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5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妒忌、神機妙算”等詞語。
2.緊扣課文語言,感悟周瑜、諸葛亮的性格特點,通過對“借箭經過”的研究性閱讀,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通過課內外聯系,指導排演課本劇,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懂得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在文中找到揭示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了解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原因。
2.領會文章中心主旨,感悟為人處世的道理。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課文影像片段、《三國演義》主題歌 。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新課,創設文本情境
1.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導入新課。
師: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不管是奔流不息的長江,氣壯山河的歌曲,還是流芳千古的詩篇,都訴不盡三國的英雄豪杰。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三國,走進歷史,用心去感受戰爭的硝煙和智慧的力量。(板書課題。)
2.圍繞課題引發思考。
⑴“箭”什么樣子的?與“劍”有什么不同?各自怎樣使用?
⑵ 通過預習,你對課文的背景有哪些了解?
⑶ 圍繞課題,還可以提出哪些有價值的問題?
【評析:“箭”與“劍”的區別極好地配合了下文周瑜的問話“水上交戰,用什么兵器最好?”在這里預先點破,學文時會不問自通。】
二、 初步閱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組織交流討論。
⑴課文介紹了幾個主要人物?
⑵他們之間分別有著怎樣的聯系?
2.簡述課文內容,梳理文章脈落。
【評析:教師引導學生從認識故事中任務的相互聯系入手,引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從整體把握故事的脈絡;推演出文章的結構、層次和重點內容。有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全面、系統地理解。】
三、 朗讀“借箭原因”,體會人物內心
師:通過剛才的閱讀,我們知道周瑜妒忌諸葛亮,要陷害他。周瑜怎樣把造箭的任務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又是怎樣接下任務的? 同桌分角色讀對話,仔細研究一下,試著體會對話里包含的意思。
1.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說說每句話的意思,為什么要這樣說?
2.指名匯報讀后感悟,相機進行感情朗讀指導。
3.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
4.師小結過渡。
【評析: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揣摩人物內心活動,繼而掌握有感情朗讀對話的方法,使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達到和諧統一,提高了語文素養。】
四、研讀“借箭經過”,領悟“神機妙算”
(一)出示研究問題,提示研究策略。
師:諸葛亮是如何將計就計,“神機妙算”地在三天之內借來十萬支箭的呢?讀讀描寫“借箭經過”的內容,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
思考:
1. 諸葛亮怎樣做(說)的,為什么這樣做(說)?
2. 諸葛亮預見了什么,預見得準不準。
3.結合相關語段發表自己的見解,注意發言要清晰簡練,有條理、有根據。
(二)學生自主研讀,教師巡視輔導。
(三)小組快速討論、交流,取長補短,準備匯報。
(四)交流研讀成果,教師相機引導品讀、感悟、爭論。 根據學生的匯報,緊扣前后有聯系的語句,進行靈活機動的處理。
知天文
1.生匯報,出示相關語句引發爭論與思考。
⑴諸葛亮胸有成竹。
“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這句太啰唆,直接寫“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不更好嗎?(組織討論,指導朗讀。 )
⑵霧大,諸葛亮暗自高興。(指導讀出暗自高興、得意的語氣。)
⑶ 聯系上下文體會“知天文”。
“為什么要等到第三天四更的時候?”、“這場大霧是不是碰巧遇上的呢?” 找出上、下文中有聯系的句子。
2.指導朗讀句子。
知人心
1.生匯報,出示相關語句引導研讀。
⑴諸葛亮自信。“霧這樣大……不敢派兵出來”言下之意是什么?想一想,替諸葛亮把沒有明說的意思說出來。
⑵曹操的謹慎、多疑。“曹操聽到鼓聲……箭好像下雨一樣。”曹操的言語和行動說明了什么?
⑶放箭的多。“一萬多名弓弩手……好像下雨一樣。”從這個比喻句中可以體會到什么?
⑷ 諸葛亮對曹操的判斷準確嗎?從下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
2.指導朗讀句子。
懂地利
1.生匯報,出示相關語句引導體會。
⑴諸葛亮周密安排。“船頭……吶喊”,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掉轉……逼近”,這樣做是為什么呢?效果怎樣?
2.生自由朗讀句子。
(五)欣賞“借箭經過”的錄像,再次感受“神機妙算”。
【評析:5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多種閱讀方法。在此基礎之上教師緊緊抓住“借”字,主要采用啟發、引導、提示、爭論等教學方式全面地調動學生深入研讀文本的熱情,真正實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目標。】
五、略讀“借箭準備”,體會“神機妙算”
師:請同學們快速閱讀第4段“借箭的準備”,還能從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
1.學生快速閱讀、思考、交流:
⑴識魯肅:忠厚老實,能夠幫忙。
⑵識周瑜:了解借船的事不能告訴周瑜。
2.質疑、過渡: 諸葛亮知道周瑜陷害自己,為什么還要答應造箭的任務呢?
【評析:課堂教學伴隨著認知活動的開展,學生的情感體驗就越深刻強烈。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自讀課文深入體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種方法觸及了學生的精神需求,使學習活動高度有效。】
六、了解時代背景,深化人物認識
1.師生共同分析事件背景。
師:諸葛亮顧全孫劉聯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發生正面的沖突,神機妙算,草船借箭,創造了一個奇跡。后人曾寫詩對此進行贊嘆:“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
2.你怎樣贊美諸葛亮?這個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發?
【評析:教師能夠巧妙地滲透文本的價值取向,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這不就是教育的藝術嗎?】
七、課外閱讀延伸,提升語文素養
1.課外閱讀《三國演義》中與本文有關的故事。
2.把本課的內容編寫成課本劇,演一演。
3.全課總結。
總評:《草船借箭》是一篇傳統課文,看到這熟悉的文章題目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硝煙彌漫、吼聲震天的古代戰場,也一定會想起諸葛亮這位傳奇人物給我們的印象:神機妙算。侯老師的教學設計緊扣課文語言,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會揣摩人物內心活動,感悟周瑜、諸葛亮的性格特點。通過對“借箭經過”的研究性閱讀,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挖掘文章中所蘊涵的豐富的情感因素,使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達到和諧統一,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設計中,教師特別注意了抓住“借”字,通過對文章的研讀從而達到訓練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思維訓練方法的多樣性。教師在設計時采用了多種訓練方法,運用提問、講解、啟發、爭論、引導等各種教學手段全面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二、思維訓練目的的廣泛性。教學設計中,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是多向的。1.發言要準確、簡練、有條理。即:學習后的匯報交流。2.抓住因果關系培養學生認識事物,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即:研讀借箭的經過。3.要求學生進行推理判斷,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邏輯性。即:諸葛亮都預見到了什么?4.引導學生從事情發生、發展的復雜因素中,抓住最根本的因素來認識事物。即: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陷害自己,為什么還要答應造箭的任務呢?不接受不行嗎?這種層層深入的讀書方式的引導和思維的訓練極好地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