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以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并且伴隨著各種區域問題大量涌現,區域經濟發展問題不僅成為各級政府決策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成為學術界和社會所關注的重大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
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區域經濟學前沿課題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如何發展、利用和管理經濟集聚。我國區域經濟無論在單個城市、城市群的層面上,還是在經濟地帶的層面上,都表現出明顯的集聚趨勢,可以說進入到一個大都市圈化和新一輪沿海沿長江化的階段。如何定性定量地描述這種經濟集聚? 經濟集聚的機理是什么? 經濟集聚與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的一體化、全球化的關系如何? 經濟一體化、全球化對于不同產業集聚的影響有什么差別? 經濟集聚如何影響區域差異的變化? 經濟集聚與經濟增長是什么樣的關系? 經濟集聚與環境可持續性的關系怎樣? 如何利用和管理這樣一種經濟集聚? 這是我國區域經濟學理論與實踐面臨的第一個前沿性課題。
第二,如何促進落后地區發展,緩解區域差距。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區域經濟差距越來越大,現在已經達到了美國等西方國家歷史上區域差異最大時的水平。過去我們主要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向落后地區轉移資源來實現其發展的目標,隨著國民經濟的市場化、一體化、全球化,這種模式的局限性曰益暴露出來,那么,什么是區域競爭力? 怎么定量地描述區域競爭力? 區域競爭力是由什么決定的? 如何提高區域競爭力? 誰來提高區域競爭力?這也是現階段我國區域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前沿性課題。
第三,如何對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空間成長進行管理。隨著經濟發展,我國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節能降耗減排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政策的重大取向。目前我國正在開展全國和省市自治區兩個層面的主體功能區劃,這是實現我國城市和區域“聰明增長”的重大舉措。但是,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空間成長管理,無疑仍然是我國區域經濟學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即使主體功能區劃也存在諸如最小空間單元選擇、區劃原則和指標以及不同類型的主體功能區的政策等一系列問題。
第四,如何走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新型城市化道路。進入“十五”時期后, 我國的城市化方針開始轉型,從過去的“控制大城市,發展中等城市,大力發展小城市”的方針開始走上符合我國國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樣化城鎮化道路。“十一五”規劃又提出要推進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市化。那么,如何對城市群進行定性定量的描述? 城市群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什么因素影響中國城市群的發展? 這些因素怎樣影響城市群的發展,又如何促進城市群的發展? 這些顯然是新型城市化給我國區域經濟學提出的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第五,如何對區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機制進行設計與選擇。 “十一五”規劃提出建立健全四種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即全國統一的市場機制、區域合作機制、區域互助機制以及中央扶持機制。這些機制的設計和公共選擇涉及眾多的政治經濟因素,對此進行持久的深入、系統研究,發展區域的新政治經濟學以及經濟機制設計理論和方法,是我國區域經濟學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第六,如何在制訂區域發展規劃中運用空間整合模擬系統。目前,我國在制訂區域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等規劃時,常常是各自為戰,矛盾非常突出。事實上,要想很好地統籌這些規劃,不僅僅涉及體制問題,而且也涉及是否能夠運用相應的技術支持系統——空間整合模擬系統來作為重要的工具。我國的區域經濟學者已經開始注意這方面的研究,并在空間經濟建模理論和方法以及空間經濟演化的計算實驗理論和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總體來講,迄今為止在這方面基本上還屬于空白①。
面對我國新發展時期所面臨的這么多的區域經濟學發展問題,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明顯滯后。特別是基礎理論的研究相對不足。
正因為如此,南開大學郝壽義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于2007年推出的一套“區域經濟學叢書”(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就格外引人注目。該套叢書以郝壽義教授的專著《區域經濟學原理》為基礎和核心,以另外五本著作為支撐和擴展,共同形成了一個結構嚴謹的整體分析架構和學科體系,成為近年來國內區域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重要的成果,也得到了國內相關權威人士的高度肯定。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教授在為這套叢書所做的序言中指出,首先它嘗試構建了區域經濟學內容體系。由于區域經濟學在我國發展較晚,因此盡管出版了大量不同層次的區域經濟學專著和教材,但迄今為止對區域經濟學的范圍和內容仍是眾說紛紜,尚沒有比較統一的認識,這大大制約了區域經濟學科在我國的發展。本叢書從均質與非均質空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入手,從微觀到宏觀,從區域經濟分析到區域治理,對區域經濟學原理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形成了一個具有內在邏輯的區域經濟學內容體系。這可為區域經濟學理論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范式②。
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也在為這套叢書做的序中對其進行了高度評價。他指出,本叢書的核心成果《區域經濟學原理》作為一本區域經濟學者的理論研究著作,在主體內容結構上,包含了區域經濟發展的要素稟賦、區域經濟發展動力機制和區域發展中社會經濟要素空間結構及其演變兩大組成部分。在這兩個主體部分之下,又包含了現代區域經濟學的主要理論領域,如均質空間和非均質空間的劃分,要素稟賦的空間分析,區位、區位選擇與集聚經濟,集聚經濟與經濟區的形成,區域經濟發展及其不平衡,區域經濟的自組織功能,區域治理等。因此應該說,該書概括了區域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和新的領域③。
同樣,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陳棟生在為這套叢書所做序中也對其做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現有的對區域經濟發展問題的分析與研究,大多套用發展經濟學等經濟學其他分支學科的理論和工具。例如,分析區域經濟增長的時候,往往沿用宏觀經濟學的增長模型,輔之以一些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在分析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時候,套用產業經濟學的分析理論和工具;而對區域空間結構問題的研究則自成體系。很顯然,現有的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該套叢書試圖在這方面做出有益嘗試,將時間和空間因素有機結合,提出了時空結合的區域發展觀,并在此基礎上就區域經濟發展的循環規律進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與動力機制。同時,也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進行了分析,指出協調發展一方面需要考慮人與自然的和諧;另一方面要注重區域間的社會福利的均等化。上述創新性的理論探索,值得充分肯定。
陳棟生還指出,區域主體的研究對于構建區域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具有重要意義。微觀經濟學針對微觀個體行為進行研究,是經濟學科體系中相對最完善和嚴謹的分支。反觀我國的區域經濟學研究,大都是從區域問題到區域問題的對策式分析,這種分析對于認識區域問題是有益的,但由于缺乏對微觀主體利益的分析作鋪墊,使對策研究往往顯得“蒼白無力”。以區域微觀主體利益的分析為基礎,揭示區域演化和發展的微觀機理,將有助于區域經濟學建立自己的微觀基礎。叢書中有關區域主體與空間經濟自組織的分析,吸收了新經濟地理和公共選擇理論的研究成果,從區域主體及主體行為的視角,探尋區域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對于推進學科向成熟方向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鑒于這套叢書一方面突出系統性,重視經濟學方法和方法論的使用;另一方面兼顧前沿性和應用性,落腳于現實區域經濟問題的解決,是對推進我國區域經濟學學科的建設、發展、成熟有著積極作用的高水平的學術著作,因此陳棟生教授認為,該叢書既可用作高等院校區域經濟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生教材,也可成為區域經濟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參考性著作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