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國家財政支農資金投入也在不斷增加,但支農資金的使用過程中卻出現配套投入不足、投入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影響了支農資金作用的發揮。因此,有必要引入多元化的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方式,調整和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的支出結構,進而提高黑龍江省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
關鍵詞:財政支出;支農資金;政策效果
中圖分類號:F810.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5-0032-02
加強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是衡量財政支農工作質量和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國已經開始將建設資金的投入更多地轉向農村。隨著支農資金投入的不斷加大,對強化管理、確保財政支農資金安全運行和有效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黑龍江省財政支農資金投放現狀
黑龍江省是中國的農業大省,在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作為農業大省,黑龍江省在財政支農資金的投放方面,卻存在一定問題。
從表1可以看出,全國及黑龍江省財政農業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所占比例均較小。國家財政用于農業支出的絕對量在“十五”計劃期間一直在逐步上升,但相對量除2004年有較大提高,其余整體處于下降趨勢;黑龍江省財政支農資金總量在“十五”期間也一直在穩步上升,但農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整體水平低于國家水平,而且呈波段式下降。
從表2可以看出,黑龍江省農業支出增長率低于財政收入增長率。除2004年以外,財政農業支出增長速度,均未超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說明黑龍江省地方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夠并且很不穩定。
二、黑龍江省財政支農資金存在的問題
(一)財政支農資金配套投入不足影響政策效果
按規定,上級財政下達農業項目資金時,地方政府需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資金,以便加大投入力度。但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地方財政緊張,無法拿出這部分資金,而在經濟條件好的一些地區,由于農業是弱質產業的特性,政府也不愿將資金投入到農業中。配套資金的無法到位直接影響了整個項目實施的完整性。
(二)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結構不合理

從黑龍江省財政支農資金分配結構及特征,可以看出,財政農業投入直接用于生產的支出比重不斷下降,而用于各項農業事業費支出的比重不斷上升。主要表現在財政支農經費中用于人員供養及行政開支比重過高;基礎設施建設中大型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支出過高,且多用于一些與農民增收無關的城市防洪、綠化建設等方面。這兩部分就占去了財政支農資金的絕大部分,使得用于農業科技投入,技術推廣,農村救濟投入,農村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支出較少,大大降低了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財政支農環節錯位
與發達國家農業政策相比,我國政府支持農業過多地注重對流通環節的支持,而忽視了對生產環節的支持。體現在政府希望對糧食流通企業按定購價或保護價收購糧食的支持,以此來保護農民利益。但實踐表明這種支持方式效率低下,農產品流通部門從中受益匪淺,農民收益卻非常有限。
(四)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首先,財政支農投資管理政出多門,缺乏統籌規劃。從管理體制看,有財政部門與農業部門共同投資管理,也有另設機構或由政府成立的投資公司單獨投資管理的。這些部門的投資內容大體相同,但卻缺乏統籌規劃,低水平的重復投資,導致效率不高。其次,決策過程不科學。目前的支農投資決策基本上是單一的技術決策,缺乏經濟、財務方面參考,不少項目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有的項目建得起用不起,原因就在于運行費用過多,收益單位無利可圖。最后,財政體制的不完善,也不利于財政支農資金運行效率的提高。一些屬于基層財政部門管理的支農事務,由于事權與財權的不統一,基層財政部門無力支持,只有受上級財政部門的“遙控”指揮,不利于基層部門積極性的發揮和資金效益水平的提高。
(五)財政支農資金缺乏有效監督機制
首先,國家財政支農政策落實不到位,鄉村財務管理混亂,農民權益得不到保障。其次,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民營企業的產權歸屬不清,項目實施單位不按程序申報、審批、立項和建設,擠占、挪用、虛報冒領,套取、騙取項目資金,損失浪費、甚至涉嫌個人經濟犯罪等問題。最后,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的監督機制落后,項目審批制度化、公開化、科學化不夠,且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三、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益的方法和途徑
(一)引入多元化的財政支農資金投入
黑龍江省工商企業、資本市場、外商對農業的投入還有很大潛力可挖。應積極鼓勵和扶持各類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開發領域,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同時利用證券市場為農業籌集資金,支持各類證券資本進入農業企業并加強對現有農業上市公司的扶持和監督。逐步建立起以農村集體和農民投入為主,國家財政性投資為引導,信貸、外資等各類資金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業投資格局。
(二)調整和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的支出結構
調整和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的支出結構的措施主要有三個:一是財政支農政策要向初級生產要素傾斜,主要向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民職業教育傾斜。此外,財政部門也應安排專門用于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資金,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并對接受培訓的農民給予一定的補貼和資助。二是繼續加大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力度。與中央財力增長相適應,財政應逐年增加一部分中央預算內投資,重點用于農業建設,保證農業投資有一個正常穩定的來源。三是建立對農民收入的直接補貼制度。逐步將主要農產品市場風險基金轉為對農民的收入的直接補貼,同時在主產區建立對農民使用直接補貼制度,并嘗試將一部分農產品出口補貼也轉為對農民的直接收入補貼。
(三)財政支農資金投入要統籌兼顧
各級政府應始終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目標,加大與之切身相關的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投入時應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從如何發揮當地優勢的角度有選擇的進行投入以提高當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強化農業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做到把支農資金用在刀刃上,避免以往撒胡椒面式的傳統做法,使每一分錢都能發揮最大效用。
(四)支農資金的有償使用與無償使用相結合
對于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全局意義的農業教育、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道路建設以及有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而沒有直接經濟收入或收入很低、受益主體不能明確的項目等,應以無償為主。對于發展農村商品經濟和有直接經濟效益的技術承包、多種經營等項目支出,應以有償為主,以加強項目單位或人員的責任心,提高經濟效益。
(五)加強對財政支農資金的監督管理
要及時檢查,確保財政支農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實行支農進度與支農資金投放掛鉤的措施,建立支農預算執行通報制度,把各地支農支出進度作為考核各地區財政支農工作的主要指標,確保財政支農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同時,進一步加大對支農資金的監督檢查力度,建立并完善財政內部監督、審計監督與社會輿論監督相結合的財政支農資金監管體系,實現對財政支農資金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監管。
參考文獻:
[1]羅于劍.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管理的若干思考[J].江西農科院學報(江西農業),2005,(4).
[2]黃曉平,李建平.財政支農體系建設問題研究[C].//中國三農問題研究獲獎優秀論文選編,2004.
[3]劉亮.調整農業財政政策切實增加農民收入[J].農業經濟問題,2004,(5).
[4]張韶華.財政支農資金管理行為若干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2007,(2).
[5]歐陽華.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益的實證研究[J].重慶社會科學,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