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理的區域分工是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經濟整合的動力源,每個區域應找準自己的位置,進行合理的區域分工,因地制宜地選擇最為合適的主導產業;密切的區域合作是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經濟整合的內在要求,目前,“走廊”各區域在經濟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但經濟合作的水平不高,這已成為“走廊”進行區域經濟整合的最大制約因素,因此,必須提高區域內各行為主體對區域合作前景的前瞻性認識,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強區域合作。
關鍵詞: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經濟整合;區域分工;區域合作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5-0143-02
2005年6月,國務院確定了“哈大齊工業走廊”的經濟發展思路。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經濟整合,進一步提升哈大齊工業走廊參與國際、國內競爭的整體實力,是關系到“走廊”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課題組成員在認真研究區域經濟整合理論的基礎上,深入到“走廊”各區域走訪調查,對“走廊”區域經濟整合的優勢、目標、制約因素及對策等問題進行了研究,最終達成共識:對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經濟進行整合就是要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實現“走廊”區域經濟一體化。而實現“走廊”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區域分工與合作問題不可避免地擺在了未來的發展中,這一問題是實現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對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經濟整合問題初探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研究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分工與合作問題。
一、合理的區域分工是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經濟整合的動力源
區域分工亦稱勞動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是社會分工在經濟地理空間上的表現形式。區域分工從單個區域的角度看,表現為區域生產專門化,即各地區專門生產某種產品,或某一類產品,甚至是產品的某一部分。它實際上是生產力“趨優分布”規律下,人們為獲得各種區域利益而出現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選擇過程。也就是說,在經濟利益的趨動下,各區域根據自己的優勢進行勞動地域分工,當勞動地域分工達到一定規模時就會形成區域專業化部門[1]。因此,地域分工的產生源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區域的比較優勢,二是規模經濟。哈大齊工業走廊各區域有各自的比較優勢,并能形成規模經濟,客觀上存在區域分工的條件。因此,在對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經濟進行整合的過程中,每個區域應該在所在的經濟和行政區域的坐標上找準自己的位置,進行合理的區域分工,確認各自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要素,因地制宜的選擇最為合適的主導產業。
哈大齊工業走廊哈爾濱區域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較為先進的技術裝備,以及電站成套設備、飛機、燃氣輪機、汽車等高加工度產品的自主研發能力,具有成為哈大齊工業走廊產業集聚核心的實力。因此,其產業發展應以建設我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基地、裝備工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及生態旅游基地為目標,逐步成為綜合性的產業發展中心。
哈大齊工業走廊大慶區域轄5區4縣,是“走廊”南部城市帶的重要節點,也是中國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近年來,大慶市石油、石化工業穩步發展,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地方工業在不斷壯大,煉油、化工、化纖、化肥等大型石化工業基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具備成為哈大齊工業走廊以現代石油化工為主導的重要增長極的實力和潛力。根據大慶區域的基礎和條件,應將其建設成為石化和石油工業基地,以及高科技現代化的園林城市。
哈大齊工業走廊齊齊哈爾區域轄7區9縣,本區域是黑龍江省西部地區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商貿中心,是國家最早興建的老工業基地之一,其重型裝備制造業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幾年,食品工業發展迅速,有成為地區經濟支柱產業的趨勢與潛力。因此,齊齊哈爾區域應依托良好的農業基礎和重型機械工業基礎,進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再工業化,帶動周邊地區城鎮化發展,建設綠色食品和機械工業基地。
肇東市是以醫藥、化工、食品、紡織、機電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城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畜牧業生產基地。從肇東的基礎和條件看,應將其建設成為以農牧產品深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專業化城市。
安達市是全國的“奶牛之鄉”和牛肉基地,利用安達市與大慶市空間聯系緊密的優勢,依托大慶,發展石化工業,同時,加強乳制品加工產業聚集力,建設乳制品加工基地,實現專業化發展。
