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鄉市唐莊鎮,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山區小鎮,2007年全鎮工業總產值639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140元#65377;
這里是一片創業為民的熱土#65377;
河南新鄉市唐莊鎮,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山區小鎮,2007年全鎮工業總產值639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140元#65377;是什么讓這個小鎮走上了經濟快速增長#65380;群眾生活寬裕的科學發展之路?
荒山變綠了
唐莊鎮地處豫北平原,位于太行山腳下#65380;黃河之濱#65377;這個擁有“河南省高效農業示范區”#65380;“河南省小城鎮重點建設鎮”#65380;“國家小城鎮綜合開發示范鎮”等榮譽的小鎮,靠大干#65380;苦干#65380;實干,唱響了一曲敢教荒山換新顏的贊歌#65377;
唐莊的山坡上遍布著300多萬個魚鱗坑#65377;這300多萬個魚鱗坑為荒山荒溝披上了綠衣裳#65377;全國政協委員#65380;唐莊鎮黨委書記吳金印說,這里的每一處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65377;
風景秀美的唐莊西山生態園原來是碎石遍布的荒山溝#65377;為了把這片廢地改造利用起來,建設新家園,唐莊人在荒溝里修上壩,墊上土,澆上水,變成地#65377;數年來,他們堅持不懈,一個山坡一個山坡地干,硬是把2萬多畝荒山變成了綠山#65377;
在生態園,記者看到一個巨大的山洞,叫圓源洞,是因為當初修壩取石成洞而得名#65377;如今,他們打算把這個挖出來的廢洞建成賓館,冬暖夏涼,又利用了資源#65377;
望著滿山的樹林正在抽芽吐綠,吳金印告訴記者,從2000年開始,唐莊鎮就組織群眾修建魚鱗坑#65377;群眾當時參加義務勞動時,鎮里每個人每天補助20元,到外面打工,每天能掙50元,然而村民修建魚鱗坑的積極性很高#65377;村民們說,和到外面打工相比,收入是少了點,但這是在建設自己的家園,還能為子孫留下一座青山#65377;
吳金印樂呵呵地說,“現在看,那個時候我們就已經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標準建設自己的家園了#65377;”
在一個山坡上,記者看到密密麻麻的魚鱗坑中生長著新栽植的松樹#65380;柏樹#65380;黃荊#65380;山楂等,數年之后,這里就會變成郁郁蔥蔥的林區#65377;
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
石屏村二組村民崔明真是唐莊這些年發展的見證者#65377;她說,1985年她嫁到唐莊,當時這里很窮,住的差#65380;吃的也不好#65377;崔明真說,“現在我們這兒的人很時尚,不僅是物質生活方面,還有精神風貌都有了變化,就連飲食起居等生活習慣也都改變很多#65377;以前我們這兒管廁所叫‘茅房’,現在我們也用上了抽水馬桶,和城里人一樣叫‘衛生間’,以前洗一次澡要跑到城里去,現在每天都能洗上熱水澡了#65377;”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唐莊鎮共有9800多戶村民,已經按規劃建成式樣新穎的農民樓房7000多棟,占全鎮總戶數的三分之二以上#65377;
為了避免浪費資源,他們采取了適度超前的方針,經過統一規劃建設,全鎮節約土地1950畝,也解決了農村“老子建#65380;兒子拆#65380;孫子再建”反復投資蓋房的浪費問題,減輕了負擔#65377;
看著一排排統一規劃,建設得整齊#65380;漂亮的小樓房,唐莊鎮代莊村黨支部書記李燦明說,“當初搞新村建設規劃時,可是費了很大的勁呢!”
在進行村里整體規劃時,鎮里請來專家對每一個村都進行科學規劃#65377;規劃定下來后再報到市里備案#65377;鎮里規定,以后村委會的人選可以變,村里的發展規劃不能變,保證一張發展藍圖繪到底,保證發展的連續性#65377;
吳金印告訴記者,“農村工作兩臺戲,計劃生育宅基地#65377;”宅基地這么難搞的事,我們鎮也做好了,經驗只有一條,就是充分依靠群眾,群眾才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啊,群眾也最通情達理#65377;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不知遇到多少難題,靠群眾的智慧迎刃而解了,一切依靠群眾是唐莊鎮把好事辦實#65380;實事辦好的經驗#65377;
吳金印深有感觸地說,搞新農村建設可不是簡單拆拆建建的事,要讓群眾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好日子才行#65377;
吳金印告訴記者,再過幾天,萬畝桃花就盛開了,到那時這兒就更美了,我們還要舉辦桃花節,通過這個節日招商引資,為我們唐莊的新農村建設和今后的發展增添后勁#65377;
置身含苞待放的萬畝桃園,不禁讓人憧憬那桃花盛開#65380;游人穿梭的美景#65377;眺望桃林,記者深信,唐莊的明天會更好#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