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財富與風險 虛擬經濟 價值化積累 書評
[中圖分類號]F06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4-6623(2008)03-0109-02
[作者簡介]劉駿民(1950—),河北平山人,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虛擬經濟。
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發達國家,以股票、債券以及各種金融衍生品為代表的虛擬資產規模不斷膨脹,交易量不斷擴大,各種虛擬資產的交易已經成為當今經濟的重要活動之一,金融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人以炒股、買賣期貨、債券為生。在人們的財富中,越來越多地積累著各種債權、股權和其他可以價值化的權利。一棟房子的價值不再是它能提供多少平米住宅或可供多少人居住,而是值多少錢。在社會聚集的財富中,地產、金融資產等等占的比例日益擴大,世界似乎正在回歸重商主義時期,人們崇拜貨幣資本,追逐貨幣利潤和收入。由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現已第三次印刷)劉曉欣的《虛擬經濟與價值化積累——虛擬經濟的歷史與邏輯》一書,就是在提醒人們,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怎樣被價值化,它們是如何成為金融帝國的。
一方面“當代貨幣資本相對于其他形式的資本已取得了支配權,使資本主義原有的積累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即資本的積累迅速趨于貨幣化,形成一種以價值系統占主導地位的積累方式,使資本積累更具‘價值化’”,這種新的積累方式與傳統的以實物資本積聚與增長的資本積累有著明顯的不同,也使得資源配置的核心機制發生重大改變。主流經濟學的理論至今還認為,相對價格的決定機制是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核心機制,金融和財政不過是資源再配置和收入再分配的機制?,F在正在發生的情況是,在國際上誰取得了國際的貨幣發行權,誰就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誰的金融業發達誰就可以配置資金,從而引導其他資源的流向和流量。在一個經濟體內部人們也看到了資金配置對于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而資源配置對于資金的配置作用卻基本不成比例。顯然,價格系統初次分配的地位正在被資金配置的機制所取代。二者正在換位,金融正在由第二序的資源再分配機制轉變為第一序的資源配置機制。而這一市場經濟發展了的,帶有顛覆性的轉變,正是價值化積累的結果。
另一方面,價值化積累使價值增值的形式多樣化了,不再是僅僅依靠物質生產過程,各種資產炒作的發展導致GDP的創造開始滲入虛擬性質。當牛市來臨時,股票交易量上升,股市的印花稅和手續費隨之上升,我國2007年牛市時,滬深兩市最高日交易額達到4000億人民幣,按當時千分之三的印花稅率和千分之二的手續費計算,每筆交易雙向收取,股市當日創造的GDP就達40億人民幣。炒房地產也同樣創造GDP(不包括建筑業,只包括房地產服務業)。美國在戰后初期,其制造業和交通運輸及建筑業(實體經濟的代表)占其GDP的41.3%,房地產和金融業創造的GDP占其GDP的8.6%。到2005年,美國制造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筑業占比已經減少到19.6%,而房地產與金融服務業創造的GDP占比已經達到20.6%了。美國的支柱產業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如果人們不通過生產過程就能獲得貨幣收入和利潤,他為什么還一定要去進行生產活動呢?用錢賺錢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掙錢方式嗎?何況金融活動已經站在了全部市場經濟活動的頂端。當人們發現福特汽車賣車的收入遠遠抵不上其汽車貸款和其他服務的收入時,當人們看到一個企業在上市前后其企業價值會十數倍甚至數十倍增長的時候,怎樣選擇將是不言而喻的。而在以金融為核心的經濟中,獲得貨幣資金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書中反復提到的“資本化”就是獲得資金,獲得高倍貨幣收入中最基本的途徑。
該書提出了“實物資產與虛擬資產積累的非對稱性”和“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的非對稱性”的理論。作者認為,“價值化積累”導致虛擬經濟加速發展,虛擬資產無論是在增長速度,還是在規模上,都大大超過實物資產和物質產品,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已經表現出嚴重脫節。這就為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價值化積累在積累財富的同時,也積累著大量的風險。
隨著積累價值化程度不斷加深,世界范圍內的投機活動逐漸盛行。股票、債券、金融衍生品,地產、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貨市場、收藏業市場以及其他可以炒作的市場已成為投機活動的理想場所。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世界經歷了包括亞洲金融危機在內的一系列金融危機,直到最近的美國次貸危機。經濟虛擬化過程營造了投機活動的理想環境,養育了越來越多和越來越大的投機者。將投機活動作為基本行為來研究,將經常發生投機活動的領域看作一個整體,整體重視虛擬經濟的情況,分析它們的結構和穩定性,以及對實體經濟和整個經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創新金融監管理念,有利于我國資本市場在對外開放條件下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
該書對積累的價值化趨勢進行考察,揭示當今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的本質,既具有理論意義,也具有現實意義。這是一本具有較強創新的學術著作,是一部開卷有益的好書。
(收稿日期: 2008-05-12 責任編輯: 張書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