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龍江省發展中藥產業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是,中藥產業要從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必須努力培育以大集團為主的大型中藥龍頭企業,提升中藥產業的整體水平。加大政府對中藥產業的支持力度,強化以企業為中心的產、學、研工程,加速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和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加強中藥產業的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
關鍵詞:中藥產業;比較優勢;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5-0138-02
比較優勢理論是大衛·李嘉圖在亞當·斯密絕對優勢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比較優勢最終歸結為一國的資源稟賦或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更多地強調各國產業發展的潛在可能性。競爭優勢理論是由邁克爾·波特在1990年《國家競爭優勢》中首次提出的。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或一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取決于該國的國家競爭優勢。國家競爭優勢是由生產要素、市場需求、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對手、相關產業與支持產業活力、政府和機會共六個因素的相互作用所決定,即“波特鉆石模型”。比較優勢要通過競爭優勢才能體現,一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往往易于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
目前,黑龍江省中藥產業的發展處于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化的階段。
一、黑龍江省中藥產業的比較優勢分析
黑龍江省是我國中藥主產區,有著豐富的藥材資源和文化底蘊。黑龍江省有中藥材物種856種,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以及長白山系張廣才嶺地區。特色中藥材種植、養殖品種達40多種。據2006年全國中醫藥統計摘編顯示,2006年份地區中醫、中西醫結合等醫院機構數137所,各地區中醫醫院衛生技術人員數12 817人,在全國均名列前11位。有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等多所中醫藥院校和獨立的研究機構。2006年中藥工業總產值已達26億元之巨,占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的22.4%。中藥開發成果顯著,1990年,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個中藥粉針劑型——雙黃連粉針劑,“葛根芩連微丸”、“刺五加”等新開發的中藥產品先后投放市場。2002年6月成立了全省唯一的中藥材GAP研究中心。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中藥劑型改革基地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的我國長江以北地區唯一的國家級中藥劑型改革基地。近年來,該基地加快了科研成果轉化的步伐,現已開發研制出的一系列預防亞健康的產品已列入黑龍江省百項重點工程。
二、利用“鉆石模型”分析黑龍江省中藥產業的競爭優勢與劣勢
(一)生產要素
在“鉆石模型”中,波特將生產要素劃分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初級生產要素是指天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非技術工人、資金等,高級生產要素則是指現代通訊、信息、交通等基礎設施,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機構等。初級生產要素重要性越來越低,但初級生產因素對農業和以天然產品為主的產業還是非常重要的。高級生產要素對獲得競爭優勢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
黑龍江省中藥材等初級資源十分豐富,中藥產業人才等高級資源豐富,相關醫療單位較多,位居全國前列。已形成了以黃芪、刺五加、丹參、滿山紅、熊膽、苦參為主要原料的抗炎、抗毒、抗衰老等系列產品。中藥材發展相對緩慢,規模有限,藥材生產專業技術人員稀缺,缺乏有效的技術指導。科研投入不足,原創能力亟待提高,科研成果獲獎項目較少。
(二)需求條件
波特認為國內需求市場是產業發展的動力。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開始更加關注健康的需求,國際植物藥的市場占有率以10%~20%的速度遞增,這樣高的增長率反映的是現代人對天然藥物的巨大需求。中藥作為國藥,在這一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隨著中國加入WTO,東南亞、非洲、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對中藥產品的進入門檻都有所降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擴大中藥產品的需求。
中醫藥的資源和文化優勢都只是潛在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沒能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在世界醫藥市場的競爭格局中,天然藥物正迅速發展壯大為一個龐大的體系,我國是中藥大國,出口遍及130多個國家與地區,但在國際植物市場的份額約占5%。
(三)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
