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廣東省為了提升、優化工業結構,提出工業發展的適度重型化發展戰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全省某些地方有不顧工業發展適度重型化的工業結構性和市經濟性的內在要求,出現工業發展重型化的傾向。為克服這一傾向,要以全球視野構建合理的現代重化工業體系,分類制定重化工業產業指導目錄,按區別對待重化工業的政績考量指標。
關鍵詞:重型化;非普適性;工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4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5-0130-04
本文以廣東省為研究對象,希望通過對廣東省的研究對國內其他省區,在工業發展的結構性戰略制定上有一定參照價值。近些年來,廣東省為了提升、優化工業結構,提出工業發展的適度重型化發展戰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全省某些地方有不顧工業發展適度重型化的工業結構性和市經濟性的內在要求,出現盲目重型化的工業發展傾向。為避免一哄而起地重犯工業經濟發展的結構失衡錯誤,筆者提出克服工業發展重型化傾向的一些政策建議。
一、工業重型化的效果與傾向
廣東工業重型化的發展與自1999年以來我國工業發展出現的轉折性變化相一致。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鋼鐵、化工等行業為代表的重化工業逐漸成為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我國的工業化逐步進入新的重化工業化時期,重化工業成為引領經濟高速增長的高增長產業群,增長勢頭強勁。廣東重型化工業發展提速,是近年來廣東工業發展的最大特征,也標志著廣東工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當前廣東正經歷大多數發達國家工業化都經歷過的“輕加工工業發展階段——重化工業發展階段——高加工工業發展階段——知識技術集約化階段”的發展軌跡,正從輕加工工業向重化工業、高加工度工業轉變,鋼鐵、石化、汽車、造船、裝備制造等為代表的重化工業發展迅猛,正在成為拉動廣東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主導廣東新一輪的增長。
一直以來,廣東工業結構以輕型為主,1993年廣東輕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66. 4%。但自1998年以來,廣東重工業發展明顯加快,比重迅速增加,特別是從2001年開始,廣東制定并落實《廣東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大力推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突出抓好重化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由加工業大省向制造業大省轉變,由輕工業為主向輕重工業并舉轉變。2002年,廣東重工業比重首次超過輕工業,規模以上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為49. 83∶50. 17。近三年多來,廣東省委、省政府著眼于長遠,繼續推動裝備制造業、石化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健康發展。2004年,廣東輕重工業的比例由2001年的48∶52轉變為43∶57,2005年,全省輕重工業增加值比為42∶58。2006年,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累計投資1 110億元中的一半以上投向了基礎設施工程、能源保障工程和現代重化工程。廣東已建成廣州本田、風神、豐田三大汽車整車項目,全省整車年生產能力達到78萬輛;建成廣州石化1 200萬噸煉油改擴建、茂石化100萬噸乙烯擴建、中海油惠州1 200萬噸煉油項目等33個重點項目。2007年全省重工業比重將超過60%,2007年上半年,廣東GDP達到13 540億元,增長14. 3%。來自廣東的財政總收入為3 450億,增長39%,廣東省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 340億,增長25. 7% 。2007年上半年廣東省地方財政收入超過2003年全年。廣東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長主要來自工業重型化的拉動。2007年上半年,廣東省工業利潤為916億元,增長了49%。如廣汽集團上半年利潤增長60%,產量增長52%。廣東汽車產量2007年達到80萬輛,超過上海。其次是石化。2007年上半年惠州殼牌石化稅前利潤25億元,稅后利潤15億元。茂名乙烯利潤32億元,稅收56億元,利稅88億元;平均每天產生利潤1 000萬元、稅收300萬元。茂名新乙烯產量占全國1/8,為國內同行第一贏利大戶[1]。工業利潤迅猛增長得益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產業適度重型化是重要的推動力。
但是工業發展的重型化是否具有普適性呢?換句話說,隨著廣東工業重型化的迅速發展,這種發展最明顯的地區也只是出現在珠三角,其他地區特別是廣東的經濟欠發達區(2006年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人均GDP只有珠三角的1/4;全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中,珠三角占67.0%,而粵東、粵西、粵北分別只占3.1%、3.0%和3.9%[2]。這些地區就屬于廣東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能否盲目跟進呢?
