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小學《語文》九年義務教育教科版3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區分形近字的字形,在理解字義的基礎上正確組詞。
2.體會景物特點,選擇恰當的形容詞、用打比方來使詞句更加生動形象。
3.積累描寫山水的對聯,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了解山水的由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自悟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會恰當地運用比喻手法描寫景物。
2.收集、整理描寫景物的對聯和詩句,并且理解和運用。
教學流程:
一、觀美景,談感受
同學們,在我國遼闊而古老的土地上有著數不清的風景名勝,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語文七色光(五),感受那優美、壯麗的祖國山河吧?。◣熒餐蕾p祖國的風光片,觀賞后學生暢談感受。)
二、賞名聯,重積累
古代的文人墨客在欣賞這迷人風光后寫下了許多名詩佳作,其中有一些被稱為是濃縮的詩,那就是對聯。
1.出示岳陽樓圖片及對聯。
2.出示桂山書院圖片及對聯。
3.出示大明湖圖片及對聯。
4.學生展示收集的風景名勝名聯。
5.出示鏡泊湖風光圖片及上聯,請學生試對下聯。
三、學習打比方
1.(出示句子及圖片:藍天上的白云 ,又輕又軟。)注意學生的想象不僅要豐富而且要合理,所填事物必須具備又輕又軟的特點。
2.(出示句子及圖片:湖邊的柳樹擺動細長的枝條,好似。)注意觀察,它像什么?
3.(出示漫天飛舞的雪花及秋霜打紅的葉子的圖片。)讓學生開展豐富想象,填寫句子。
4.(出示牽牛花、長城的圖片,選擇最喜歡的一幅畫面。)用好似、如同、像描繪圖片的內容。
四、練習填空,描寫景物的詞語
除了用打比方的方法使句子更生動,我們還可以對詞語進行修飾,使內容更豐富。老師出示一組詞語,請同學幫忙修飾。
()的春風 ()的秋雨
()的河流
()的山峰 ()的樹葉
()的狂風
五、比一比,組成詞語
(教師設置情境,讓學生區分形近字。)
1.認識形近字,區分字音、字義。
2.學生自己填寫組詞。
3.設置情境,學生嘗試應用。
六、知識窗
今天我們欣賞了許多美景,你們知道它是怎樣來的嗎?下面,我們打開知識窗,了解山水風光的由來。
1.請學生自由閱讀,談談讀懂了什么?
2.出示各種地貌圖片。
七、小結
大自然不僅給予我們迷人的山水,還贈予我們分明的四季,四季有什么特點?古代詩人又是怎樣描繪它們的呢?讓我們找一找,抄錄下來。下節課我們來開個四季古詩朗誦會。
反思:
執教了《語文七色光(五)》綜合性學習后,經受了一次從心靈到教法等諸多方面的洗禮。意識到教師必須樹立開發意識,進行充分而合理的發掘是上好綜合性課型的關鍵。指導學生從認識到應用是一個創造的過程,而訓練的層次性、階段性,給學生創新潛能搭建“平臺”,幫助其從“平臺”上上跳是我們教師的責任。回顧本次教案設計注重了由易到難、由理解到應用的過程,做到了以訓練為主線,全面提升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
本次教學過程中,認識到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是很重要的,對話本身是從思維到語言的碰撞過程,我們不能流于表面,要真正的傾聽學生的話語,引導學生自得自悟。這種過程上的優化所產生的效應才是長久而牢固的。
本課是以訓練為主的,每題都有自己的訓練點,看上去似乎沒有聯系,但如果抓住每題的特點合理串連,使其渾然一體呢?情境的設置是一方面,但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思維更關鍵。
語言的運用是語文工具的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應更重視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優化,真正地將學生放在自己的心里,使自己的教學扎扎實實。
(作者單位:牡丹江教育研究院 牡丹江市景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