波特指出,推進企業走向國際化競爭的動力很重要。這種動力可能來自國際需求的拉力,也可能來自本地競爭者的壓力或市場的推力。創造與持續產業競爭優勢的最大關聯因素是國內市場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中藥產業競爭力的最終形成需要依靠中藥企業來完成。2007年,全省有中成藥制藥企業31家、中藥飲片制藥企業7家,共38家,并有部分企業在全國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如全國中藥飲片加工行業百強企業有:哈爾濱一洲制藥有限公司等。中成藥百強企業有:黑龍江省葵花藥業有限公司等。黑龍江省中藥企業雖然發展迅速,但總體發展水平仍然低,與中藥大省吉林、廣東、貴州等差距大,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中藥企業規模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小、散,還沒有形成一個有相當規模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現有中藥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產品趨同現象比較嚴重;科技支撐力度不夠,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地道藥材的市場品牌沒有叫響。
(四)相關與支持性產業
中藥產業的產業鏈涉及面非常廣,主要有中藥材種植、加工,新藥研究、開發,中藥生產、銷售等。中藥產業各環節競爭力的形成必須有一群相關產業群的強力支撐,黑龍江中藥材GAP(GAP是中藥材生產質量規范的簡稱)研究中心已與全省10多個市縣及各相關林業局合作,建立了14個道地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完善了8種地產藥材的種植標準操作規程,確保了這些中藥藥效的穩定性。可是,GAP等國家實施的藥材生產規模及標準化生產技術還沒有普及,相對大型企業還沒有建立與生產相配套的原材料生產基地。
(五)政府
政府職能是提供企業所需要的資源,創造產業發展的環境。政府可以創造新的機會和壓力,政府直接投入的應該是企業無法行動的領域。
在黑龍江省“十一五”規劃中,省政府明確提出了要“做大做強醫藥產業”,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發展規劃,目前,以哈藥六廠、三精制藥、葵花藥業為核心的醫藥產業集群已成為龍江六大產業集群之一。省政府對中藥產業的大力扶持,將成為中藥企業發展強有力的后盾。
(六)機會
波特指出,形成機會的可能情況有:基礎科技的發明創造;傳統技術出現斷層;外因導致生產成本突然提高;金融市場或匯率的重大變化;市場需求的劇增;政府的重大決策;戰爭。機會往往在新的競爭者獲得優勢的同時,使原有的競爭者優勢喪失,只有能滿足新需求的廠商才能有發展“機遇”。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回歸大自然”潮流,中醫藥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恰好符合這一潮流。日益增長的醫療費用使得國內外政府紛紛開始接納和重視傳統醫學及天然植物藥。中醫藥在防治人類現代疾病方面的特點和優勢正逐漸被國際社會理解和接受。目前,已經有近70個國家頒布了草藥產品注冊的法律法規。中藥產業作為“國家戰略產業”發展,已經寫入我國《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2002—2010年)》。不久前,國務院發布實施了《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高技術產業化“十一五”規劃》,其中包括“現代中藥”重大專項。中藥開發歷來是黑龍江省發展經濟的一項重點內容。隨著國家重點支持振興老工業基地政策的落實,中藥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將迎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黑龍江省已初步形成“產、學、研”結合的醫藥發展模式。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和新產品的開發,為中藥產業的長遠發展增添了后勁。
三、黑龍江省中藥產業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的對策
(一)著力培育大型醫藥企業集團
努力培育以哈藥集團為主的大型中藥龍頭企業,提升中藥產業的整體水平。扶持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企業,按照市場機制進行聯合、重組、兼并、收購,引導中藥企業向科技型、規模化的方向發展,提高科技水平,逐步形成若干個以科技為先導、產品為依托、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中藥產業集團。
(二)加大政府對中藥產業的支持力度
省政府應設立“中藥新藥研發專項資金”,并引導企業和社會投入,支持中藥新藥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藥材基地建設、對外科技交流與高層次人才引進;利用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政策,發揮投融資機制尤其是風險投資基金對技術創新和新藥開發的支持與推動效應,引導社會資金流向中藥研發。政府應重點扶持那些可以快速運用到市場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中藥產品,發揮黑龍江省中藥劑型改革在全國的優勢地位,推動老品種的二次開發及新產品的開發。
(三)重視知識產權的創新和保護
黑龍江省名牌產品在國際市場曾有很高的聲譽。由于缺乏保護意識和措施,致使產品被人移植生產,最終導致名牌產品在市場的信譽下降,名牌效應喪失。中醫藥是中國在國際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之一,這是中藥產業形成競爭優勢的關鍵,中藥產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刻不容緩。積極創新并對創新進行保護是保持和擴大中藥產業優勢的根本途徑。強化以企業為中心的產、學、研工程,加速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和高新技術的產業化。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2]馬曉彤.劉燕池.中藥產業化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軟科學,2003,17(5):28-30.
[3]莊麗鵑.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農業國際競爭力分析框架[J].農業經濟問題,2004,(3):59-61.
[4]盧鳳君.周飛躍.中藥產業競爭力提升戰略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5,(3):1-7.
[5]京津冀都市圈經濟與“長珠三角”之比較及其發展取向[J].現代財經,2007,(10):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