哈大齊工業走廊合理的區域分工是“走廊”區域經濟整合的動力源。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經濟整合作為空間過程,其基本特征是各種生產要素的空間流動。作為空間狀態是生產要素流動所形成的經濟集聚和經濟擴散。而哈大齊工業走廊合理的區域分工格局形成后,就會使得要素流動在空間經濟方面所具有的各種“放大效應”得到更好的發揮,因此,合理的區域分工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區際自由流動,特別是能促進技術創新及其在區域之間的傳播。合理的區域分工不僅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區際自由流動,而且還可以形成經濟聚集和經濟擴散。因為專業化生產是區域分工的具體形式,它有利于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同種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從而形成經濟聚集。同時,區域分工的細化將不斷衍生出越來越多的新企業,這些具有前后關聯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結構在空間上的聚集,有利于企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從而形成經濟擴散。由此可見,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經濟整合是區域分工的必然結果,合理的區域分工則是“走廊”區域經濟整合的動力源。
二、加強區域合作是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經濟整合的內在要求
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經濟整合的過程是建立統一的商品市場、要素市場和服務市場的過程,是區域分工的必然結果。而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區域分工,使得區域間相互依賴日益深化,區域間相互交流的規模不斷擴大,從而為“走廊”各區域進行合作提供了可能。借鑒國外發展經驗與國內實踐,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哈大齊工業走廊一個跨行政區界的一體化經濟區,規避行政單元掣肘,進行區域間合作是“走廊”區域經濟整合的內在要求。因為從理論角度看,區域分工理論指出區域間要素稟賦的不同,使各區域具有比較優勢,通過區域合作可以彌補各自的不足,充分發揮、共享彼此的優勢,形成合力;協同學原理強調各區域作為子系統,彼此之間的聯系通過合作可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使各區域內的要素從無序狀態轉為有序狀態,形成協同力。而從實踐方面看,區域間合作在區域經濟整合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歐盟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中所取的成績凸顯了區域合作的重要性;資源不足但合作發揮重要作用的長三角、泛珠三角、環渤海區域的經濟已成為國內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實踐證明,加強區域間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區域間的相互開發度,增強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活力;能使分散的局部地區優勢轉化為疊加的綜合經濟優勢,形成一種新的生產力,這種新的生產力所發揮的作用實際上體現了各個區域的合力效益[1]。
哈大齊工業走廊具有較為雄厚的產業基礎,各區域在經濟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但目前各區域經濟合作的水平不高,這已成為“走廊”進行區域經濟整合的最大制約因素,因此加強區域合作是哈大齊工業走廊進行區域經濟整合的當務之急,借鑒國內外經驗,根據走廊實際情況,建議采取如下措施加強區域合作:
1.加強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
哈大齊工業走廊雖僅隸屬于一省,但由于橫貫哈爾濱、大慶和齊齊哈爾三市,而且還穿插著隸屬綏化市的肇東、安達等城市,由于行政區劃意識還很濃,所以還未能突破行政區劃形成真正的經濟聯系。從目前看,“走廊”區域經濟合作主要以各地方政府主導為主,而隨著“走廊”建設的加快,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肇東、安達等市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走廊內公共產品供給中也可能存在搭便車問題的化解,這就需要淡化行政界限的作用,加強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因此建議建立政府之間的跨行政區協調機制,設置主要著力于開展城市間橫向聯系和合作的機構,減少經濟活動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進一步推進“走廊”各區域之間的合作向高層次、寬領域、緊密型方向發展。
2.加快推進市場合作
市場合作是指通過市場的聯合,在充分發揮和挖掘區域市場潛力的基礎上,依靠區域資金和人才,嫁接先進區域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共同開發,共同發展,從而將行政區域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而目前哈大齊工業走廊適應區域經濟整合發展的區域市場體系尚未發育成熟,總體上商品市場的壁壘雖已逐步弱化,但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市場的壁壘還未完全消除,還存在這樣那樣的障礙,這就要求我們要最大限度地開放市場,要按市場化原則,在利益共享的基礎上,鼓勵企業在技術、資金、管理、人才等多方面進行市場合作。
3.加快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
基礎設施是一個區域內經濟發展的重要實體性要素,它主要以交通建設為中心,涉及道路、供電、通訊、信息、環保等方面。目前,哈大齊工業走廊基礎設施等級較低,基礎設施建設由于缺少資金而相對滯后,這就要求我們加快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統一規劃、實施、協調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整個區域的交通網絡、生態保護網絡和信息網絡的互通共享。
4.積極推進產業合作
哈大齊工業走廊各區域在產業發展上存在盲目重復建設、產業結構嚴重趨同和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在產業發展上加強協作與聯合。從走廊實際情況出發,應著力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合作、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合作,積極推進石油勘探開發領域的合作、農產品深加工領域的合作、旅游產業的合作、重型農機和工程機械產業的合作等等,從而提高“走廊”區域產業整體實力。
總之,我們在對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經濟進行整合的過程中,必須提高區域內各行為主體對區域分工與合作前景的前瞻性認識,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積極找尋各區域可以互補的優勢、可以合作的領域以及可以實行的互利互惠政策,從而將走廊建成一個分工明確、合作緊密的有機共同體。
參考文獻:
[1]陳秀山,張可云.區域經濟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