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打電話給我,說:“你真棒,在鏡頭里總是那么冷靜。”其實我也哭過,面對那樣的災情,面對受災的鄉親,面對滿目的英雄,淚水有時是控制不了的。在鏡頭面前我努力保持著堅強和理性。不哭,在心里我始終這樣提醒自己。災區不需要眼淚,災區需要我們的堅強去支撐,需要我們的關愛去撫慰,需要我們去盡記者的天職。
大災難中,我們用最快的速度,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一個國家的堅韌與大愛!這就是最真實的中國,我的祖國!
(摘自張泉靈6月11日在抗震救災英雄事跡報告團首場報告會上發言)
央視新聞頻道《關注汶川地震》,一次次出現了張泉靈從抗震救災前線發回的現場報道,贏得無數觀眾和網友的贊賞,對這位沖在第一線的女記者好評如潮。
“沖在第一線”這個實實在在的詞匯,精確、傳神地概括了張泉靈這幾年的報道生涯和出色業績。無論是這次四川汶川抗震救災的第一線,還是戰火紛飛的阿富汗第一線,奧運圣火傳遞的珠峰大本營,遭遇百年罕見大雪災的湖南,抗擊非典的現場,西昌衛星發射區前沿……都有著張泉靈的身影和足跡。
北川:近些,再靠近些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強烈大地震,張泉靈13日下午就直接從拉薩趕到北川抗震前線。幾天前,她還在奧運圣火傳遞近6000米高的珠峰現場,以“災情就是命令”的速度,馬不停蹄出現在災區的廢墟和瓦礫之上。
5月14日晚10時30分至5月15日凌晨l時30分之間,張泉靈出現在央視“四川汶川地震直播特別節目”中。白巖松與張泉靈三段視頻連線,記錄了一個被壓在都江堰幸福新村坍塌樓房下56個小時的婦女,在消防官兵13個小時的不懈努力中,被營救出來的過程。張泉靈在節目中說:“原本樓房有7層高,倒塌后的廢墟仍舊有3層樓高,所有救助人員都不能大意,以防再次塌陷。”——此時張泉靈的位置就在救助人員的對面;“天已經黑下來了,消防官兵已經努力了近10個小時。”——救助人員工作多長時間,張泉靈和她的電視工作團隊就跟拍了多長時間。
當被困婦女被解救出來時,全場一片掌聲,聽到聲音已經沙啞的張泉靈大聲地跟電視機前的觀眾說,“現場一片歡呼之聲,這是對生命的禮贊。而掌聲響起之后,這里的救援工作還要連夜地繼續進行。我們也會向全國人民繼續傳遞這里的情況。”救援在繼續,張泉靈的采訪也在繼續。張泉靈一會兒出現在道路的搶修現場,一會兒又出現在救援的隊伍中。
張泉靈說:“臺里要求能靠近多少,就靠近多少。”因此她在采訪前線總是近些,再靠近些。
連續的奮戰,可以看出張泉靈已經很疲憊,但是她堅強的身影仍然在抗震最前線。5月13日晚,張泉靈在綿陽城區九州體育館連線報道說:“這里由北川轉移出來的災民已超過1萬名,目前食物供給充足。但是現在因為在下雨,氣溫只有14度到16度左右,群眾盡管在體育館內,仍然缺少保暖的衣物和棉被,目前這些物資已由當地駐軍發放,而且在館外有免費電話可供使用。”
5月16日下午1時30分,張泉靈剛剛從漩口鎮徒步回到都江堰大本營。他們整整走了9個小時,也曾經親眼目睹了當地非常艱難的路況。她告訴觀眾,在漩口鎮,老百姓24小時守候在黑漆漆的道路兩邊,為的是給前來救災的部隊送熱水,送吃的……可是你必須知道,從今天早上開始,漩口鎮因為和外界極難溝通,糧食極度緊缺。就這樣,他們仍然把青菜、糧食留給我們的解放軍戰士。
在漩口,張泉靈等16個人擠在一個非常狹小的帳篷里休息了一晚上。所有人都沒敢脫鞋休息,因為擔心隨時可能發生余震。第二天早上才知道,這個帳篷是當地條件最好的。