二、工業發展重型化的兩種約束
工業發展重型化受著市場和工業結構要求的兩種約束,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屬于工業發展的普遍規律性約束,不例外的也是工業發展重型化的規律性約束。
1.工業發展重型化的市場性約束
工業發展是受人類需求推動力的影響的,當然人類的需求是方方面面的,比如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等等,在這些方方面面的需求中哪一種表現得最為強烈,或者說哪一種更有市場前景,則哪一種提供工業產品的企業發展就更快。比如,美國一直以來是一個大搞擴張性的國家,以致美國的軍事工業發展得就比較快。從人類生活發展的一般性需求來講,生存、生活需求品的提高和創造性需求的導入,將成為以市場工業品需求為導向的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世界上190多個國家,大多采用開放式市場經濟體制形式,由于受資源稟賦的影響、技術發明和熟練程度的影響、需求的高級化和個性的影響,及人們生活、生存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有人提出過“地球村”的概念無不蘊藏著這一道理。那么在這一“地球村”的整個人類需求中,工業品制造的國際分工會越來越細,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一個有潛力的工業企業的創始應當著眼于全球,才會立于不敗之地。在這里著眼于全球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工業企業的產品著眼于世界需求市場;二是該工業企業在創辦時應當鏈接到全球工業產業鏈中的哪一個環節,并且如何鏈接。2007年12月12日南方日報A05版登載的一篇題為《廣州以全球化視野謀劃轉型之路》,無不含有這一道理。

全球工業結構是全球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下的競爭性分工,在國際工業分工過程中,該國家、該地區究竟處于國際工業產業鏈的哪一段、哪一個環節,究竟是國際產業鏈的重工業端、重工業的低端還是高端;究竟是國際產業鏈的輕工業端、輕工業端的高端還是低端,這些都不是誰說了算,要看誰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嵌入競爭優劣而定。或者說視工業發展重型化的市場規律性約束要求而定。
近些年,廣東通過工業發展的適度重型化發展戰略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現主要在珠三角地區,這與珠三角地區有著潛在的發展優勢,并且搶得了恰逢國際分工中新一輪重化工業尋求新的市場、原材料導向性轉移的先機分不開的。廣東省的“三核、四個層次、一條經濟帶”的發展戰略,一條沿海經濟帶上的各地區、各城市的經濟發展嚴重的參差不齊,重化工業的發展和布局也是不均勻的,像以廣州汽車為龍頭的珠三角汽車產業集群基本形成,大石化產業和臨海石化基地建設穩步推進,轎車、煉油和乙烯生產能力居全國前列,船舶、能源設備、數控機床等關鍵裝備制造取得新突破。在這一經濟帶中,一些在重化工業目前仍舊為空白的經濟欠發達地區或城市也提倡要上重化工業項目,表現為明顯的跟風傾向。鋼鐵、石化、汽車、造船、裝備制造這些重化工業項目,大多是近幾年國際產業轉移過來的項目,即使不是,也表現為明顯的國際技術依賴性和上述工業發展重型化的市場規律性約束。所以說,盲目上馬重化工業項目只會帶來惡性競爭的結果。
2.工業發展重型化的結構性約束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了生產的兩大部類,第一部類是生產資料的生產,第二部類是生活資料的生產[2],這兩大部類的生產也涵蓋了重化工業的生產和輕工業的生產。重化工業一般以生產資料的生產為主,輕工業一般以生產生活資料為主,當然這沒有截然不同的分法。(“輕工業”在本文的提法是與重化工業相對應的一個概念)重化工業與輕工業在國內、國際工業產業結構中要有一個合理的比例結構,不然結構的失衡很可能導致供給的失衡,供給的失衡就會導致要么供過于求,要么供不應求的現象。這一現象被稱為工業結構性失衡現象。這不利于工業企業的發展。
從全國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的一項報告顯示: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帶動相關產業快速增長。由于體制機制不完善,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部分行業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鋼鐵、電解鋁、銅冶煉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生產能力不同程度地出現過剩現象,水泥、平板玻璃、電力、煤炭、紡織行業也存在潛在的產能過剩問題(見下表)。
以鋼鐵工業為例。2005年底我國已形成煉鋼能力4.7億噸,還有在建能力0.7億噸、擬建能力0.8億噸,如果任其全部建成,屆時中國煉鋼產能將突破6億噸。而2005年鋼鐵消費量在3.5億噸左右,即使考慮到未來鋼材需求的增長,供求也是嚴重失衡的。在市場已經過剩的情況下,不少企業仍在違規盲目上新項目,2003年以后新增的煉鋼產能中,經國家發展改革委、環保總局、國土資源部核準的項目產能不足全部新增產能的20%,絕大部分產能未經核準、環評和科學論證。
