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小冤家是在一次聚會上,那次是我鐵哥們兒追他從小學就立誓非娶的MM。而小冤家是MM的鐵姐們兒。我經歷“千辛萬苦”終于和她確定了關系,可是這之后,小冤家就開始經常教育我理財。一次茶余飯后,小冤家問我:“知道格林斯潘是誰嗎?”我不明所以,說誰不知道。她又說:“ 那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理財的?他的理財秘訣就是找了一個善于理財的好老婆,尤其在股票投資上十分了得,他老婆能把100萬美元的資產一年后就增加到200萬美元。”我一聽明白了,說:“厲害,我老婆也行,看來我有當格林斯潘第二的希望。可惜我們還沒有100萬讓你發揮啊。”“那不要緊,我可以先就著你口袋里的幾張花紙發揮。”一轉眼我可憐的錢包到了她手里。可這只是個開始,接下來的發揮讓我痛并快樂著:
首先,她要求我要記賬,甚至要我針對每月、每季、每年可能的花費編列預算,據此再決定收入分配在各項支出的比例,以避免將手邊現金漫無目的地消費。我從小就對數字頭疼,自從上了大學,最高興的就是不上數學課,現在工作了她又要我“記賬”,打死我也不記。好說歹說,免我這一苦刑,但“死罪”免了“活罪”不饒。她記、她預算,我得照著執行,周周呼朋喚友去海吃海喝的日子就被她給結束了。
第二,強迫我儲蓄。小冤家說:“什么叫‘萬丈高樓平地起’?所有人理財的第一步就是儲蓄,要先存下一筆錢,作為投資的本錢,接下來才談加速資產累積。若想要強迫自己儲蓄,最好是一領到薪水,就先抽出20%存起來。”她這一說,我的心就抽搐:“這每個月都要掐掉五分之一才能花,哪夠花呀?”她一臉強硬:“能!”
第三,盡早讓我買保險。這可是我至今認為那是小冤家最英明的一項舉措。在小冤家的強硬下,我們在剛工作3個月的時候就買了保險,那時候我們都剛22歲,月總收入僅在2000至3000元之間。當時,她是冒著我的強烈不解和憤懣買了中保人壽的松鶴養老、一生安康、重大疾病三種定期險。當初我們為這個問題,決戰紫禁之巔,她說得口干舌燥,最后沒辦法就舉了一個傻瓜例子,干凈利索地解決了問題。例子是這樣的:假如一個人想用10萬元作為自己患大病時的治療費,那么這10萬元就相當于被鎖定了,沒生病時也不敢用。而實際上他如果投保一份10萬元的大病保險,那每年的保險費也就是3000元~5000元(視年齡和繳費年限而定),到期如果沒生病還連本帶息返還保險費。這樣到期后第一年就有了將近10萬元的資金可以拿去投資,說不定投資收益都比每年的保險費還要多。這就是保險“四兩撥千斤”的特性!更何況可能還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他在第一年時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錢,這時就更需要保險來保障他的風險了。那3個險種月繳費需430元,對當時的我們而言并非易事。剛工作的人,想買和必須買的東西太多了,微薄的收入很容易如水流過,那小冤家軟硬兼施招數變幻莫測,還是堅持了下來,保費一次都沒耽誤。在5年后的今天,我們想加買保險,再仔細翻看那些保單條款,對比現在的各類保險產品,我不得不佩服小冤家的先見之明,數次降息已使5年前高回報的保險產品絕跡。這三個險種設計涵蓋了養老、健康和終身壽險三個方面,綜合保障性比較強,非常合算。小冤家經常情不自禁地沖我掰著手指算:“不僅所繳的保費會適時全部返還,而且數倍保障的險種設計對投保人非常有利。”
最后,她教我如何投資。她平時向我灌輸的最多的一個概念就是——復利。她的開場白經常是:“你見過驢打滾沒有?俗稱的利滾利就是復合利息,簡稱就是復利。你不能只知道有錢存銀行,還要知道存銀行雖然本金安全,但是5年只可享受一次利息收入,也就是單利,單利與復利的差別可以用計算公式來體現。”說到這里,她就猴急猴急地把我拉到桌旁算明白賬。最近她又迷上了開放式基金,總教育我說:“同樣的5000塊錢,投資貨幣式基金就是要比零存整取多出不少呢。”看我越聽越木的表情,她最后說了句:“親愛的老公,你要明白它,這可是財富快速增長的秘密哦。”
常常想起一句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娶的這小冤家可真是送我把“金錯刀”,雖說有時有點煩,可用這把“金錯刀”賺了不少金,日子也更上一層樓,套用周星馳的話說——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