先到的戰士只能坐在地上。而這個帳篷,是炊事員讓給他們的,這個小戰士卻在露天坐著烤了一晚上的火。而一位剛從漩口回來搬運防疫藥品的戰士,腳上全是血泡,走了9個多小時的人都是這樣。泉靈因為穿了登山鞋,狀況稍好。而這位滿腳血泡的戰士,一會兒馬上還要返回漩口,完成運送任務。
張泉靈在抗震前線采訪,也不忘捐款,在《愛的奉獻》晚會上,她捐1萬元,托白巖松暫墊。
對于張泉靈身在第一線的報道,央視新聞頻道資深策劃人、中國人民大學廣播電視教研室副主任周勇評價說:“張泉靈在很多報道中,主動地深入到現場中去,和現場的人與事互動,她報道救援的時候,會蹲守在現場,不斷地去尋找現場的醫生,包括里邊被壓的人,會有一種融合。而現在很多記者,和現場是一種剝離的狀態。”
勇闖阿富汗震區
其實,張泉靈報道地震并非第一次。早在2002年,她與央視記者康瑞一道去阿富汗戰場采訪時,就遭遇了5.9級地震。
2002年3月25日,張泉靈與同事、攝像記者康瑞跟隨中國政府為阿富汗政府提供的第一批緊急援助物資運送人員飛抵喀布爾。就在他們抵達的當天晚上,喀布爾北部地區發生了里氏5.9級地震。當時,住喀布爾五星級飯店房間里的張泉靈感到樓下像有大卡車駛過,與國內聯系才知道原來阿富汗發生地震了。張泉靈說,那里就像一個封閉的世界,五星級的飯店里看不到電視也聽不到廣播,也沒有英語報紙,當地發行的惟一的官方日報現已改成了周報,還是波斯語的。當地政府沒有發布官方的消息,也不能打電話與之聯系,因為根本沒有固定電話。通訊狀況極為糟糕,所有采訪條件全不具備。但他們還是從中國大使館得知巴格蘭省的納赫林發生了地震。于是當天租上一輛可以在綿延的山路上前行的四輪驅動車離開在阿富汗可以說是惟一有安全保障的喀布爾(按原計劃他們是不離開喀布爾的),趕往地震災區。災區的房子塌得很慘,土和草做的墻壁,木架子糊泥搭的屋頂,完全不堪一擊。倒下房子的土坯用手捻一捻就碎了。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窗戶和門很小,卻是他們可以逃生的出口。余震還在時時襲來。
離開喀布爾,那時一切還是未知的。張泉靈說:“我首先是新聞人,然后才是電視人。有中國的記者在,就不應該讓中國人看CNN或AP的畫面。”張泉靈接著與大使館聯系,報告一聲去了地震災區。幾天后的午夜1時30分,終于做完了節目的張泉靈,打電話回家時,聽到的是母親顫抖的聲音,媽媽還沒有休息。
張泉靈為報道阿富汗地震災害,經歷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危險。從喀布爾到震中區,200公里的直線距離竟然顛簸了9個小時,要翻越高高的雪山,路上還隨時都在發生新的雪崩和塌方。張泉靈說“遇到了自己經歷的最困難的堵車場面”,他們還曾被堵在空氣污濁的隧道里,呼吸都很困難。張泉靈親眼看到一個人因窒息而暈倒。張泉靈還經歷了不斷的余震,有一次連固定在三角架上的攝像機都震落了。3月29日,當張泉靈他們回到喀布爾時,已經是晚上7時。總算趕在宵禁之前回到喀布爾,張泉靈這才長出一口氣。張泉靈經歷了她記者生涯中最艱難、最危險,也是最成功的一次電視新聞采訪。
雖然阿富汗人經歷了20多年戰亂,每個人心里自然都有恐懼感。但張泉靈的采訪,也讀出了阿富汗人的善良和淳樸。她說:“盡管有60%是文盲,但單純的阿富汗人待人熱情,特別是對中國人。他們說,在那么多年里,只有中國人沒有對我們做任何的壞事情,相反一直在給予我們支持。中國人是我們真正的朋友,最好的鄰居。一路北行時,翻譯不停地介紹那些中國援助的項目,有當地最大的醫院,還有一些水利工程。”
泉靈探嫦娥
2007年9月,張泉靈到西昌衛星發射區做訪談節目,名為《泉靈探嫦娥》,好詩意的題目啊!