2005年4月開始,我國鋼鐵價格出現連續暴跌,10月份主要鋼材平均價格與4月份相比下跌近50%,一部分鋼材的價格跌破了成本。11月我國最大的鋼鐵企業寶鋼集團全線產品大幅度降價,最高降幅達22%。2005年9月95%的鋼材產品價格跌破成本,企業產成品資金占用增長50%。2006年初國內鋼材價格大漲,鋼材產量快速增長,導致了上半年國內國際市場供需矛盾突出。1-6月份,國內鋼材產量同比增長25.8%,隨著政府宏觀調控措施效果的顯現,國內鋼材需求增長會有所放緩,同時出口增速放緩,因此供需矛盾將進一步突出,供需失衡將對鋼材價格產生較大壓力,7月中旬以后,一些地方的鋼材價格開始大幅下跌;與此同時,圍繞中國鋼材出口的反傾銷開始接連不斷。①
不難看出,工業發展重型化結構在國際上主要是受國際供求市場來調節,但是因為國際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原因,國際市場需求假象,在廣東沿海乃至于非沿海地區條件成熟的要上重化項目,條件不成熟的也想上重化項目的傾向。這樣會嚴重地破壞工業的合理產能結構,將會造成過剩性投資浪費,影響廣東工業化進程。
三、克服工業發展重型化傾向的政策建議
1.以全球視野構建合理的現代重化工業體系
產業組織合理化水平是產業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一個合理的產業組織形式能夠穩定地保持產業及企業間的平等競爭關系,達到規模經濟效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達到整體經濟的集約化增長。要在廣東建立合理的重化工業體系,首先取決于廣東省的“三次產業體系”是否合理,也就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要有可持續發展的合理比例和結構。這一合理比例和結構是一個動態的要求過程,是隨著社會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而不斷地調整的過程。按照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例和結構呈波浪式地推進升級。其次,重工業在第二產業中也有一個合理的比例和結構要求。這一要求用定性的描述,在這里運用前述的馬克思兩大部類生產理論,重化工業大多是生產生產資料的工業部門,其合理比例和結構是其生產的產品應當滿足重化工業部門本身與輕工業部門的生產資料的需要。另一方面,重化工業部門在第二產業體系中哪樣才能使這一比例和結構最合理,它又受著一定的經濟區域要求的不同而不同。按中國習慣的行政區域劃分法,若是在以縣為單位的經濟區域內的重化工業部門是合理的,但是在以地級市為單位的經濟區域內就不一定合理;若是在以省為單位的經濟區域內的重化工業部門是合理的,但是在以國家為單位的經濟區域內就不一定合理。照此類推,今天是一個開放經濟的社會,重化工業的產業體系是否合理,應當站在全球國際分工的視野來考慮。重化工業的產業體系合理與否的檢驗標準是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構建合理的現代重化工業體系是當代開放經濟的新要求。我國經過改革開放的粗放工業發展時期,或者說是處于葛拉分類現象的低端時期。加拿大的葛拉(SurenrlraGera,1997)等將社會所有產業部門歸納為55個部門,以產業知識密集度為指標將它們劃分為高知識產業、中知識產業和低知識產業三個產業群[4]。我國的工業企業大多分布在中知識產業和低知識產業的產業群(有些看似分布在高知識產業端,但其實質不是,為什么?計算機制造我們的軟件產品,尤其是操作系統軟件差不多控制在人家的手里。其他類似情況就不用說了)。隨著全球工業產業的不斷升級,若不以全球視野構建合理現代重化工業體系,很快過去處于全球工業產業低端的粗放式生產,將被全球正處升級的工業產業鏈的鏈接性淘汰。所謂鏈接性淘汰是指現有產業鏈跟不上國際產業鏈發展的新要求,將被競爭者擠兌脫離國際產業鏈的現象。構建現代重化工業體系要改變目前的重化傾向,在廣東的某些地級市乃至縣,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這種非競爭性小型化產業組織(某地級市搞鄰港工業,另一地級市也搞鄰港工業;某地級市搞火電、煉油,另一地級市也搞火電、煉油。并沒有思考到,比如煉油廠的原油無非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從出口國利益考慮,中國有消費市場,但是原油原材料的提供是有限的,當原油出口商提供給中國廣東的甲煉油廠時,就不可能提供給中國廣東的乙煉油廠。這樣無非給出口國提供了一個要價的平臺,使中國廣東方的煉油企業陷入惡性競爭的尷尬局面),導致在經濟建設過程中,某些地級市追求自成體系,造成盲目投資,難免不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投資效益不高的情況發生,因此,廣東的重化產業組織合理化水平有待提高。
2.分類制定重化工業產業指導目錄
