一是在境外承包工程中當地幣與自由兌換貨幣(美元等硬通貨)之間存在匯率風險;二是自由兌換貨幣與我國人民幣間的匯率風險。
(一)提前或推遲外匯收付。根據匯率變化趨勢,判斷提前或推遲外匯收付。如在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階段,對外承包工程款應盡可能早收回,提前結匯;對外支付美元,在未對匯率作約定的情況下,盡可能推后。做到盡早將外匯收進來結匯,收不進來的要考慮把風險轉嫁給我方的外幣債權方。相反,境外承包工程中,當地幣如果有貶值可能,美元呈升勢,應該推遲收款,推遲用美元兌換當地幣的時間。
(二)收支沖銷,跨國各成員單位之間的債權債務,雖然大多數由外匯交易組成,但他們之間可以通過財務轉賬等方式將一部分債權債務彼此對沖,力求使貨幣收付數額達到或接近平衡,以抵消或減輕匯率變動風險。
(三)力爭使收到外匯與支付外匯相當,將外匯風險轉嫁給債務方,做到外幣債權與外幣債務基本對應,減少貨幣兌換風險。比如,在對外承包企業單個項目實施中,可利用分包經營方式,將當地幣計價的合同盡可能分包給當地分包商,以減少合同本身固有的風險。
尤其強調的是,企業在簽訂分包合同中,一般不能用主合同支付幣種以外的硬通貨幣作為分包合同支付條款,這會增加企業額外的外匯風險。如境內分包單位,簽訂合同時盡可能不使用人民幣作為合同匯率,保持與主合同匯率一致可以避免額外風險,即便將來支付其人民幣,也是按市場匯率折算,風險由其自行承擔。
(四)承包境外工程中標后,在估計到可能有匯率風險時,在金融產品市場豐富的地區可向保險公司投保外匯匯率風險的保險,當發生匯率損失時可從保險公司獲得一定的補償,使企業相對減少由于匯率變動造成的損失。
(五)用借款方法防范外匯風險。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需要向銀行融資時,如美元兌人民幣持續貶值,則借入美元,提前結匯兌換成人民幣,待工程進度款收回時歸還美元,這樣避免了未來的匯率風險。而利息支付需要與人民幣貸款利率和預測美元貶值幅度進行衡量。
(六)對于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變動,還可利用中行推出的“福費廷”(Forfaiting)業務防范外匯風險。福費廷是指銀行無追索權地買入出口貿易產生的未到期應收賬款。其最大的特點是無追索權。在債權真實有效的前提下,如擔保銀行到期不付款,銀行無權向出口商追索。另一特點是特別適合中長期固定利率融資。
(七)由于在國際經濟交易中,使用硬貨幣對收款方或債權方有利,而對付款方或債務方不利;使用軟貨幣則相反。因此在對外經濟交易談判中,雙方爭取的目標是相反的。在雙方相持不下時,可互作讓步,采取軟、硬貨幣搭配的方案,由雙方共同承擔風險。
(八)運用即期外匯買賣防范風險,及時收匯,及時根據匯率情況進行外匯買賣,防范匯率變動風險。
(九)利用金融工具,運用遠期外匯買賣、期權交易、掉期(套期)保值等交易防范外匯風險。這是防范風險的主動出擊手法,但本身存在很大風險,一旦對遠期匯率估計出現偏差,風險更大。這點在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變動過程中可以考慮操作。在當地幣與硬通貨之間的匯率風險一般不具備此條件進行規避,原因是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多在欠發達地區,金融工具的使用受到所在國金融市場的限制,實際可利用的金融工具有限。國內多家銀行已開辦遠期結售匯業務,可根據外匯走勢,提前做遠期結匯,鎖定匯率,規避風險。
(十)對于外匯風險中的會計風險的規避,一般是控制外幣資產與負債結構,使債權結構合理化。將外幣采購的非流動資產使用歷史匯率在賬面上以本幣表示,減少以后匯率變動造成的折算風險。如,境外承包企業的固定資產,在采購后按當期匯率折算為人民幣入賬,避免了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在未來折回本國貨幣時產生差額。在外幣資產=外幣負債時,也就是外幣凈資產為零時,不會產生會計折算差,當然,這并不是良好的資產結構,至少這說明沒有產生利潤,只不過是理論值而已。外幣凈資產會隨著匯率變動而變化,凈資產大于零時,外幣升值,出現外匯折算收益;外幣貶值,出現折算損失。凈資產小于零時,反之。
以上風險防范的原則在于規避風險,使外匯風險損失最小化,著眼點在于減少外匯損失,首先追求的是保值,其次才是收益。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時,注意其操作過程本身集中了很大風險,金融衍生工具只能轉移風險并不能消除風險,要注意風險的再防范。
責編: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