張泉靈跟新聞部的同事說:“近半個月來拍攝安排得非常飽滿。”泉靈非常辛苦。來西昌前,她和主持人阿丘一道在央視新聞頻道直播間連續錄了7期《人物新聞周刊》,“十一”還沒休整喘息就飛到了西昌。
在長達7集、140分鐘的《泉靈探嫦娥》節目中,張泉靈找到了一個航天專家、資深“導游”,他就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01指揮員李本琪。節目中張泉靈與李本琪一問一答,配合默契,對“嫦娥”飛天的種種細節進行系統揭密。李本琪是該中心著名的航天科技專家,曾多次在黨和國家領導人參觀場區時擔任解說。對于自己節目中的新搭檔,張泉靈不吝溢美之詞:“李本琪很了不起,航天方面晦澀艱深的知識,經他的解釋變得妙趣橫生,通俗易懂,觀眾通過這個片子能夠對衛星發射全過程有個直觀的了解!”
對《泉靈探嫦娥》的解讀,張泉靈說,有探究的意思,因為和偉大神秘的航天事業有關,還帶點揭密性質。所以觀眾在看《泉靈探嫦娥》時會有解渴的感覺,補充了航天知識,還會有心靈觸動。這個節目就是要讓全國的老百姓進一步關注航天、了解航天,進而喜愛和支持航天,其中有航天科技知識普及的意思,更主要是解答觀眾的疑問:嫦娥到底是怎樣飛天的?我們航天人付出了怎樣艱辛的努力,促成了千年夢圓的事實。所以說,這是一點一滴見證千年夢幻成真的過程。
張泉靈在談航天城采訪的心路歷程時說,這次嫦娥奔月,發射地選擇在西昌,很大原因是因為西昌是一個著名的航天城,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西昌其實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月城,月亮之城。
西昌坐落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這里海拔高,緯度低,光照時間長,能見度好,雖然在全國各地都能看到月亮,但是惟有西昌的月亮顯得更圓,更大,更明亮。古人所說的“清風雅雨建昌月”,其中的“建昌月”,指的就是西昌城的月亮,西昌也由此得名——“月城”。
在西昌采訪,有記者問泉靈:來涼山這么長時間了,有沒有機會領略這里秀美的山水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張泉靈說:“非常遺憾,哪里都沒有去過!下了飛機就一路直奔發射場,在場區旅館安頓下來就開始工作,拍攝進度安排得很緊,一直沒有機會出去走走,這個奢侈的愿望只能等下次了。”
“等下一次吧!”觀眾們將不知又會在哪個重要場合遇見張泉靈?
鏈接:張泉靈,祖籍浙江寧波,1973年出生于上海,199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1997年考入中央電視臺國際部。進入央視后,先后擔任《中國報道》記者、編導,《東方時空》《人物周刊》《新聞會客廳》等節目的主持人。先后主持了跨世紀慶典的直播、張健橫渡英吉利海峽、雅典奧運會、連戰及宋楚瑜大陸之行等大型直播活動,同時還以記者身份深入到抗擊非典第一線、羅布泊無人區、阿富汗戰亂地震災區等做連線報道。