廣東出臺過《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7年6月28日省人民政府又頒布了《關于促進我省產業結構調整的實施意見》,《意見》的第2條第2款規定:推進工業向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發展。具體內容: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省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工業九大產業發展規劃(2005-2010年)的通知》(粵府[2005]15號),促進工業向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發展。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用電器等支柱產業,將廣東省建成世界重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和研發基地,亞洲主要的石化基地之一。加快發展裝備制造、鋼鐵、汽車等主導產業。積極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產業。改造提升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筑材料等傳統產業,重點發展技術含量高和競爭力強的產品,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實現傳統產業從數量主導型向品牌效益型轉變。限制發展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和低水平勞動密集型產業。
這一指導 《意見》是針對廣東全省來講的,首先,在廣東各地區實施的過程中由于《意見》沒有提出分類的指導要求,這樣在全省各地區很有可能犯產業同構現象的錯誤。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全國各省造汽車、各大城市同樣造汽車,結果全中國幾百家汽車制造廠所生產的汽車總量還不到外國一家汽車制造廠的生產總量多。其次,《意見》要求廣東今后要走適度重型化的工業發展道路。這同樣沒有提出過全省各地區性的分類指導要求,所以一些地區尤其是沿海的一些地區有著重化傾向,都想上重化項目。按照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此前的省委全會上給廣東的發展開出的戰略性“藥方”:廣東要構建“兩大板塊、四個層次”的區域經濟新格局的要求。以沿海和山區兩大經濟板塊的互動發展,加快沿海城市帶和沿海經濟帶建設;以達到廣州、深圳兩大中心城市集聚發展,珠三角地區率先發展,東西兩翼振興發展和山區跨越發展的新格局。那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關于促進我省產業結構調整的實施意見》要重新修訂,或者至少要增加重化工業或其他產業的地區區別對待政策,這樣才會減少重化工業或其他產業在各地區投資的盲目性。
3.按區別對待重化工業的政績考量指標
廣東省乃至全國按照原來的GDP總量、GDP增長速度、工業產值總量、工業產值增長速度等經濟指標,來作為一個地區領導工作政績的考量指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合理的。廣東省民盟近期建議,廣東省應當按照基本農田、水原地、自然保護等保護用地的要求,按比例進行生態補償,以避免新一輪區域發展的不平衡[5]。換言之,廣東省一些不應當發展工業的地區則不能發展工業,發展重化工業更不例外,可借鑒的廣州城市,全市被劃分成三大功能區,比如西北部的生態保護區就以生態保護的好壞作為政府工作政績的考量依據,東南部的重點工業區則以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工業產業的優化升級為政府工作政績的考量依據。這樣以創工作政績為指揮棒的兩種工作思路是截然不同的。全省提出推進工業向適度重型化發展,并非全省各地區都要發展重化工業。
以此為鑒,全省各地區發展重化工業的工作政績的考量指標也應當改進,在區域劃分上,發展重化工業可以分為重點發展區、一般發展區、限制發展區、不需發展區四類,以至于考量各地政府工作政績的標準也應當劃分為相應的層次。正如廣東省社科院院長梁桂全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認為,廣州發展總部經濟有著獨特優勢:其一,廣州有優越的區位優勢,屬于華南地區核心城市,毗鄰港澳,面向東南亞,背靠珠三角和泛珠腹地;其二,經濟實力雄厚,廣州的GDP增長速度為全國的1.6倍,人均GDP在十大城市中獨占鰲頭;其三,已基本形成現代服務支撐體系,廣州的第三產業比重在全國大城市中最高;其四,廣州處于中國開放的前沿,經濟國際化程度在全國領先。那么像廣州這樣條件成熟的大型城市完全有理由發展總部經濟和相關重化工業經濟。當前廣州日漸成為汽車、化工、新型顯示器等高端制造業的全球布局中心。所以全省其他地區在發展重化工業上的政績是無與倫比的。
參考文獻:
[1]馬建會.借鑒廣東促進西部發展——廣東工業集群式發展對西部開發的啟示[J].廣東經濟,2007,(9):41-42.
[2]張長生.生產力經濟學[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92.
[3]魯開銀.破解廣東發展十大難題的建議[N].南方日報,2008-01-17-A13.
[4]周睿.從三次產業的視角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合理性探討[J].統計與咨詢,2007,(2):15.
[5]洪奕宜,林亞茗.省民盟呼吁——轉移珠三角企業不能犧牲山區生態[N].2008-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